初心之地·美好生活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展出了“初心之地·美好生活:慶祝建黨100周年文物史料展”,本次展覽分為紅色之城·英雄之城、眾心逐夢·人民城市、偉大時代·美麗上海三個部分,重要展品包括辛亥革命上海起義時的陸軍旗、五卅運動時期傳單、賀友直《石庫門風情》長卷、1992年股票認購交款收據、APEC領導人會議簽名卷、上海東西部扶貧與援建的物品、抗擊新冠疫情的見證物等,不僅展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多年舊藏,亦通過這些展品體現上海的城市精神,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躍升。展廳中共設置3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從家居裝潢和市民生活見微知著,體會社會發展。賀友直的《石庫門風情》長卷與張弛的《海上攬勝》長卷組成的新舊上海對比,展現了上海日新月異的發展。展廳最后還設有“永不消逝的電波”互動展項,參觀者可以親自體驗發報機發送情報。
詞與物| 近期,“‘詞與物’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個體敘述”在重慶當代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38件作品,類型涵蓋油畫、版畫、雕塑、影像等多個媒介領域,作品創作年代跨度半個世紀,是對館藏中現當代藝術作品規模最為集中的一次展示與成果轉化,回顧川美與中國其他當代藝術家們在個體藝術創作上的探索路徑。藝術家們強調現實在當代歷史過程中持續的變革意義,以圖像符號再現其所指的語言,并對語言的存在進行視覺意義上的佐證與觀照。個體敘述是實現這種特征轉化的手段,而藝術作品則是表征的具體形式,其隱蔽的視覺性則是藝術家個人發揮作用的客觀條件。另一方面,藝術家們有感于所遭遇的現實語境,將當代藝術內在的文化取向與社會現實結合,更新了緊跟時代的視覺呈現方式,揭示出當代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持續不斷演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社會現實影響著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圖像表征,構成中國藝術中一種獨特的歷史符號與景觀。
水木湛清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自然| 2021年是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聯合首都博物館,以古代精品繪畫為基礎,聯合舉辦“水木湛清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自然”展,“水木湛清華”,典出南朝謝混《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它既道出“清華”之所得名,也是對本次展覽主題的詩意揭示。“水木湛清華”可以視為這一時期的人們“自然觀”轉變的分水嶺,標志著古人的視野從宏大玄遠的自然之思,轉向了具體切近的自然之美,將哲理的“自然”,演化于人生之中,最終過上“體道”的人生,實現人生的藝術化。本次展覽展示了此前未公開展示的李公麟、蘇軾名下和其他宋元畫作,以及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陳洪綬、八大山人、石濤等明清名家畫作。通過這些作品中顯現的“自然”,持續觸發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終極思索。
生活之內|“生活之內”呈現了藝術家展望、建筑師青山周平和音樂人張亞東的三組作品,三位藝術家通過藝術裝置、家具設計和聲音等元素,從各自的實踐視角探討“生活之內”的思考。生活是什么?藝術是什么?在當代社會語境中,城市、生活與藝術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展覽“生活之內”的英文題目并沒有直接對應翻譯,而是以“Insight &Vision”兩個單詞概述,試圖從中英文的不同語境中為上述問題進行補充與互譯。“Insight”可以被理解為對藝術和生活的洞見,是向內的觀察與體悟;而“Vision”指涉一種看待事物的視野與愿景,暗含一種外向的期待。由此,兩個單詞從各自的語境中為“生活之內”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解讀。另外在本次“生活之內Insight &Vision”蘇州特展中,五位青年藝術家顧承洋、金雨、劉亞洲、時子媛、張佳沁,針對蘇州地區特別是園林鬧市的文化風貌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調研,呈現了特別單元“徑”。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 近期,《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及閑下來合作社B區隧道發生(聲),展覽主場地為具有實驗性質的上海當代藝術館藝術亭臺,該藝術微空間一側為人民公園入口,一側面對熙攘街區;透過兩面玻璃帷幕,空間中的藝術作品充分融入城市肌理。《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序曲展在場地、創作者、策展呈現三者上的探索與實踐,期望進一步打開觀眾(聽眾)對城市與自然的聲音環境的感受。
太空奇談|“太空奇談”通過基于“行星意識”創作的作品為觀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宇宙圖景。面對當下人類文明不斷加速運行所制造的離散身份,參展藝術家通過實踐追索集體無意識的形成,對人類的自我認知、現行社會運轉機制和未來發展范式等議題展開了探討和反思。藝術家以充滿寓言式的創作手法,圍繞宇宙之中渺小的藍色星球展開創作,在為觀眾揭示這顆行星的傷痕、記憶與文明留存的希望或失望的同時,將自我召喚進入不同的有機系統,并將個體經驗轉化為可感知的莫名之物的創造。這種創造即是對現行社會運轉機制的反思,同時也是對現有知識局限所造成的挫敗而萌發的斗志。
鄉村建設:建筑、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 5月22日,“鄉村建設:建筑、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在江西畫院美術館開幕。作為美術館的開館展,此次展覽從22組參展人在鄉村工作的具體經驗與田野實例出發,涵蓋鄉村公共空間營建、建筑活化、整村改造、社會設計、藝術介入鄉村、美學教育、社區營造、民宿及其運營等多個主題。此次展覽所關注的三個工作維度,分別對應鄉村的空間、人文與社群三種社會情境。同時,每位參展人根據自身的工作體會與創作理念,提煉出數個關鍵詞,為當下的鄉土實踐提供階段性的理論概括。
從泥土到語言| 近日,上海明珠美術館開幕的特展“從泥土到語言——以陶瓷為媒介”帶來了14位當下活躍在藝術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外藝術家,包括(法)塞萊斯特·布謝-穆日諾(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陳小丹、耿雪、隋建國、徐震等。展覽分7個篇章:生于土、格物、懷古與挪用、日常與非常、身體與身份、時間、聯覺與自然,展出他們以陶瓷材料作為媒介,或與之相關的藝術創作,包括雕塑、裝置、影像、繪畫等形式的30余組多元作品,探索與呈現以歷史悠久的陶瓷材料為媒介的藝術新觀念、新表達、新語言。
上海世博展覽館 | 2021.6.3-6.6
此次展覽匯集來自全球逾30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國內外高端設計品牌和獨立設計師作品,通過展覽共同探討在后疫情時代設計革新、再生設計實踐與有溫度的好設計之間的關系,推動設計領域的資源再利用,探索人居模式的無限可能,共同尋求高質量美好生活解決方案,促進人類與城市、社區、環境的和諧共生。本屆“設計上海”依然從當代設計、精典設計、廚衛設計、辦公設計、新材料與應用、配飾設計、限量設計等版塊著手,展出極富設計感與實用功能的產品組合,呈現世界前沿設計的非凡創意。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 2021.6.1– 2021.8.25
一百多年以來,人類終于意識到,設計實乃工業造福萬民的翅膀。現代設計的出發點是大工業生產和機器,人類懷著喜憂參半的心情面對這個新生的、完全陌生的事物,這時需要一種媒介,將舊有的傳統和新生的事物進行調和、嫁接、變通,讓人類順暢地步入一個想象和期盼中的新世界。然而,這段歷史的發展混沌而復雜,現代設計的維度極為多向,它的形成過程充滿波折、迂回和交替。“設計烏托邦1880-1980”展覽所呈現的正是這段精彩又鮮活的歷史,我們稱之為一個烏托邦的時代。展覽通過158件現代設計的華麗亮相,影射出這一百年間持續不斷的、戴著枷鎖創新的現象。在這一時代,世界被重構,自然與人工、設計與藝術互換角色和價值,而工藝、信息、材料和創新方法讓我們重燃對這一行業的詩情。人類的精英們不僅聚焦于工業生產的引流,同時用創造性的行動示范喚醒被工業早期催眠的人類意識,經典的設計不僅反映著社會形態,更折射出人類不甘沉淪的精神。
唐保平 1972年生,遼寧沈陽人。2007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染織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工藝美術專業講師。
《鄉村1》水粉作品 40×60厘米
《鄉村2》水粉作品 40×60厘米
《印記》水粉作品 40×60厘米
《郊游》水粉作品 40×6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