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隴蘭

摘 要:最近參加了兩次有意義的同課異構教學研討,大家上課、聽課,同行互評,專家點評,教研氛圍濃厚,每位老師精心準備自己的課,同一個課題,不同的視角,借班上課,非常有挑戰。
關鍵詞:英語閱讀;探索
活動中我有幸參與其中,抽中一節閱讀課第二課時:Unit 5 ReadingThe Story of Xi Wang。說實話,剛拿到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有一點疑惑,閱讀課第二課時怎么上才好?
備課之前,我翻看了一些書籍,書架上的一本《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給一籌莫展的我很大的啟發,書中提到在做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嘗試逆向設計,即先預想結果,也就是最終想通過這節課教給學生什么?想清楚了,再思考教學步驟。
我首先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困惑?那是因為我們平時閱讀課教學時,沒有明晰第一第二課時,一般總是按自己的構思從前往后的上,那么最終我們希望學生上完閱讀課了解什么呢?我想是對于課文的整體理解,對于語言知識的應用,對文章結構的了解,還有對于文章傳達的意義的理解和拓展,對于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等。通常在第一課時,我們完成了對于文章的整體理解,語言知識的理解,文章結構的理解,那么我們在第二課時想要最終教給學生的應該是靈活運用語言知識,對于文章的思維的拓展,同時在這當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想清楚之后,我開始備課,進行閱讀課第二課時的探索,我問自己三個問題:語言知識怎么運用?思維拓展如何體現?通過什么方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給自己的答案是課文回顧加深度閱讀,在回顧的時候復習已知,在深度閱讀的時候靈活運用語言知識。于是我設計了了這樣的回顧課文過程,讓學生先說再寫,最后自我檢查:
Read the report again and close the book.Tell your partner five sentences in the book.Write down the sentences and check them by yourselves.
對于深度閱讀,我選擇了外研社八年級教材中同樣有關大熊貓主題的文章,稍做了一些改動:
1.What are the scientists doing?
2.What i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ing for the giant pandas?
3.What does WWF want to do?
4.What does the word symbol mean?
這部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猜測詞意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點填空,在文本中鞏固運用語言知識。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希望學生能夠思考并討論:為什么要保護大熊貓?僅僅是因為它們可愛嗎?為了這個問題,我特意請教了學校的生物老師,來了一次跨學科的研討,通過生物老師的解釋,我了解了更多關于大熊貓的基因、生活習性和生物多樣性的知識,可是,這些內容如何引導學生去討論呢?我最后選擇了圖片提示和視頻片斷展示的方式:
對于第三個問題,我在開頭、中間和結尾處,都在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也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查閱資料的能力:
最后我想,這節課的主線應該是:what---why---how,即從探討對于大熊貓的了解,到為什么保護大熊貓,再到如何保護大熊貓。
這節閱讀課第二課時的備課思路整體如上,最后是通過探討遷移到對于華南虎的關注。作業落實到寫出來,并查找更多相關瀕危動物的資料。
實際上課的時候,自我感覺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學思路,但由于是借班上課,又有點緊張,進行的速度有點快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少了,在討論的部分鋪墊的還可以再多一些。上完課后,同行說可以在語言知識的鞏固上再花些功夫。我覺得是對的,因為學生們在討論反饋的時候不是特別理想。這是我之后需要思考和改進的。
通過這次上課和探索,我對于閱讀課第二課時到底上什么,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即運用語言知識,拓展思維,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