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紅,李小龍
(1.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中醫院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肛瘺多為肛腺原發感染所致,其中最常見的肛瘺類型為低位單純性肛瘺,好發于中青年群體,僅有1個瘺管,既往可能存在會陰手術、肛門直腸損傷、腸炎等病史,治療不及時或效果不佳可導致直腸肛管周圍膿腫反復發作,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低位單純性肛瘺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低位單純性肛瘺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37~58歲,平均(49.56±3.20)歲;病程1~4個月,平均(2.67±1.52)個月;體重指數20.64~25.03 kg/m2,平均(22.72±1.55)kg/m2。觀察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38~57歲,平均(49.51±3.10)歲;病程1~4個月,平均(2.52±1.44)個月;體重指數20.37~24.95 kg/m2,平均(22.65±1.40)kg/m2。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已確診為低位單純性肛瘺;近3個月內未進行會陰手術治療;直瘺;患者治療前肛門功能和形態正常;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女性前側肛瘺;肛瘺急性炎癥期;糖尿病、結核、克羅恩病等導致的肛瘺;過敏體質;直腸占位性病變;心血管重癥疾病;嚴重肝腎疾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完善術前準備,禁食、水,灌腸,術區局部備皮。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肛瘺切開術。協助患者取側臥位,進行鞍麻,麻醉起效后消毒、鋪巾,首先進行肛內探查,排除其他疾病,明確內口位置及瘺管走向,隨后從瘺管外口插入探針鈍頭端,從內口探出,根據探針走行切開瘺管外壁、皮下組織,敞開瘺管,刮凈瘺管內腐肉及纖維化組織,修剪兩側創面,放置引流條。術后抗感染3 d,指導患者24 h內控制大便,每天溫水坐浴2次,及時更換創面敷料,根據患者情況給予口服健脾生肌藥。隨訪3個月。
1.2.2 觀察組 術前準備及麻醉方式同對照組。體位選擇前傾折刀位,首先進行探查,明確內口位置及瘺管走向,指診確定括約肌間溝位置,沿探針走行隧道式游離外括約肌瘺管至括約肌間溝(游離過程中注意緊貼瘺管壁,避免損傷外括約肌),血管鉗夾閉瘺管,切除游離的外側瘺管,使用可吸收線縫合近內口處瘺管,縫合過程中注意緊貼外括約肌側,注入雙氧水確認瘺管至內口處完全封閉,修剪創面成口大底小放射狀,進行引流,加壓包扎。術后處理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臨床療效、創面愈合情況(包括分泌物情況、愈合時間、創面面積)、疼痛程度及肛門功能情況。療效標準評價標準:無效,患者創面存在流膿,伴有疼痛、墜脹感、瘙癢等癥狀;顯效,患者創面流膿基本消失,疼痛、墜脹感、瘙癢等癥狀明顯改善,但創面未愈合;痊愈,患者創面完全上皮化,無疼痛、墜脹感、瘙癢[3]。總有效=痊愈率+顯效率。疼痛評分:0分,無痛;1分,輕度疼痛,但患者能正常睡眠,疼痛可忍受;2分,中度疼痛,患者無法正常入睡,需使用止痛藥物;3分,重度疼痛,患者睡眠嚴重受到干擾,伴有一定程度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術后1周創面分泌物評分:0分,少量分泌物,8 h內創面滲出浸濕敷料≤2塊;1分,中等量分泌物,8 h內創面滲出浸濕敷料3~4塊;2分,大等量分泌物,8 h內創面滲出浸濕敷料>5塊;3分,超大等量分泌物,8 h內創面滲出需使用棉墊[4]。肛門括約肌功能:0分,無損傷,正常控制大便;1分,輕度損傷,能正常控制大便,但偶有漏氣;2分,中度損傷,不能有效控制稀便及氣體;3分,重度損傷,排便控制完全喪失,成形便也無法控制[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創面情況比較 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創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創面分泌物評分低于對照組,創面面積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創面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創面情況比較(±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創面面積(cm2)1.21±0.31 7.96±0.72 47.163<0.05例數30 30術中出血量(mL)26.44±2.37 27.82±3.06 1.953>0.05手術時間(min)34.55±2.62 22.47±2.16 19.486<0.05創面愈合時間(d)12.96±1.45 21.35±1.74 20.289<0.05創面分泌物(分)1.34±0.38 2.01±0.41 6.564<0.05
2.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肛門功能比較 術后3、7 d,觀察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肛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肛門功能比較(±s,分)

表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肛門功能比較(±s,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0 30疼痛程度肛門功能術后3 d 2.16±0.44 3.91±0.75 11.023<0.05術后7 d 1.31±0.38 2.72±0.21 17.787<0.05術后1個月1.27±0.84 1.34±0.90 0.311>0.05術后3個月0.62±0.40 0.74±0.39 1.176>0.05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隨訪期間,觀察組痊愈27例,顯效3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0%(30/30);對照組痊愈23例,顯效7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00%(30/3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低位單純性肛瘺只有1個位于外括約肌深部以下的瘺管,內口一般在肛門隱窩,肛瘺形成后一般經手術治療方可痊愈,通過手術徹底清除感染灶,切除膿腔[6]。肛瘺切開術為低位單純性肛瘺傳統術式,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但有研究報道患者術后存在較長時間的疼痛感,創面滲出多,愈合時間相對較長,舒適度欠佳,且易合并肛門功能及外形損傷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7]。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采用隧道式游離外括約肌瘺管至括約肌間溝,緊貼外括約肌側潛行于皮下括約肌間溝結扎瘺管及內口,可降低切口裂開、積血、感染等風險;同時,創面呈口大底小,利于更徹底清除遠端瘺管及術后創面引流,最大程度降低病灶殘留,且術后換藥方便,可從根本上解決了糞便殘渣經內口進入瘺管導致感染[8-9]。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創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創面分泌物評分低于對照組,創面面積小于對照組(P<0.05);術后3、7 d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肛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相較于肛瘺切開術,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低位單純性肛瘺具有術后恢復快、創面滲出少、患者疼痛程度輕等優勢。
綜上所述,低位單純性肛瘺患者給予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治療,與肛瘺切除術總療效相當,但可明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促進創面較快愈合,縮小創面面積,臨床應用價值顯著。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隨訪時間較短,未觀察兩種術式術后的復發情況,且樣本量較少,今后將擴大樣本量作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