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紀園
摘 要:在現階段的大部分職業院校中,成本會計課程教學體系建設以及教學大綱,其都是圍繞著教會學生如何做賬為主,雖然站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效果的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方式并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如何提升成本會計課程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數據管理與分析等應用能力,滿足我國職業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成為亟待討論與解決的問題。下面本文就對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數字經濟;成本會計;課程改革
1 數字經濟轉變了成本計算方法
傳統的生產模式為銷售預測下的生產者驅動,采用穩定性較高的批量流水線,進行集中式、單鏈條生產。以產品的品種作為成本計算對象的品種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成本計算方法。在數字經濟時代,消費者通過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直接與生產者對接,直接參與并監控產品的設計、生產和服務過程。企業完全根據客戶的個性化訂單安排生產,小批量和高頻次訂單使企業重新定義產品結構,需要將符合定制特征的產品功能模塊從產品中獨立出來,從而實現生產過程靈活化。因此,產品的成本計算通常是按客戶訂單和產品模塊為成本計算對象。智能制造模式下,強大的物聯網功能和通暢的信息共享中心,為分散化網格化生產的眾多分包商、品牌商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持,也為作業成本法的普及奠定了數據基礎。
2 成本會計課程教學的現狀
2.1 課程教學目標定位需要升級
目前,職業教育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定位于工業企業成本核算,而各種成本費用的橫向和縱向分配及計算又占據了課時的大多數,課程設計嚴重忽視數據素養和科技素養的培養,不能把握新技術新業態的更新動態。近幾年不少職業院校已經開始對成本會計課程進行改革,引入實訓教學軟件滿足成本核算與管理技能訓練的需要,但多數軟件只是教材的簡單翻版,與企業實際成本管理實務仍有脫節。
2.2 課程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的成本會計教學內容多停留在手工賬階段,與會計信息化或者會計智能化階段的成本核算與管理實務相距甚遠,對現已基本在企事業單位普及的 ERP 軟件中如何進行成本管理幾乎沒有涉及。至于“大智移云物”等信息技術在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的應用也是甚少提及。另外,成本會計教學內容與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存在一定重疊,需要跨課程進行梳理,比如成本分配的賬務處理在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中均存在,變動成本法也屬于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重復出現的部分。
2.3 課程教學方法單一
成本會計因其計算多、分配方法多樣的特點,教師長期以來多采用“教材 +PPT+實物投影儀”式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大量表格與數據之間的復雜演算過程只能以靜態形式展現,需要學生較長時間的專注學習,否則一旦走神就無法跟上進度,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另外,教師在講授中雖也使用案例或項目教學,但因案例多以工業制造業企業為主,生產工藝流程遠離學生生活,難以激發學習興趣。部分課堂使用的實訓軟件操作靈活性不夠,受限于網絡或硬件要求,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4 課程考核方式簡單
目前成本會計課程的考核多以結果性考核為主,考核內容為成本計算的各種方法及成本費用的橫向、縱向分配的方法和分錄等知識點,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客觀題、分錄題或填表題。對學生對成本數據的采集、處理和挖掘能力,結合業務管理的數據分析能力,行業理解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溝通創新能力等均未能涉及,不能充分考查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和數字經濟下會計崗位適應水平。
3 數字經濟時代成本會計課程改革的實踐構想
3.1 以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改革課程教學目標的出發點
在數字經濟時代,成本會計課程的教學目標除了傳統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目標之外,應增設人文素養、數據素養和科技素養三種素養目標,筆者以職業教育三個人才培養層次(其中,初級人才是指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中級人才是指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為主、高級人才是指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為主)分別展開。三層教學目標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出發點,從低到高依次提升,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與社會人才市場的“無縫對接”的需求,同時也符合在職人員加強成本會計素養的需要。教學目標是改革課程的核心,只有精準的定位才能讓課程在改革中找準方向。
3.2 以數據應用能力的培養作為改革課程教學內容的重心
首先,要對本校其他相關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規劃,比如成本費用的分配核算應作為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成本會計課程應簡單帶過。第二,應組織校外專家組織編寫來自行業的成本案例,校內成本會計教師也要多走出去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多參加校內外的業務和技術培訓,了解成本管理系統、大數據成本管理等成本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將企業成本的最新應用情況帶給學生。最后,對案例的呈現以原始憑證或業務單據為主,向學生展示數據的真實來源,便于梳理和理解財務機器人RPA 的運行規則。
3.3 以挖掘數據應用潛力作為設計考核評價體系的抓手
從課程目標出發,按照人文、數據、科技素養目標體系模型,按人才培養層次分別設計學生學習成果評價體系。與傳統評價體系不同,要能夠考核學生目前數據的應用能力并能夠挖掘未來的應用潛力作為設計考核評價體系的依據。考核形式包括兩部分——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且隨著人才培養層次的上升,應適當提高過程性考核的占比。過程性考核可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部分,評價內容包括學習態度、課堂參與度、問題分析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緯度,由學生互評和自評、師評的方式完成。結果性考核由可給出標準答案的評分點的各大實訓或教學平臺完成,內容包括對各知識點、技能點的掌握,比如在 ERP 軟件中的進行銷售出庫單的設置與生成,在 1+x 財務數字化應用平臺中進行費用分攤機器人的批量處理,在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中進行填空、單選、多選等客觀題的答題。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盡量做到每次課給出一個成績,最后學期總評成績由教師按一定百分比將過程性考核和結果性考核的成績綜合計算得出。
總之,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應能實時、多角度、動態地反饋給教學雙方,是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主要手段,也是課程改革實施結果的晴雨表。
參考文獻:
[1] 李瑞瑞,張秀華,尚麗.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模式的創新思考[J].作家天地,2020(14):116-117.
[2] 李春華.普通高校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35):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