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芒 陳進武 趙磊
經過20世紀80年代的詩歌熱潮后,由于時代主題的轉換與文學轉型,詩歌群體曾產生的轟動效應不復存在,南京青年詩群紛紛解散,個人化寫作成為南京詩歌的基本存在形態。注重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把握和象征性意象的呈現,在山川風物之中抒發對歷史的沉思與生命的感悟,是此期間南京詩歌的重要特征。南京詩人與民間詩刊眾多,韓東、葉輝、小海、黃梵、育邦、吳晨駿、朱朱、馬鈴薯兄弟、胡弦、馬永波等詩人活躍于詩壇。《揚子江詩刊》《陌生詩刊》《先鋒詩報》《他們》《詩歌通訊》《原樣》《缺席》《南京評論》《南方評論》等官方或民間詩刊林立,為詩人提供了發表陣地。
“他們”詩群雖仍作為一個群體存在于詩壇,韓東在經歷過詩歌民間立場與知識分子立場的論爭后,依然堅持詩歌的日常化與批判本質,但詩壇的關注點卻轉向對其主要成員的個人風格的理解與闡釋。在詩歌立場選擇上,韓東維護“他們”詩群長期以來的立場,依然堅持民間化的寫作方式。在藝術追求上,他更注重詩歌的語言美感和本體意味,抓住對事物的瞬間體驗,捕捉對生活的細微感觸,呈現自我對世界的理解,文字更洗練,思慮更深廣。如《美好的日子》《投遞》《雨》《圓玉》等,挖掘生活的細節并賦予其本體性的意義,在口語化的表達中呈現人生的詩意,并以此實現對生命的體味和現實的超越。
除“他們”詩群仍保留某種程度的團體性質外,第三代詩歌其他群體大多解散,團體性的詩歌組織已不多見,詩人的個體化寫作成為常態。葉輝進入了創作的成熟期,其作品于日常化生活細微處發現生命的復雜性與對個體存在狀態的剖析,頗具哲理意味。《山谷中》《慢跑》等詩作在日常言行中傳達某種微妙的思緒,著重表現人物的落寞與自我的精神放逐。探索人與世界的關系,表達個體對存在意義的追問是南京詩人的基本傾向,這在魯羊、育邦、代薇等詩人那里也有鮮明的表現。如魯羊《退縮之詩》、代薇《我沒有哭,只是在流淚》、子川《秋歌》。除以內在視角寫自我與存在關系的詩外,南京詩壇還出現了許多從外部視角出發的景物詩、諷喻詩、敘事詩、抒情詩等,豐富了南京詩歌的面貌。
南京詩人致力于對詩歌藝術的創新與探索,尋找形式、語言、結構創新的多種可能性,形成個人化的藝術風格,如胡弦的凝練奇崛、馬永波的具體聰穎、沙白的典雅淡遠、黃梵的內斂深沉、朱朱的質樸冷冽等。如胡弦《十年燈》《更衣記》等詩將物與人的特殊關系以蒙太奇的手法呈現出來,以物擬人,以物喻世。如馬永波的詩集《樹籬上的雪》等推動了漢語詩歌語言的后現代轉型。此外,半島《致思想者》《船》等表達對混亂世界的批判意識和獨立自我的認同。古箏《濕畫布》《水街》充滿生動、輕盈的意象,字句簡潔而純凈。
南京詩壇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悼亡詩是獨特而持久的存在。作為民族恥辱的象征,南京大屠殺不斷沖擊著詩人心靈,引發詩人深沉的思索。關于這一事件的詩集、詩作層出不窮,如南京作家協會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合編的詩集《不屈的城墻——祭奠南京大屠殺30多萬遇難同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詩集選編了化鐵、丁芒、王德安、葉慶瑞、馮亦同、蔡克霖等眾多詩人的百余首詩歌,從宏觀和微觀表現民族的苦難、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歷史的嬗變。其中,化鐵《不朽的城墻——南京屠城的63周年》、吳其盛《城市和它的紀念館》、王德安《莊嚴的憑吊》、葉慶瑞《南京城墻》、馮亦同《江東門沉思》等也是其中的優秀作品。可以說,眾多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詩作構成南京悲劇性形象的符號載體,建構起世人關于南京憂郁、悲情都市的文化想象。
這一時期的南京散文精彩紛呈,題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家長里短、生老病死、鄉土往事、山川河流、古跡風物、家國情懷、歷史變遷、社會批判、生命行思皆在作品中呈現出來。散文家于生活中的某個場景、細節中發現意義,將轉瞬即逝的生命感悟留在紙上。山水游記散文歷來是南京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散文家秉承江南士人傳統,多寄情自然,各地風物尤其是南京山水成為其寄懷之處,白鷺洲、雨花臺、石頭城、雞鳴寺、秦淮河、文德橋、莫愁湖、玄武湖、紫金山、湯山、棲霞寺、夫子廟、總統府等地經常出現在作家筆下。作家于游記之中談古論今,涉及地理、建筑、飲食、風俗等諸多方面,成為其抒發性情的載體,豐富了南京的文化內涵。此期的游記散文在思維縱深感、文化多元表達等方面更突出。如諸榮會《風生白下:南京人文筆記》、鄧海南《東郊的風韻》、范小青《蘇州小巷》、梁晴《大方巷里的煙火》、儲福金《鷺巢與氣根》、王干《閑話南京》、馮亦同《在紫金山星座上》、陳鍵《江海二題》、王德安《尋覓在秦淮河邊》、魏微《街景與人物》、田琳《走進故宮》、張群《廊棚下的西塘》、傅長勝《南京二題》、朱金梅《到中山陵去》等文筆洗練,情感真摯,皆為一時之選。
回憶性散文在這一時期也有突破,許多作家回顧人生經歷,描寫生活百態,畢飛宇的《蘇北少年“堂吉訶德”》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此書既是對往事的回顧,也是對記憶的重塑,既樸素莊重,又詼諧幽默,具有紀實性與虛構性的雙重品格。葉兆言回憶起父親與方之的交往,在《父親和方之的友誼》一文中敘述了一段悲劇性的往事,由此引起對歷史的沉痛思索。高爾泰《敦煌四題》是其用生命詮釋“美與自由”的生動佐證,散文集《尋找家園》真切回憶了五六十年代的人和事。曹寇的隨筆集《生活片》語言簡潔明了,寓意深遠,將日常化的事物或場景陌生化,產生奇崛的藝術效果。此外,鄭敏《迎著命中的狂風》、姚永福《陽光行吟》、楊一星《獨自飛翔》等也都是藝術手法獨特的優秀作品。

文化散文是這一時期南京散文的一大亮點。許多小說家、學者都創作了許多有歷史縱深感和文化溫度的散文系列,通過記述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文化人物、歷史事件、重要公案與城市變遷,抒發自己的文化幽思。葉兆言的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雜花生樹》對南京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的文化變遷多所著墨,頗有嘆息之意。《南京人》系列是葉兆言對南京城市變遷、南京人文化性格進行深刻體察的散文結集,突出了南京悲情城市的文化氣質。而他的隨筆集《陳年舊事》則表現歷史變動之中的文化靈魂人物的戲劇人生。王彬彬《并未遠去的背影》也是寫民國人物的舊事,是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優秀作品。丁帆的文化隨筆集《江南悲歌》《天下美食》等,可見到思想者的精神氣質和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薛冰在散文創作中成果頗豐,有《淘書隨錄》《金陵書話》等作品問世。許志英主編的《學府隨筆》、諸榮會《風景舊曾諳》、冰夫《黃昏絮語》、費振鐘《黑白江南》等,豐富了南京的文化形象。南京還出現了葉兆言《動物的意志》和畢飛宇《人類的動物園》等文化寓言性質的散文。學者編撰的人物傳記也頗具特色,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馮保善領銜的“話說文學讀本”(《話說吳敬梓》《話說馮夢龍》等)、劉俊《情與美:白先勇傳》、余斌《張愛玲傳》王振羽《吳梅村傳》、孔慶茂《錢鐘書傳》等視野開闊,見解獨到。
雜文一直以來都受到南京文壇的重視。南京雜文家以強烈的憂患意識、批判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直面現實人生,匡正時弊。樂朋、吳非、金陵客等人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樂朋多剖析社會性、體制性的弊端,作品有《西窗聽雨》《白鷺秋楓》《飛絮集》《山不在高》等。報告文學、紀實文學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對于南京的發展變化的全景式展示,對于先進人物與時代典型的紀實,對于新生事物的追蹤,對于南京大屠殺事件的整理,對于地域文化的關注,對于改革開放進程中現實問題的剖析都是創作者關注的問題。傅寧軍《大學生“村官”》、丁捷《追問》、雪靜《大美浦口》等內容廣泛,具有明顯的現實關照意識。
為加強戲劇創作與演出的導向性,繁榮戲劇市場,國家及江蘇省設立各類戲劇獎項,舉辦“南京戲劇節”“梅花戲劇節”等大型戲劇節,開展會演活動,以鼓勵劇作家和劇團創作、演出思想性強、藝術水平高的劇目。如1993年,江蘇省首屆戲劇節在南京舉行,南京市京劇團的《醒醉記》和南京市越劇團的《洞房文武錯》參加了首屆戲劇節的演出活動,此后江蘇戲劇節在南京連續舉辦多年。2014年南京青年戲劇節開幕,賴聲川導演的《讓我牽著你的手》、周深導演的《驢得水》、田水導演的《12人》、楊世彭導演的《步步驚笑》、孟京輝導演的《兩只狗的生活意見》、賴聲川、王偉忠導演的《寶島一村》參加演出。2015年由南京團市委主辦的“紅色青春記——2015南京高校戲劇節”于青春劇場舉行。《戀愛的犀牛》《青春禁忌游戲》《東方快車》等劇目受到觀眾歡迎。

由于戲劇運作機制的轉變,為獲得更多榮譽,擴大發展空間,南京劇團紛紛加大新劇創作力度,演出了一系列產生良好反響的劇目。不少劇作獲得“江蘇戲劇獎”“五個一工程戲劇獎”“白玉蘭戲劇獎”等各類戲劇獎項。主要有江蘇省京劇院的《青蛇傳》、江蘇省人民藝術劇院的《甲申紀事》《熱線電話》、前線話劇團演出的《窗口的星》《海風吹來》《虎踞鐘山》、南京市話劇團的《大江奔流》《我的第一次》《平頭百姓》《淪陷》等。除了頻頻獲得官方榮譽外,南京劇作家沒有放棄對藝術的探索,努力在話劇語言、結構、場景、舞臺等方面有所創新。姚遠先后創作了《李大釗》《伐子都》(合作)、《青春涅槃》(合作)、《“厄爾尼諾”報告》(合作)、《馬蹄聲碎》等。南京劇作家還緊緊扎根生活,回應社會熱點,發現生活的戲劇性沖突,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王承剛和蔡偉編劇的《熱線電話》、邵鈞林和嵇道青編劇的《虎踞鐘山》、王立信編劇的《世紀彩虹》、趙家捷和楊智編劇的《大江奔流》、南京市話劇團的《秦淮人家》《淪陷》、沙葉新《精神家園》《尊嚴》《幸遇先生蔡》等劇作,都帶給觀眾強烈的心靈震撼。
南京校園戲劇的興起成為這一時期南京戲劇的新亮點。學生劇團比較活躍,除了南京藝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外,有代表性的團體還有南師大南國劇社、南農大草帽劇、南理工話劇團、南大第II劇社、南信大火柴盒劇社、南航青春劇社、南京林大水杉劇社、江蘇二師潮鳴劇社等。這些學生劇團大多在學校演出,有時也到青春劇場等舞臺表演。其中,南京大學的校園戲劇、小劇場演出較為活躍,創作演出了《蔣公的面子》《選擇》《歌聲遙遠》《收信快樂》《心之罪》等劇作,獲得觀眾認可。此外,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京林業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劇團演出的《戀愛的犀牛》等也獲得一定反響。同時,傳統戲曲在南京演出市場出現興旺局面,出現了一批經過改良、再創作的戲曲作品,獲得不俗的業界評價和市場反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張弦、朱蘇進、江奇濤、范小天、馮華、楊駿等南京劇作家的影視劇作品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反響。張弦編劇的兒童電影《陌生人》和傳記電影《楊開慧》,顯示了劇作家不凡的功力。朱蘇進擔任了《我的兄弟叫順溜》《讓子彈飛》《封神》等電視劇的編劇。江奇濤編劇了《追蹤》《人間正道是滄桑》《血戰長空》《少帥》等。范小天的《春光燦爛豬八戒》《葉問》《武林外史》等好評如潮。馮華《警察有約》《中年計劃》等也有不錯反響。南京影視文學還集中敘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如張純如《張純如——南京大屠殺》、吳子牛《南京1937》、陸川《南京!南京!》、張藝謀《金陵十三釵》等回到歷史現場,極具震撼力。此外,《百年南京》《搖滾南京》等紀錄片,全面呈現了南京風情和魅力。


作者簡介 張光芒,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進武,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趙磊,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南京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責任編輯 陸 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