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萱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手術室,福建 泉州 362000)
手術室是進行手術和搶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技術科室之一,而手術室切口感染是手術室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由于病原微生物直接或間接侵入體內所致,不僅延長了切口愈合時間;同時,如未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及時處理,也會增加切口裂開、全身并發感染的發生風險,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經濟負擔,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手術室切口感染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自身因素、手術操作及術中出血量等因素,但不同研究結果存在明顯差異[3-4]。針對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手術室切口感染率,促進術后康復。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手術室進行手術的1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手術室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其預防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手術室進行手術的1 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1—6月進行手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7—12月進行手術的患者作為觀察組,每組600例。對照組男312例,女288例;年齡25~70歲,平均(44.8±14.5)歲;手術類型:普外科225例,骨科175例,婦產科112例,泌尿外科88例。觀察組男320例,女280例;年齡25~70歲,平均(45.2±14.0)歲;手術類型:普外科222例,骨科176例,婦產科112例,泌尿外科90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年齡≥18歲者;擇期手術者;意識清楚,能表達自己的觀點者。排除標準:存在溝通障礙者;存在嚴重并發癥者;不能配合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數據收集 對照組采用自制的統計調查表進行影響因素數據收集,包括年齡(<60歲、≥60歲)、性別、體重指數[BMI,<24 kg/m2、≥24 kg/m2]、手術性質(急診手術、擇期手術)、有無參觀人員(有、無)、手術類型(普外科、骨科、婦產科、泌尿外科)、切口類型(Ⅰ、Ⅱ、Ⅲ類)、是否有用引流管(是、否)、是否預防應用抗生素(是、否)、手術時間(≥3 h、<3 h)、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備皮至手術時間、是否為接臺手術(是、否)等,根據分析結果制定相應的預防護理干預措施,觀察組按照制定的預防護理措施進行手術室護理。
1.2.2 護理方法 ①術前準備:術前綜合評估患者身體健康狀況,積極控制影響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督促患者做好術前沐浴及皮膚消毒等衛生工作,盡量縮短術前備皮時間,盡可能減輕皮膚受損。②術中無菌操作:術中涉及的器械、物品均嚴格消毒滅菌,確保無菌狀態,連臺手術應保證首臺手術與第二臺手術之間需層流凈化30 min;同時,擦拭手術室內的物體表面和地面,合理安排手術,≥3 h的手術需靠前安排。③術中控制人員流動:術前做好充足準備,盡量備好、備全術中所需器材及物品,減少手術儀器、物品放置的移動,減少進入手術室的頻率,嚴格控制手術室內人員數量,并禁止隨意走動,嚴禁手術室以外的人員進入手術室。④提高護士與手術醫生配合度: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專業素質,熟悉各類器材的使用方法及保養方法,事先了解每位患者的手術過程,術中積極配合手術醫生,熟練傳遞手術刀、剪、針、鉤等銳利器械,妥善保管術中切除組織,術后交給手術醫生,提高工作效率,縮短手術時間,術中盡可能減少皮膚組織受損。⑤健康教育:超重或肥胖患者應注意科學飲食,加強鍛煉,使其體質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的患者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提高治療依從性。
1.3 切口感染判定標準 參照《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的感染診斷條件評判,當術后切口出現組織紅腫、疼痛,或有膿腫性滲出物,血象檢測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深部切口穿刺可抽出膿液,視為切口感染。
1.4 觀察指標 ①根據切口感染情況將對照組分為感染組與未感染組,比較兩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手術性質、有無參觀人員、手術類型、切口類型、是否有用引流管、是否預防應用抗生素、是否為接臺手術的構成比情況,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備皮至手術的時間。②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 600例患者中,發生手術切口感染69例,感染率為11.5%;觀察組發生手術切口感染12例,感染率為2%,兩組手術切口感染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015,P<0.05)。
2.2 手術切口感染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手術切口感染與年齡、體重指數、手術性質、有無參觀人員、切口類型、是否有用引流管、是否預防應用抗生素、手術時間、是否為接臺手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備皮至手術時間有關(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體重指數(≥24 kg/m2)、手術性質(急診手術)、有參觀人員、切口類型(Ⅱ、Ⅲ類)、手術時間(≥3 h)、接臺手術、備皮至手術時間長是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1~2。

表1 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手術室切口感染是外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有創手術面臨的棘手問題,如何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發生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手術切口感染主要發生在術中及術后切口未愈合期,術中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切口類型、手術實踐、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因素、切口愈合時間及護理方法等因素;同時,手術切口感染還與自身免疫力有關,高齡患者自身免疫力較差,也易發生切口感染。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較多,但研究結果尚存爭議[5-6],因此,有必要對手術室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進行進一步探索。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60歲)、體重指數(≥24 kg/m2)、手術性質(急診手術)、有參觀人員、備皮至手術的時間長、手術時間(≥3 h)、切口類型(Ⅱ、Ⅲ類)、接臺手術是導致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P<0.05)。老年患者抵抗力低于中青年患者,組織修復、愈合能力更差,手術切口長時間暴露在外,導致抗感染能力下降,而細菌感染風險顯著增加,進而提高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因此,對于老年患者術前備皮應充分清潔手術區皮膚,剃凈切口周圍毛發,適當給予周圍靜脈營養,以提高患者免疫力[7]。超重或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明顯增加,與譚莉[8]研究結果一致,這是由于脂肪組織會影響手術部位的暴露,為使肥胖患者獲得良好手術視野,術中需來回移動拉鉤,導致組織損傷增大;同時,高BMI患者脂肪組織的血容量與血流量較低,使腹部切口的愈合速率變慢,因此,對于超重或肥胖患者,若為擇期手術應考慮適當鍛煉,調整飲食結構,待BMI下降后再進行手術,且肥胖患者入院后可每天清潔手術區皮膚,需備皮手術可在術前2 h內進行,避免損傷手術區的皮膚。急診手術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高于擇期手術,這是由于急診手術患者術前準備不夠充分,未能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及病史,進而無法對影響術后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干預,且急診手術對手術區域皮膚的清潔工作也較為倉促,從而導致手術切口感染率增加。手術室內有參觀人員存在會增加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這是由于手術室內人員流動較大會增加空氣中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且人員流動會導致微粒、纖維、粉塵增加,致使手術室潔凈度下降,從而使切口感染率升高[9],因此,做好術前準備,避免因物料準備不充分導致手術過程人員流動。備皮至手術的時間長會導致細菌在手術區域皮膚大量繁殖,且剔除毛發會對手術區域皮膚造成一定程度損傷,增加術后切口感染率,因此,應盡量縮短備皮時間,備皮時動作應輕柔,保持皮膚的完整性[10]。手術時間越長則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越高,分析原因為,手術時間越長,手術對機體組織的損傷程度越嚴重,導致機體抵抗力顯著下降;同時,也使手術創面長時間暴露,導致細菌擴散、增多,進而增加感染風險,因此,手術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皮膚組織暴露,密切配合主刀醫生,加強醫護人員配合默契度,提高手術室護理工作效率,繼而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接臺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高于非接臺手術,這是由于連臺手術間隙接送患者及物料撤換會使手術室內的粉塵和空氣中細菌濃度增加,進而更易發生手術切口感染[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發生手術切口感染12例,感染率為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1.5%(P<0.05),表明針對手術切口相關危險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有助于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

表2 手術切口感染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綜上所述,手術室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較為復雜,包括高齡、高BMI、急診手術、Ⅱ~Ⅲ類切口、備皮至手術時間長、手術時間長、術中有參觀人員、接臺手術,應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預防護理,可有效降低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