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會軍 賀帥
墊(傳)球是排球運動項目比賽中組織進攻的關鍵環節,采用“完整法”教學有利于保持動作的完整性,避免割裂動作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學生完整地掌握動作。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正確地將這個動作的串聯作用發揮出來,有效地完成動作,使技術、戰術、團隊等諸方面的要素形成一致性,則可認為教學有效。在競賽中,隊員能接好發球做好一傳,把墊球的作用發揮出來,為取得每個回合的優勢提供便利條件,便是其價值體現。
由此來看,所謂的“大運動教學觀”就是一種實現每一個動作都能夠從需要出發,并且能夠切實發揮所學動作價值的教學觀[1]。動作技能教學要體現運動項目特征、服務于整個項目,對水平五高中階段的選項班學生來說更為重要。筆者基于水平五學生排球運動選項課中墊(傳)球技能教學的完整性認識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如何理解墊(傳)球運動技術
本期案例以水平五排球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教學設計為例,提供的技術主要是排球運動中的“二傳”技術。筆者認為,在排球比賽中完成一次完整流暢的進攻,首先是接發球一傳到位,二傳手將球傳給其他隊友完成進攻(扣球、吊球),一傳、二傳、扣球是1次完整進攻的3次擊球(也有1次擊球完成進攻的“打探頭”和2次擊球完成進攻的特殊情境),進攻是由接發球和防守中攔網、接扣球、吊球等開始的。發球技術的演變中已經出現了跳發扣球,實際上也是進攻的開始,防守一方在接球之時,就是進攻的開始。墊(傳)球一般是先將球準確墊起來(首先要把球救起來,不讓球落到自己場地內造成丟分),此環節既是防守結束又是組織進攻的開始,無論一傳還是二傳,在組織進攻中都具有傳球的功能和作用。面對力量大、速度快、變化多的來球,要快速反應,依據來球特性合理及時地做出相應的接球動作。在教學中體現排球運動的這些特征,墊(傳)球動作技能教學才能使學生充分感受、理解整體的運動項目特征,為比賽和運用服務。
二、墊(傳)球動作技術分析
教師在明確所要教授的運動技術后,首先要確定教學方法,是從動作的開始到結束進行完整練習,還是分解成若干個環節分別進行練習,即確定是采用完整練習法還是分解練習法。詹姆斯·內勒和喬治.布里格斯(JamesNaylor,GeorgeBriggs)認為,技能的組織性特征和復雜性特征可以作為選擇完整練習法和分解練習法的依據[2]。他提出技能的復雜性是指構成一項技能的部分、元素的數量及技能需要進行信息加工的數量;組織性是指構成復雜技能性動作技能的動作元素之間的關系[2]。
1.墊(傳)球技術復雜性分析
如果僅僅是同伴之間相互墊(傳)球,為的是休閑娛樂鍛煉身體,能夠墊到球即可,但千變萬化的排球比賽中墊(傳)球的來球在短時間內快速移動,防守者需在較短的時間內確定并完成合理的墊(傳)球。墊(傳)球因來球特點復雜,形式眾多,要對此做出準確的判斷,復雜性和難度都較高。墊(傳)球的來球性質依據力量大小、速度快慢、是否旋轉、飛行角度弧度和落地點等,會出現多種多樣的,對進行墊(傳)球的學生來說是巨大的考驗,要想在比賽中判斷好來球的方式,就需要更多地感受和應對多種方式的來球(表1)。
墊球動作在比賽中依據來球速度、力量、角度等特性和不同落點,相對的應對方式有正面雙手墊球、正面低姿墊球、體側墊球、單手墊球、背向墊球、前撲墊球、滾動墊球、魚躍墊球、側倒墊球、單手墊球、擋球、腳和頭部及身體各個部位墊球等。這些動作構成了應對各種來球的動作群,表明了墊(傳)球技能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這些動作也是墊(傳)球教學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內容。墊(傳)球來球特性復雜多變,相應的接球動作眾多,其操作環境中球的移動是在三維空間下飛行的,速度、力量、路線,擊球的時機、位置、角度等都會影響墊(傳)球的準確性。同時,需要預判隊友和防守一方的位置和移動,并依據來球多種性質做出相應的墊(傳)球動作,還要依據場上對方防守人員位置和己方同伴的站位,以及進攻戰術意圖傳出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方向、不同網前位置、適合二傳手組織進攻的球,這樣來看,墊(傳)球技術的難度要求就更高了,水平五該內容的教學應該以此為中心展開。
2.墊(傳)球組織性分析
對墊(傳)球的組織性而言,無論是一傳還是二傳,都不能僅滿足于接到或墊到球,而應該有明確的傳球方向和戰術意圖。在準備階段,當看到來球(發球、扣球等)時,首先要對來球的力量、速度、方向和弧度等進行準確預判,以確保能夠接到球;由于來球速度較快,需要短時間內對場上同伴和防守人員位置做出判斷,考慮有利于己方的進攻并破壞對方的防守;依據以上情境進行決策,做出合理的動作選擇;最后快速做出動作,將球傳向合理的位置。如果不能判斷來球的落點,就不知道該如何移動;果對來球速度判斷不準,就會延誤擊球的時機;如果不能判斷來球的力量,沒有觀察到同伴的位置遠近,墊(傳)球時就不知道該用多大的力量。總之,不能準確判斷來球性質,就不能做出合理的墊(傳)球動作,也就談不上準確的傳球。
三、墊(傳)球教學策略及練習分析
墊(傳)球在排球比賽中動作操作持續時間短,來球特性多,操作情境快速多變,對應的接傳球動作多樣,要求瞬間決策、快速完成動作。因此,墊(傳)球技能中,關于來球的多種性質、接球的多種動作、傳向不同方向位置的球等3個部分相互高度關聯又相對獨立,任何一項失誤都會對墊(傳)球的效果產生重要影響。機械地將墊(傳)球進行分解練習是不可取的,但同時該技能操作難度大、技能復雜,對于較高復雜性的技術動作往往認為最好使用“分解法”進行教學。那么,墊(傳)球究竟適用“完整法”還是“分解法”教學呢?如案例中提到,有的教師在教授正面雙手上手傳球時采用“分解法”教學,可能會導致在以后的練習和比賽中出現“持球犯規”的現象;有些教師采用“完整法”教學,將如何做出墊(傳)球的動作作為重點,要求學生手型正確、上下肢協調配合,將注意放在如何正確完成動作上,這在動作學習的初期,在易于判斷來球性質(教師或同伴輕拋球)、操作環境穩定且沒有發生劇烈變化的情境下才是可行的,這樣的所謂“完整法”,是去比賽情境化的,并非真正意義的“完整法”。在排球比賽中,墊(傳)球動作要求迅速反應、快速完成,如果始終將注意力集中到動作是否正確上就與比賽情境格格不入了。
有效的技能完整練習策略,應該在練習整個技術的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技術的某些重要部分[2]。即在完整練習情境中建立分解練習的環境,對于排球運動項目中的墊(傳)球技術來說,在采用“完整法”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將注意力分別指向來球方式判斷、接球相應動作、傳出不同位置的球這3個部分。如,案例中的練習1,教師輕拋球引導學生快速做出不同的墊(傳)球動作。或教師隨機喊出動作名稱,學生快速做出相應的動作,然后回到初始位置,聽到下一個動作名稱,再做出相應動作,以此循環,不斷進行隨機練習。練習2中,教師引導學生將來球的特點作為關注點,在練習救球時,學生在排球場上某一位置做好準備動作,教師站在網前喂球,向學生以不同的力量速度、距離落點拋球或扣球,要求學生能夠救起球即可,即將練習的注意點聚焦在對來球性質的判斷上,學生在能夠及時甚至提前判斷出來球性質時,才能夠及時快速移動到位,將球接住。練習3中,在前2個練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排球場后排的不同位置接到不同性質來球的同時,將球墊(傳)到網的兩端或網前任意一點的高度等指定位置。
綜上所述,排球運動中墊(傳)球的教學適用于“完整法”,將學生的注意焦點依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別引導,使完整練習中也能體現分解練習的優勢。引導注意力指向的內容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包括來球的多種方式、接球的多種動作、傳向不同方向位置的球、場上同伴隊友及對方防守的位置等。在整體練習中體現多種多樣的環境設置,形式越多、越新穎,難度越大,學生所學的技能越能遷移到以后的比賽情境中,學生的實戰能力也就會越強。教學應遵照每個動作或技術都要為運動特性服務的大運動觀教學原則展開,這樣的教學才是將動作技能和運動技能原理用得合理的教學[3]。
參考文獻:
[1]孫喜和.“大運動觀”教學之我見[J].中國學校體育,2020(12):48-49
[2] Richard A.Magil(美) 著,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 [M].張忠秋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孫喜和.運動技能構成要素及教學運用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9(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