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淵,羅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 710043)
傳統村落是中國農耕生活的遙遠源頭和根據地,對于人類文明的起源和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①。公共空間作為傳統村落中的核心展示與體驗空間,是承載農村居民生產與生活、鄰里來往的重要場合。“傳統村落公共空間重構對優化村落社會整合促進村落凝聚力有著不能忽視的功能,是村落文化與記憶的載體”②。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頒布,再次為當代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③。然而,目前穩定的傳統鄉村社會結構開始瓦解,尤其是村落空間格局模糊、功能不匹配、生態環境惡化、民居凋敗與新時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致使村落逐漸消失??v觀傳統村落的發展,探索適宜的空間重構路徑是優化村落環境使其與發展相適應的重要措施。
長興村位于石泉縣南側,距后柳古鎮直線距離7.1公里,介于秦嶺、巴山之間,中貫漢江,以巴山大斷層(兩河口—喜河—熨斗—五里壩)為界,山勢北高南低,山谷多呈“V”型或“U”型。村落北承金齊村,南連廟坪村,東接民強村,西臨黃村壩村。東西長2695米,南北寬1885米,面積約5平方千米。村落整體呈現三角形布局,地勢南高北低,是石泉舊八景之一“煙波靈洞”所在地。(圖1)
>圖1 長興村區位圖
村落分布在鴿雞河谷地帶,四面環山,水系穿谷而過。左輔、主山、案山與右弼呈圍護之勢,高大山巒與緩坡防風聚氣,抵御山洪同時排泄冬季寒潮,森林與農田小氣候給長興村居民和農作物提供了更長久的氣候舒適期。村落選址與生態安全格局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村落營建山水格局,形成以人—地關系為基質的農業社會安全的人居生存空間。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長興村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和荊楚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環境,也使得傳統建筑遺存較為完整。村落布局古樸,村落住宅70%為傳統民居建筑,其中以合院建筑為代表的朱家大院是主要的清代民居聚集區,建筑群處于緯度較高的木竹山頸的朱家埡坡地,宅地平穩、耕地肥沃、水源充足,背靠木竹山向前眺望趙家院。后合公路南側為主的傳統民居聚集區,位于鴿雞河東側,沿道路兩側分布,建筑較好地保存了傳統民居的樣式和風格。新建民居主要位于百年七葉樹周邊,沿鴿雞河兩岸分布,體量較大的主要為公共建筑和兩層及以上的框架結構民居建筑。(圖2)
>圖2 長興村現狀平面圖
通過空間重構優化村落人居環境,兼容村落發展需求,接續斷裂的鄉土記憶,在“融合共生”的理念下,探尋村落發展、環境優化和現代鄉村人居需求的重構策略。(圖3)
>圖3 長興村公共空間形式
長興村傳統文化遺存整體格局呈“人”字形分布,古建樣式也很豐富,有明清合院、傳統民居建筑、河道與濱水空間、石橋、古瞭望臺、老虎洞等公共空間,根據利用類型可以劃分為濱水空間、街巷空間、公共休閑活動空間、合院公共空間、傳統民居外環境活動空間。(表1)
>表1
空間的類型、尺度、功能寄托了空間使用者的情感表達,影響著使用人群的行為。村落受地形影響明顯,民居建筑呈現“順勢而上”“片區分布”的特點,街巷狹長局促且蜿蜒曲折,富有動感,空間布局上,構成以“點”狀分布的天井空間與庭院空間,“面”狀分布的居民活動空間,“線”狀分布的濱水與田園景觀體驗等空間(圖4)。詳細劃分傳統村落點、線、面空間類型與分布特點,有利于探尋適宜于本村的公共空間利用方式與優化提升策略,在旅游發展背景下營造特色村落公共空間景觀,增加旅游吸引力與市場競爭力。
>圖4 長興村公共空間形式
傳統村落公共空間單元小型且分散,缺少專屬空間和高質量綠地。其生存環境固化、通行空間狹小且相對獨立、功能設施匱乏,不能滿足居民使用和外來游客的需求。當下村落建設中對場所空間的塑造和保護的忽略導致村落空間開發混亂,人口的擴散與流失、空間的廢棄與零散也導致特色的傳統活動諸如火獅子、抬宮燈、祭祀活動等銷聲匿跡。村落道路景觀、村口濱水空間和朱家大院應該是整個村落的重點區域,但活動空間的斷裂使得各個節點之間連接持續弱化,公共空間逐漸模糊喪失。
空間功能的缺失直接影響了村落居民空間使用需求與旅游發展的適宜度。傳統村落公共空間許多都是基于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生產活動復合形成的“多功能”場所,例如傳統習俗表演場所、庭院和巷道等。社會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人們需求的日益增長,而村落休閑健身、文化空間、互動景觀、基礎公共設施等空間與功能的缺失導致村民與游客對村落的利用度與歸屬感降低。長興村公共空間面積狹小,以村口濱水空間、巷道空間、庭院空間、中部閑置土地為主的侵占與廢棄場所難以滿足村民對公共空間的功能需求,影響村落地域特色與文化自信的構建。
傳統村落是一種動態的文化遺產,文化環境是其精神內核,每一個傳統村落都有獨具特色的文化。清代建筑群朱家大院建筑破敗缺乏修繕,公共空間景觀匱乏,排水渠年久失修淤泥堆積沼氣刺鼻,難以提升村落旅游吸引力。老虎洞、古瞭望臺破損廢棄,傳統文化承載物與空間逐漸消失,村落傳統文化核心缺失,村民迫切希望重塑傳統文化承載物質與空間,提升傳統村落文化核心競爭力。
現實的傳統村落文化空間消失,導致村落文化核心競爭力的缺失,公共空間活力不足。公共活動空間作為本土記憶的載體面臨重構危機,缺乏人文關懷,對于村落的認同感也在逐漸下降。長興村在非物質文化方面,尤其以“六大文化”最為明顯。(表2)
>表2 長興村文化類型
通過環境行為學對村落居民進行調研統計,并根據統計學方法得到使用類型與評價分析。
1.居民使用分析
根據調查結果統計出村落主要使用者年齡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約占75%;其次為兒童以及青少年,約占20%;同時,經過統計分析得出老人是公共空間的主要受用者,青少年和兒童則于節假日在公共空間活動較為頻繁。
2.空間活動分析
村落空間類型大體可分為生產型和休憩型。從生產型上看主要集中于谷物晾曬與勞作生產,休憩型主要包括鄰里交往、照看孩童玩耍、打牌等。通過調查分析可知村落外部空間使用程度低、活動單一,公共空間功能與質量不能滿足戶外需求,亟待提升村落環境與配套設施以增加村落戶外空間的吸引力與利用率。
3.村落主觀評價分析
對村落公共空間進行居民主觀評價以分析其村落使用滿意度,主體對于村落評價滿意原因在于“自然環境較好”與“鄉土文化”,占比約為“55%”和“48%”。主要影響公共空間使用的因素為“缺少活動設施”與“場地景觀較差”,分別占“37%”和“35%”。由于村落地理環境與發展的局限,村落空間類型與使用程度復雜多樣,但總體利用率低、配套設施匱乏、場地景觀條件較差影響空間的使用,公共空間不能滿足村落主觀需求。
長興村公共空間零散、功能缺失影響村落戶外空間使用,歷史文脈難以延續與發展。從村落的整體空間特征、現狀調研結果總結分析村落需修復空間格局、強化空間連接性,豐富場地景觀,提升空間功能多元化,動態把握村落需求變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入。通過空間重構以適應鄉村居民兼容外來游客需求,提升公共空間活力與生機,優化村落環境。
傳統村落重建重構的規劃策略包括了點狀、線狀、面狀空間,通過點狀空間、線狀空間與面狀空間結合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場所環境。在提升村落人居環境的同時,豐富村落環境資源的旅游利用適宜性,達到村落公共空間質量提升與發展利用的聯動要求。(圖5)
>圖5 長興村空間重構
面狀空間以朱家院空間為核心保護區,優化古瞭望臺遺址空間、老虎洞防御空間和百年古樹及其附屬空間。通過體驗者對動態移動與靜態空間的視點和情景體驗,避免單調的自然環境與人工景觀塑造,重構村落“起”“承”“軸”“合”完整的村落景觀的空間序列。
以古瞭望臺遺址、朱家大院、老虎洞構成的古防御空間的景觀更新、分散性的建筑組團及空間單元的銜接。結合村落防御屬性,與自然環境特點,古防御空間單元從宏觀上可解析為“伏空間—隱蔽—建筑空間”“起空間—障礙空間單元—山脊線分隔、“漏空間—緩沖空間單元—點位間隔”。依托“伏”“障”“漏”空間單元營建特色旅游環線,進行旅游景點建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村落旅游業態構成(圖6)。遵循人群行為特點與體驗習慣,用場所表達地域文化,以文化增加場所的特殊性與認同感。
>圖6 線狀空間序列重構
面狀空間以修復節點空間連接為主,修復面狀空間中分散的空間單元,聚合面狀空間整體性。包括村委會空間、村口濱水空間與街巷空間等。將節點空間線性連接,促成點、線、面聯動發展的系統性重構,整合產業資本與環境發展優勢,融入地域文化提升村落影響力。依托古村落防御設施與朱家大院清代建筑群,著力打造與傳統村落環境相適應的鄉村文化旅游產品。遵循“開放原則”創造一個內外兼容的鄉村公共空間以滿足村民休閑生活的需求,提升村落文化自信與對外吸引力。
傳統村落公共空間的改建應當聯合各構成部門以統籌推進村落建設。增設夜間照明與藝術光影設備以及鄉村公廁、垃圾桶等配套,加入以傳統紋樣構建的展覽展示設施,創建富有變化與文化底蘊的鄉村公共空間。吸引藝術家與學生入村進行文創活動,恢復鄉村文化活力,增強旅游品牌和吸引力,提高鄉村公共場所的舒適度。
空間重構是一種有意識的并經過自主改造的復雜空間形式。其經濟轉型、社會重構、建筑再造、生態保護等彼此相關聯。需要挖掘隱蔽于空間表面下的延續性、共生性與文化特征,從整體聯動的角度進行鄉村空間重構。在優化空間功能與環境質量的同時匹配發展需求,重塑鄉村旅游開發理念,同時尊重傳統村落的原真性。以長興村傳統為例,探索切實可行的公共空間重構策略,并重申了公共空間對于延續歷史與農村發展的重要性。
注釋:
①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
②李源,甘振坤,歐陽文.北京延慶區柳溝村公共空間有機更新策略[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9,4(03):32-36.
③盧淵,李穎,宋攀.鄉土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保護與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