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集體舞是一種集體娛樂的歌舞形式。它以規定的隊形和動作相結合,參加者成雙結對。 集體舞又分邀請舞、方陣舞、單圈集體舞和雙圈集體舞。它能培養幼兒之間的一種情感文流和集體意識,達到相互了解,團結友愛的目的。在幼兒園集體舞教學中,由于幼兒人數較多,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完成集體都學會的目標。在近三年的集體舞教學研究中,我們發現幼兒的模仿、理解、運用能力都是非常強的,特別是一些直觀的動作圖片會引發幼兒主動模仿、表現的欲望,而且利用圖譜可以讓幼兒更加全面的了解集體舞的隊形等變化,因此我們進行了“圖譜教學”的相關研究,總結了“集體舞圖譜教學法”。
一、集體舞圖譜教學法的定義
圖譜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簡單形象、易于理解的各種圖形來協助教學,而集體舞圖譜教學法,就是用最明白最簡單的圖畫形式來表現集體舞的各個要素,幫助幼兒快速理解、記憶集體舞的音樂、隊形、動作等變化,切實提高集體舞教學的效率。
二、集體舞圖譜的分類
(一)基本人物圖譜
在集體舞的教學中,為了讓幼兒有統一、慣性的認知,我們首先在全園范圍內統一了每個基本人物的圖譜,如:
三角形 代表男孩,黑色部分是腦袋,白色部分是臉
圓 ?形 代表女孩,黑色部分是腦袋,白色部分是臉
(二)隊形圖譜
在集體舞的教學中,隊形是在活動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孩子在活動中往往會站錯位置或是不知道在換一個隊形時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以圖譜的形式來表示舞動中的隊形,孩子就比較好理解、掌握。
(三)動作圖譜
圖譜教學法不僅能在集體舞的隊形中體現,在幼兒學習舞蹈動作中也能夠體現出來。我們首先讓幼兒欣賞教師畫的動作圖譜,通過模仿,幼兒驚奇地發現一張張的動作圖譜都可以變成一個個好看的舞蹈動作,從而引導幼兒建立動作圖譜與舞蹈動作之間的聯系。在幼兒學會看懂動作圖譜之后,幼兒已對動作圖譜產生了興趣,一看到動作圖譜,手腳就很自然地比劃起來。
1、整體效果圖:根據集體舞動作的變化規律,我們創設了“七線動作圖譜”,由七根長短不同的線條分別代表頭、脖子、身體、胳膊、腿等部位,動作要求通過線條的彎曲來表示,如: 代表幼兒雙腳打開,胳膊伸平; 代表兩人拉手,單手抬高,左右腳尖(身體里側的腳尖)點地。
2、局部細節圖:由于有些動作對于一些細節有特殊要求,例如:手勢、腳步等,那我們就可以采用局部圖譜來進行補充,這種局部圖我們除了可以繪畫以外,還可以采用真人示范照片來詮釋動作的細節要求,如: 代表右手卡腰,左手放在額頭,頭低下做沉思狀,左腿屈膝,左腳腳尖點地; 代表幼兒左腿屈膝,右腳腳尖點地,右手卡腰,左手放在后腦勺。
三、集體舞圖譜教學法運用技巧
(一)隊形圖譜:整體—局部—實踐
整體:幼兒先觀察每一個隊形的形狀、特點等,如:這個隊形是什么形狀的?(單圈、雙圈還是方形等?)小朋友應面向哪里?(圓心、對臉等)
局部:幼兒尋找自己的位置再隊形的那個地方,是怎樣到達此位置的。再這個環節中教師要注意進行一定的箭頭標識,幫助幼兒理解隊形變化的行進路線。
實踐:此環節就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實踐練習,通過親身體驗來掌握隊形的變化。
(二)動作圖譜:欣賞——模仿——指導——表現
欣賞:我們首先讓幼兒欣賞教師制作的動作圖譜,幼兒會驚奇地發現一張張的動作圖譜都可以變成一個個好看的舞蹈動作,從而引導幼兒建立動作圖譜與舞蹈動作之間的聯系,激發幼兒表現的欲望。
模仿:幼兒在欣賞圖譜后,教師鼓勵幼兒去探索如何做出圖譜中的動作,并能夠嘗試著自己模仿、練習圖譜中的動作,感受動作圖譜的趣味性。
指導:幼兒在按照圖譜練習動作中,會有一些不正確的地方,教師應及時糾正幼兒動作,幫助幼兒規范舞蹈動作。
表現:此環節主要激發幼兒完整的進行集體舞的表演,教師要著重引導幼兒大方、自然、投入的表現出集體舞的特點,愉快的參與。
四、運用集體舞圖譜教學法時的注意事項
由于每個集體舞的風格、動作要領、情感表達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進行集體舞教學時教師應該注意:
1、每個集體舞的隊形變化不同,教師應讓每個幼兒明白自己的行進路線,避免出現沖撞、混亂的局面。
2、并不是每一個動作都需要進行圖譜詮釋,教師只要選取幾個重點動作進行分解即可,如:最難記憶的動作、變化快的動作、隊形變化時的行進動作等。
3.理解、記憶、掌握圖譜是個漸進的過程,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開始時只投放一、二幅圖譜,讓幼兒稍加努力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以保持幼兒的學習興趣,保護幼兒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慢慢地再逐步增加圖譜的數量,提高幼兒的理解、再現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91286部隊幼兒園 韓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