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敏
本期案例研析對大運動觀視域下有效應用“完整法”進行了探討,與上一期以大運動觀視域下有效應用“分解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引發了一線體育教師聚焦教學中的核心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思維碰撞。經過這兩期話題的深入研討,為實現學生從“學”正確的技術動作到正確地“用”技術動作打下了基礎。
一、關于“學”的思考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重視培養學生的運動愛好和專長,強調學生系統地學習1~3個運動項目,積極參與日常體育鍛煉、體育社團活動和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活動,形成鍛煉習慣,發展學科核心素養。[1]如何在學的過程中著眼于“用”的突破,如何辯證地處理“學”與“用”的關系,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1.學什么
《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了學生在學校開設的若干運動項目中進行自主選擇,較為系統地學習1~3個運動項目。[1]學生運動技能的學習不單是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體驗到運動對自身生理機能的刺激和重復的技術動作練習,也包含參與比賽和運用技術動作的練習,還包含在參與比賽和運用運動技能過程中能夠尊重和理解運動規則、認識運動禮儀和傳統習俗、區分運動行為表現好壞、內化積極的體育意志品質。[2]這需要改變學生學習運動技術的固有思維,即引導學生通過運動項目這個載體,體驗和掌控在練習和比賽中的角色關系、團隊技戰術配合、追求的目標、禮儀和規則等有關運動項目的文化內涵。
2.怎么學
每個運動項目都有其獨特的項目特征,應從運動項目教與學的出發點進行整體思考,避免傳統的“分解—整合”的教學思維,培養學生整體性的運動學習思維。在重論體育教學方法時,提及必須借重方法論來把握方法。[3]體育教學方法論,首先應是對體育學科中一切認知活動完整程序的深入本質的認識,爾后,秉承這樣認識的人當然會使體育教學實踐發生定向轉變。[4]
本期案例討論的排球正面雙手上手傳球動作具有一般開放式運動項目共有的特征,同時也有其特殊性。采用“分解法”進行教學,有利于傳球手型的固定,但容易形成持球犯規動作;采用“完整法”進行教學,避免了錯誤動作的形成,但是零基礎的學生又較難融入到練習中。本期案例中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不同難度練習的設置,并在設置練習時始終強化正面雙手上手傳球單個技術,避免過早進行組合技術練習,并對單個技術動作進行情境化設計,讓學生從完整的技術入手學習,慢慢融入到由簡單到復雜的情境中,讓學生在“用”中學。在教學中,沒有最優的方法,只有更適合的方法,借助方法論跳出方法的使用程序看方法的使用效果,是教師進行方法選擇的依據。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每節常態課的課堂效果,使每名學生都得到發展,是教師需要探討的永恒話題。
二、關于“用”的思考
本期案例的教學對象是水平五專項班的學生,“會用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技術比賽”是教學目標之一,但“會比賽”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比賽的結果重要,但是如果教學的最終目的僅僅指向比賽結果,那就把運動文化的傳承局限于比分了。體育教師應引導學生“會”比賽,在比賽中找尋專注于運動、掌控技術動作、享受運動的體驗,真正享受比賽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比賽結果。讓學生在掌握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技術動作后,學會在賽中通過技術動作掌控身體、享受運動,傳承排球運動文化和中國女排精神才是最終目標。
1.“用”技能贏得比賽
在初步掌握了正面雙手上手運動技術后,需要引導學生在正確時機做出正確的技術動作,也就是學會處理與球、與人、與技戰術、與環境、與規則、與禮儀的關系等,這就要求教師依據項目特征設計整體性的練習和比賽情境,讓學生在賽中學。每個運動項目都有其獨特的項目特征,依據項目特征結合運動技能形成過程,采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網球正手擊球技術動作教學中,在認識階段,先讓學生從項目特征角度了解網球正手擊球技術動作,按照預設好的動作路線圖進行徒手運動軌跡的連貫動作嘗試;再引導學生畫出徒手模仿的連續技術動作的運動軌跡;然后持拍進行無球情況下完整技術動作練習,最后完成喂球連續動作練習,嘗試擊打不同方向的來球,慢慢融入更多的運動要素,改變更多的運動條件進行練習,而不是常規意義上先進行分解動作“準備—打開—揮拍”的教學;在聯結階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掌握情況設置擊球落位的準確性、擊球失誤率、擊球落點的控制等具體的學習目標,強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自動化階段,根據學生已有水平進行合理分組,設置適合其水平的教學比賽,可以通過改變場地大小、球網高低、人數多少,以及創設結構化的比賽情境等方式,讓學生體驗不同的實戰感受,積累實戰經驗,強化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對比賽的控制能力。
2.“用”身心感受比賽
本期案例中設置了不同的運動條件、不同層次下的比賽情境,意圖引導學生能夠用好所學的正確技術動作,在所設定的比賽中體會流暢狀態。盡管取得勝利很重要,但是流暢狀態與獲勝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并且流暢狀態所提供的,遠比某次競賽的勝利更加豐厚(圖1)。[5]幫助學生發揮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技術動作最佳水平,讓他們在比賽中通過對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技術的運用,體會生命的活力、動作的收放自如,獲得愉悅感,建立長期的運動興趣,這才是“用”的最終指向。在學生現有的運動技能水平上設計出讓每名學生能夠找尋自己比賽最佳的流暢狀態十分關鍵。在挑戰水平高而自認為技能低的情況下,學生會出現焦慮的情緒;在挑戰水平低而自認為技能也低的情況下,學生會出現無所謂的淡漠情緒;在挑戰水平低而自認為水平高的情況下,會出現松弛的厭倦情緒;只有在挑戰水平高且自認為技能水平也高的情況下,學生才能出現流暢狀態(圖1)。流暢狀態模型圖為教學設計提供了方向,也提示教師需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己的運動技能水平,才有利于找到流暢感覺,身心愉悅地比賽。
三、以“用”促學的超越
在教學實踐中,從幫助學生建立“我”的空間意識到豐富“我”的運動空間要素,從會在情境中處理“人—球—人”的關系到條件限制的實戰,由學習正確的技術動作到會正確地使用技術動作,再到整體性運動學習思維的形成,才能真正實現運動文化的傳承,讓學生學有所得。
1.強化練習,讓學生“會”學
動作技能控制論實質上是建立了一種在基本動作技能的熟練程度及其應用在各種專項體育運動情境中的基本聯系。[6]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學生會存在認為傳球只是二傳技術的誤區,會習慣性地用后退墊球的接球方法代替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技術。本期案例設計了先強化單個技術的“完整法”學習思路,學生掌握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技術后,將單個技術動作融入不同難度和不同運動條件的指定傳球比賽,規定不能有其他技術動作參與,強化了學生的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技術。待傳球技術強化穩定形成傳球意識后,再結合墊球等技術動作豐富組合練習,為專項技能形成打下根基。
2.組合練習,讓學生“會”練
本期研討中有教師認為:教學一般從單個動作開始,但此時的教學不能唯單個動作而展開,就像“一個詞語只有在語句的語境中才具有意義”一樣。正如其所說,圍繞單個技術動作設計多個技術動作的組合練習,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熟練單個技術動作。但單個技術動作在組合練習中會產生新的問題,要引導學習者從大運動觀和整體學習思維出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會用不同的組合練習解決自己學習中的問題,這才是“會”練習的具體表現。
3.情境練習,讓學生“會”賽
唯科學主義和本質主義將知識視為對外在世界的本質、實體的映現,知識成為一種預設性、客觀性與靜態性的實體,使得知識的情境性、理解性與生成性得到遮蔽。[7]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僅僅強化學生對運動技術的反復操練以掌握該知識,這是遠離“我”的“碎片化”知識,沒有與他人、環境等生成新的知識。每個運動項目都是由相互聯系的知識和技能組成的,一兩個運動技術的孤立學習和掌握是不可能學好一個運動項目的,學好一項運動需要多種技術的組合學練和整體運用。[8]引導學生創設結構化的比賽情境,如,1vs1、2vs2、3vs3的籃球比賽,可以根據鍛煉和考察的技術不同改變場地大小、籃筐大小、籃架高低以及具體的比賽規則,讓學生體會與隊友的技戰術配合以及對時間、空間的掌控,逐漸建立起整體性的運動學習思維。
教師引導學生在大運動觀的視域下形成整體的學習思維,尤其是在引導水平五的學生學習開放性運動技能,設置各種組合練習時要考慮專項技能的合理性需要,讓學生學會處理人(自己、對手、隊友)—球—環境的關系,培養意識(動作、戰術、戰略),讓學生知道任何一個技術動作、任何一次意識判斷、任何一次相互配合,都要對整個項目、團隊和比賽結果負責,促進學生形成整體性的運動學習思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
[2]柴嬌.體育課程的運動項目文化教育回歸與困境破解[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6):87-91.
[3]張洪潭.重論體育教學方法[J].體育與科學,1996,1:34-37.
[4]張洪潭.體育教學方法論沉思[J].體育與科學,1996,3:70-73.
[5]Susan A.Jackson,Mihaly Csikszentmihalyi.體育運動中的流暢狀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9,20/41.
[6]Clive Brewer.運動技能提升指南[M].北京:中國工信出版社,2016,12.
[7]尚力沛,程傳銀.論運動技能教學的文化完整性[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0,39(5):58-61.
[8]季瀏,鐘秉樞.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