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雅清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職業院校學生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往往展現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成效甚微等特點。盡管教師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學習效果卻依然不夠顯著。盡管許多教師都認為語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語言的習得需要有機輸入和輸出。然而,從實際教學來看,采取的依然是一種輸入式教學,大部分上課時間仍然被教師占用。即使有口語和寫作等輸出任務,也是教師習慣性地要求學生課后完成,卻很少進行效果的檢查。以上的種種都造成盡管老師和學生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學生的英語輸出能力培養效果上遠不能令人滿意。而“產出到導向法”旨在探索投入與產出的有效結合,兼具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給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有助于英語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產出導向法,是2015年由文秋芳教授為代表的科研團隊在歷經十多年的研究基礎上構建的一套與本土化教學相適應的外語教學理論。通過最初的輸入驅動假設——輸出驅動——輸出促成假設,形成了越來越完善的POA體系,進而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1]產出導向法把“學習中心”“文化交流”“學用一體”以及“關鍵能力”等作為教學實施的基本思想,涵蓋四個方面的教學假設,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并按照“驅動——促成——評價”的互動循環流程開展教學,見圖1。

圖1 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流程圖[2]
與傳統教學的投入相比,“產出導向法”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口語和寫作熟練程度。在“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更多地關注輸出。輸出可以喚起學習者對語言差距的意識,從而知道自己想說什么和能說什么。這些對于學習者來說,要么是學習新的語言知識的過程,要么是對現有知識的鞏固。而教師可以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評估和反饋,使學生能夠不斷地糾正錯誤,促進其產出準確性的提高。因此,“產出導向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口語和寫作的流暢性與準確性,進而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熟練程度和寫作水平。[3]
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普遍存在著較低的學習動機,這除了與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具有一定的關系外,很多英語教師所采取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更是極大地扼殺了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措辭和措辭能力,學生總是被要求用生詞造句,背誦有用的句子以及課文中的句型。盡管這樣的模式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但卻也抑制了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而“產出導向法”的應用,讓學生的學習與輸出任務具有緊密的聯系,這就會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學習英語。同時,“產出導向法”讓學生采取合作學習、角色扮演、詩歌朗誦和戲劇表演等多樣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其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其對學習目標及有用性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進而提高學習效果。
1.驅動
驅動是教師教學過程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教師通過恰當的教學交際場景和任務進行設計,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語言知識在交際當中存在的不足,他們會發現自己具有的基礎以及需要知道什么。具體來說,驅動主要包括三個步驟:即教師呈現交際場景;學生嘗試輸出;教師闡明教學目標和輸出任務。[4]
2.促成
在促成階段,教師提供輸入材料,引導學生通過選擇和處理聽力和閱讀材料。這個階段包括幾個步驟,即教師講解輸出任務,讓學生了解輸出任務的程序和每一步的具體要求;學生學習必要的內容、語言形式和語篇結構輸出任務。教師給予相應的指導和檢查;學生練習輸出。
3.評估
輸出的評估包括兩種:即時評估和延遲評估。即時評價是指教師評價選擇性學習和輸出練習過程中的效果。它可以幫助老師相應地調整教學計劃。延遲評估是指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生們做一些課外練習,然后把他們的作品交給老師評估。延遲的程序評價包括三個步驟:(1)師生學習評價標準一起;(2)學生提交輸出;(3)教師引導學生評估輸出教師和學生一起對產出作品進行評價。[5]
本文以“問候與介紹”這個主題為例,對問候與介紹過程中東西方所存在的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產生的原因等進行實踐探討。
1.教學目標的設定
針對本節課的授課主題,主要從文化和語言兩個方面進行在教學目標設置。就語言方面教學目標來看,進行問候與介紹等表達方式的培養,從文化方面的教學目標來看,則對學生的文化差異鑒別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
2.教學過程
(1)驅動。就驅動環節來看,作為英語教師來說要進行交際場景的設置,讓學生試著達成教師布置的交際任務,使學生可以在達成任務當中找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進而產生“饑餓感”,激發其英語學習的動力與欲望。第一,教師要向學生呈現多樣化的問候方式,讓學生可以找到與其相對應的國家;第二,讓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盡量多地進行各種介紹以及問候表達方式的展示;第三,對本單元產出任務進行設置,把小組作為基本單元,進行在機場迎接來自其他國家的國際學生的對話的編制。[6]
(2)促成。在促成環節,英語教師結合學生的產出任務所達成的狀況,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他們可以結合輸出任務開展選擇性的學習。第一,先讓學生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快速的瀏覽,使他們對課文中的問候方式以及介紹的常用方法有所了解。因為文章中的內容十分的淺顯,因此教師可以補充其他內容,通過自行錄制的微課視頻對非正式與正式場合中對自己與他人進行問候和介紹的方法進行介紹,進而讓學生通過微課小視頻對英文中的表達方式了解得更多、更為地道。例如,在向他人進行問候時,不但可以用“How are you?”來進行表達,還可以讓學生了解“How are you doing?” “What’s up?”以及“What’s new?”等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及在何種場合應用哪種方式更為合適。第二,將與該主題相關的閱讀資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們了解中西方在問候方面所具有的差異,產生這些差異背后的文化因素。比如,中國人經常在見面時用“去哪兒”等類的語句進行問候,讓人覺得十分自然,然而這樣的問候放到了西方就會讓人覺得非常不舒服,會讓他們覺得是對其隱私的觸碰。這主要是因為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的差異。為了讓高職學生將所促成的知識得以內化,作為英語教師來說,可通過填空、連線、情景對話以及判斷正誤等多樣化的練習,更好地辨識理解和內化。[7]
(3)評價。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的學習成果以及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和反饋。利用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作出補救性的教學,能夠讓學生的產出質量得到更為有效的提升。針對評價環節,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自行編制的分角色對話拍成視頻,在課堂中進行各自視頻的演示和呈現,教師和其他小組則按照事先設定的評分標準給各小組演示的視頻進行打分同時作出點評。當所有的小組都將視頻演示之后,教師在進行統一點評,對好的地方給予肯定和表揚,對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給予改進的建議。而后再讓學生按照改進建議進行重新提交。
“產出導向法”所構建的教學理論和流程投入與產出的有效結合,給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思路,對于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具有良好的效果,作為英語教師來說,要在教學中很好地將其融入其中,促進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