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曈 李海明



摘要:目的:對照小兒包皮手術中接受包皮環切吻合器與傳統包皮環切術的效果。方法:選擇牡丹江市中醫醫院2017年1月~2020年5月接收的30例小兒包皮手術患兒進行研究,采用數字隨機法將患兒分為傳統組(15例,傳統包皮環切術) 與研究組(15例,包皮環切吻合器) ,觀察手術指標、并發癥情況、術后疼痛情況、痊愈情況、家屬滿意情況。結果: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手術指標好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痊愈時間短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家屬滿意度高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結論:小兒包皮手術中采用包皮環切吻合器能夠減少手術出血量,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患兒術后疼痛感,愈合時間短,家屬滿意度高。
關鍵詞:小兒包皮手術;包皮環切吻合器;傳統包皮環切;并發癥;疼痛評分;預后情況
小兒包莖、包皮過長是常見兒科疾病,陰莖頭無法外露或者少部分外露,容易患上炎性疾病,增加患兒泌尿系統疾病患病概率[1]。小兒包莖以及包皮過長的臨床治療主要以小兒包皮手術為主,去除多余包皮,改善其局部情況,讓陰莖頭能夠正常外露。目前,小兒包皮手術主要有包皮環切吻合器、傳統包皮環切術兩種,前者在手術操作便捷性、安全性上更具優勢,術后外觀效果也更好,更容易被家屬所接受。多項臨床醫學研究對包皮環切吻合器、傳統包皮環切術開展效果進行了研究,有助于推動小兒包皮手術研究進展,并且提升臨床手術開展技術水平[2]。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牡丹江市中醫醫院2017年1月~2020年5月接收的30例小兒包皮手術患兒進行研究,采用數字隨機法將患兒分為傳統組(15例,傳統包皮環切術) 與研究組(15例,包皮環切吻合器) 。傳統組年齡5~12歲,平均年齡(6.15±0.18) 歲;龜頭炎發作次數4~8次,平均次數(6.47±0.10) 次。研究組年齡6~13歲,平均年齡(8.17±0.19) 歲;龜頭炎發作次數3~8次,平均次數(6.12±0.11) 次。傳統組與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基線資料無明顯的組間差異,P > 0.05,符合此次小兒包皮手術研究要求,且經過當地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1) 包皮口針尖大小;(2) 排尿時患兒包皮呈現透明水泡;(3) 符合《小兒外科疾病診療指南》相關疾病診斷標準;(4) 所有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此次手術研究內容,簽訂術前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2) 痛覺感知異常;(3) 小兒包皮手術研究資料缺失;(4) 隨訪失聯。
1.2 方法
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接受傳統包皮環切術:(1)手術開展前30 min,將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患兒的陰莖根部位置,確保涂抹均勻;(2) 為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消毒鋪巾;(3) 實施陰莖根部神經阻滯麻醉;(4) 需要注意,如果在小兒包皮手術開展兒童配合性差,可以采用灌腸的方式進行鎮靜麻醉;(5) 由小兒包皮手術研究人員檢查患兒心率、血壓情況,確保麻醉成功后開展手術;(6) 由手術操作人員將患兒包皮的三點與九點用止血鉗夾住;(7) 將患兒包皮提起;(8) 沿著患兒陰莖背側開始進行剪開操作,距離冠狀溝保持0.5 cm距離;(9) 完成上述操作后距冠狀溝0.8 cm處沿陰莖腹側包皮系帶剪開;(10) 將多余的兩側包皮進行環形剪出;(11) 小兒包皮手術研究人員進行電凝止血操作;(12) 止血完畢后縫合患兒內外板間隙;(13) 完成上述操作后進行常規包扎。
研究組兒包皮手術患兒接受包皮環切吻合器:(1) 患者入院后立即測量其陰莖大小;(2) 由小兒包皮手術研究人員選擇大小合適的匹配吻合器;(3) 手術開展前30 min,將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患兒的陰莖根部位置,消毒鋪巾、麻醉方案均與傳統組相一致;(4) 檢查患兒是否存在陰莖頭包皮粘連現象,先進行松解;(5) 清除患兒包皮垢;(6) 手術過程中,小兒包皮手術研究人員使用止血鉗先將包皮對稱提起;(7) 在患兒包皮內至緊貼陰莖頭位置處安置好鐘座;(8) 在拉桿處進行包皮口固定;(9) 固定結束后在鐘形口(殼體內) 插入拉桿;(10) 達到尾部后就可以停止;(11) 調節器械旋鈕;(12) 旋至拉桿后開始進行收緊操作;(13) 手術操作人員將器械保險栓拔除;(14) 檢查切割器是否被成功激發;(15) 小兒包皮手術研究人員握緊器械手把8 s(±2 s) ;(16) 將旋鈕逆時針調節(參考值為5 mm,具體情況要結合實際手術情況) ;(17) 將鐘座退出;(18) 將包皮內外板訂合處理;(19) 為小兒包皮手術患兒進行加壓包扎;(20) 需要注意,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出現包皮切割不完整現象,可以用剪刀輔助處理,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縫合。
術后注意事項:(1) 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手術后接受抗生素治療;(2) 術后3日換藥;(3) 7日拆線;(4) 術后讓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到院接受檢查其吻合器自然脫落情況,如果沒有脫落則由研究人員為其拆除。
1.3 觀察指標
1.3.1 客觀指標
手術指標、并發癥情況、痊愈情況均由小兒包皮手術研究人員通過查閱患兒手術病歷資料以及隨訪情況判斷相關信息。
1.3.2 主觀指標
術后疼痛情況:(1) 應用量表類型:Wong-Baker FACES PainRating Scale;(2) 數據判斷方法:數值高則表示小兒包皮手術患兒疼痛感越高,具體判斷標準如圖1。
1.3.3 家屬滿意情況
(1) 應用量表類型:醫院自制《小兒包皮手術家屬滿意度調查表》;(2) 數據判斷方法:數值高則表示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家屬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9.0軟件對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 表示,行t檢驗。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指標
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手術指標好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見表1。
2.2 并發癥情況
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見表2。
2.3 術后疼痛情況
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傳統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P < 0.05,見表3。
3 討論
根據臨床調查研究顯示,小兒陰莖包莖、包皮過長發生率為5 %~8 %,容易導致包皮代謝物聚集,形成皮垢、結石,增加患兒龜頭炎發作頻率[3]。陰莖反復發炎是導致陰莖癌變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盡早實施小兒包皮手術,解決局部反復發炎問題,有效預防相關疾病。在小兒包皮手術發展過程中,人們愈加對手術創傷、術后外觀有了更高要求,但傳統小兒包皮手術由于施術者經驗差異性大,容易出現切緣參差問題,導致縫合切口外觀不佳,出血量也較多,增加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水腫發生率[4]。包皮環切吻合器則是利用器械將切除、縫合操作一次成型,能夠確保切緣平整,減少人為剪切、縫合的影響,術后外觀美觀度高。此外包皮環切吻合器手術過程中使用鈦釘進行縫合,可以減少手術過程中患兒的刺激反應,更有利于其術后恢復。
本次研究可以得知:(1) 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手術指標好于傳統組,主要是因為使用吻合器后能夠進行精準操作,減少手術創傷,縮短人為剪切、縫合手術時間,所以研究組患兒手術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2) 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主要是因為研究組利用吻合器進行手術操作,能夠減少對手術處組織的創傷,并使用鈦釘縫合,減少了對局部組織的刺激,有效預防出血、感染、水腫并發癥的發生;(3) 手術后研究組小兒包皮手術患兒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傳統組,主要是因為小兒包皮手術中采用包皮環切吻合器能夠縮短手術時間,并且規范了剪切、縫合過程,手術創傷小,患兒術后更容易康復,所以使用Wong-Baker FACES PainRating Scale量表評估后研究組患兒的疼痛評分更低。
參考文獻
[1]蔡志雄,張國波,陳玉蝶.一次性包皮吻合器與傳統包皮環切術在小兒包皮手術中的療效差異[J].中國醫藥科學,2019,(20):65-67.
[2]林海涵,曾彪.包皮環切縫合器與傳統包皮環切術在小兒包皮手術中的臨床效果比較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7,(18):204-206.
[3]陳亦潤,周萍,金志昌,等.兒童包皮環切術后“新式六步包扎法”1044例報道[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9,(4):379-381.
[4]馮東川,朱孝宇,李圓,等.一次性橢圓包皮環切吻合器在小兒泌尿外科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雜志,2019,99(2):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