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體育人、傳承地域文化的主要載體,是縮短地域差異、解決地域問題的具體途徑,是落實國家課程、指導校本課程的重要橋梁,能起到定量定標、引領引路的直接作用。課程體系是地方課程的具體化,是介于課程標準與教學計劃之間的指導性文本。2021年1月18日,在北京市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宇輝明確提出,構建具有北京特點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以下簡稱北京課程體系)是這次改革的最大亮點和重中之重。因此,在教育現代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在促進每一名學生全面發展的路徑中,有必要從構建地方課程體系的視角推動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
一、構建具有“地方標準、地方特點、地方精神”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
構建地方課程體系的總體思路是將體育與健康納入地方基礎教育課程綜合改革統籌謀劃,促進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發展、互相促進、協同育人。地方課程體系的構建一定要從地方的標準、特點與精神出發,研究各個學段、水平段的課程體系,確保系統性、遞進性和有效性。
1.落實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的要求,構建地方標準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意見》)等文件中均明確提出把增強學生體質、幫助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作為核心目標要求。但各地在落實層面,離上述目標要求還有一定距離,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一體化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與配套落實措施。因此,只有加快改革地方課程體系進程,形成地方標準,在課程體系中清晰量化,才能盡快實現上述政策文件的目標要求。
北京課程體系明確提出: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全面達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保持全國領先;“掌握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1~3項學練賽一體化的運動技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形成包容厚德健全人格觀”的北京標準。同時,創新性地提出“3課型+2標準”,“3課型”是指將原有的單一體育與健康課程設計為運動專項課、體能鍛煉課和綜合拓展課,“2標準”是指學業質量合格標準和運動能力等級標準,明確界定與描述不同年級學生在以上三類課型學習后應該達到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學習結果與具體的行為表現。
2.解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突出問題,形成地方特點
近年來,各地對于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在充分肯定課程改革成績的同時,更要深度挖掘與重點解決突出問題。北京市于2018年面向全市16個區及燕山地區224所中小學校開展學校體育工作的調研與評估,發現存在對課程首要目標認知有偏差,不能準確定位傳授運動技能和增強學生體質;對課程主要內容理解有偏頗,以體質健康測試、中考體育、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為主的學校較為常見;高質量課堂屈指可數,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運動興趣;評價過于強調多元,沒有量化、區分度較高的評價標準等突出問題。只有加快構建具有北京特點的綱領性課程體系,才能統一目標觀、內容觀、教學觀、評價觀,有效解決上述突出問題。
北京課程體系按照“重基礎、多樣化、強專項”的要求,構建了學段銜接、貫通培養的一體化課程內容體系,提供了持續進階且可選擇的專項運動、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的體能鍛煉、增進知識且提升素質的拓展體驗,建立了區分度較高的學業質量合格標準與運動能力等級標準,幫助學生喜歡體育、熱愛體育、享受體育,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使學生熟練掌握1~3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受益的體育運動習慣。
3.培育新時代青少年的健康素養,體現地方精神
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進一步強調了體育與健康課程在促進學生體魄強健的同時,還要展現精神層面的品行教育價值。因此,如何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凸顯“立德樹人”“健康第一”,以及各地對健康素養、體育精神的認知共識,成為地方課程體系構建的重要課題。
北京課程體系在有效推進學科創新與課程改革、豐富課程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基礎上,凸顯“立德樹人”“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注重技術、戰術、體能、智慧和意志融合的特質,既有武術、北京跤、抖空竹、舞龍、舞獅、柔力球等中華傳統和北京特色運動項目,又有極限飛盤、攀巖、定向運動等新興體育運動項目,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培養國際視野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二、構建推動“課程改革、選課走班、品質課堂”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
構建地方課程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確保本地不同學段學生在不同學習主題統領下獲得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確保在真實情境中發現現實問題并分析與解決,促進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促使每一名學生卓越性的運動學習與全面性的健康成長。
1.以地方課程體系構建為核心,推動區校課程優化
地方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尤為重要,能起到指導各區各校制訂實施細則,促進國家課程規范化、地方課程特色化和校本課程個性化的作用,對本地學校貫徹落實課程核心理念與細化分解頂層目標起著決定性作用,確保了12年體育與健康課程圍繞核心理念和頂層目標形成整體的關聯、匹配與有機銜接。另外,地方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要兼顧全市、各區各校的可實施與可操作性。
北京課程體系按照市、區、校三級層面,將課程內容分為必修市級必學、必修區級限學、必修校級選學3個部分。必修市級必學是北京市中小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主要包括體能鍛煉課內容、綜合拓展課的健康教育與奧林匹克教育內容,能夠夯實學生體質與健康知識基礎。必修區級限學是各區選擇1~4個運動項目作為運動專項課內容,要求本區學生學習,形成了區內特色與項目學習的銜接。必修校級選學是各校選擇其他運動專項課內容和綜合拓展課的運動項目體驗內容,學生可選擇1個專項進行持續性學習,有條件的可以安排本學段或小初高連續學習,結合不同運動項目的體驗性學習,滿足學生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以及個性發展的需要。
2.以地方課程教學改革為杠桿,推動選課走班教學
《新時代意見》明確指出,要“嚴格落實學校體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不斷拓寬課程領域,逐步增加課時,豐富課程內容。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薄皩W校體育課程注重大中小幼相銜接,聚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p>
北京課程體系在小學強調基本技能與基礎體能,全面打好基本運動能力的基礎;在初中推動“走班制”教學改革,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為形成運動專長提供可能;積極推進高中“選課走班式模塊教學”,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基礎。要求小學每周至少5節體育課、初中每周4~5節體育課、高中每周3~5節體育課,增加的課時從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統籌安排。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開設60~90min的體育長課,形成多元、靈活、開放的課程實施模式。
3.以地方課程配套資源為載體,推動品質課堂創設
要想更好地組織實施好地方課程,推動地方課程改革進程,幫助體育教師高質量地進行教學設計、實施與創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一定要提供相應的地方課程配套資源。體育教師則應根據地方課程體系,做好課程內容遴選、選項走班、教學模式的創新,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自主選教,不斷提高學業質量,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北京課程體系研制出一整套目標明確、學段銜接、水平進階、區校共享的地方課程配套資源,包括運動專項課、體能鍛煉課、綜合拓展課的課程結構與學業質量合格標準,一至十二年級1818課時與內容要點分配方案,全學段的612課時的體能鍛煉方案,26個運動項目學練賽一體化的學段大單元教學方案,12個專項運動能力等級標準及測試方案等。其目的是實現地方課程體系和一線體育教師的有機對接,幫助體育教師厘清課程改革的整體思路與落實路徑,提高體育與健康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創設學習目標清晰、教學內容完備、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組織高效、學習評價精準、教具場地新穎的高品質體育與健康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