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小學低段科學課堂提問存在的誤區,提出四個提問的原則和四種提問的策略,以期教師能夠在課堂進行有效提問,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低段 科學課堂 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027-03
為進一步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同時響應國家關于立德樹人工作的總體部署,教育部組織專家對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進行修訂和完善,課程的起始年級由三年級調整為一年級,小學一、二年級要按照每周不少于1課時的標準安排課程,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一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學習,普遍缺乏學科基礎,且低年段的課堂學習呈現出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自我化等特點,需要教師做出有效的引導,才能使學生順利進入該學科的正常學習狀態。在小學低段的科學課堂中,“提問”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它能有效引導學生聚焦注意力,有序地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并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但在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提問方式的理解與運用存在一些誤區,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以下,筆者針對小學低段科學課堂中出現的提問誤區,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低段科學課堂提問誤區
(一)隨意性。在小學低段的科學課堂,教師隨意地提問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所謂“隨意”,就是想到什么就問什么,對所提問題缺乏設計和規劃。例如,教師在開展實驗前沒有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包括沒有根據實驗內容設計相關的問題,導致課中只能臨時提出一些比較表面、關聯度不高或者脫離生活實際的問題。教師提問工作準備不充分,所提的問題可能高于學生的認知,給他們接下來的探究造成障礙;也可能過于簡單,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模糊性。“問題”模棱兩可、目的不明,大部分原因是教師課前備課粗糙,沒有充分了解學情,也沒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設計提問,直接導致課中學生無法準確回答問題,甚至不能理解問題本身的意思。例如,教師向二年級學生提出“你知道是什么引起我們地球的氣候變化嗎”,大部分二年級學生這時還沒有建立“氣候”的概念,他們很難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三)封閉性。由于小學低段學生剛開始接觸科學學習,教師認為他們對科學知識認知程度低,在設計問題時,都是不由自主地設計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大部分是封閉式的問題,學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好”“不好”即可。封閉式的問題不是基于有效互動的作用而提出的,它不能給學生帶來有效的互動體驗,也無法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
(四)跳躍性。受課堂節奏以及教學意外事件的影響,教師的教學節奏和安排也容易被打亂。很多教師為了穩住課堂,常采用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方式拉回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沒有經過科學設計的問題,可能存在跳躍較大的情況,很容易引起冷場或教師自己詢問自己回答的現象,學生即使回答,也可能回答不到點子上。
二、小學低段科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原則
提問是打開學生思維、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一種方式,也是促進學生和老師交流的一種途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提問要發揮其應有作用,不能隨意無序、流于表面,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經過科學的設計。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及已有的文獻資料,提出以下有效提問的原則。
(一)核心性。開展教學前,教師深入理解教材,提出核心概念,勾勒出核心問題,進行主題活動設計,并以此作為任務主線,讓學生在完成核心任務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核心概念。
(二)層次性。小學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決定了他們認識問題是由簡單到復雜、由表面到深入。因此,教師設計課堂問題時,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使學生的思維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呈現螺旋上升的發展。
(三)探究性。探究活動是小學低段科學課堂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需要呈現探究性的特點,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探究性科學思維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及時性。新課程理念強調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教師只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但這不意味著教師只“提問”,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及時評價,不僅體現教師的教學應變能力,而且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的進程,建立起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
三、小學低段科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學習周期較長,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課程標準把小學六年學習時間劃分為低段(1~2年級)、中段(3~4年級)、高段(5~6年級)三個學段,每個學段都對應著一定的學習目標。對低段學生而言,他們要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初步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和分類。以下,筆者將以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下冊第6課《它們去哪里了》這一課為案例,進行課堂有效提問策略應用的分析。
《它們去哪里了》一課具體的教學目標,如表1所示。
《它們去哪里了》一課教學設計框架,如圖1所示。
由教學框架所知,《它們去哪里了》一課共分為四個教學環節,分別是故事導入、進入新課、方糖的溶解觀察、小石子不溶解觀察。在各個環節中,教師都提出了相應的問題,目的是通過具體、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
(一)任務驅動策略:創設情境,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進行提問。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有趣、生動、貼合教學主題的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心與學習動機,緊接著出示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實現科學探究、獲得知識與技能的目標。
筆者在教學《它們去哪里了》一課時,有這樣兩處片段:
【片段一】
師:小馬很能干,有一天媽媽讓它背一袋鹽、一袋小石子運回家。(展示PPT:小馬背著一袋鹽和一袋小石子)
師:小馬能完成任務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片段二】
師:小馬背著鹽和小石子走在回家的路上,走著走著遇到一條河。看到這里大家有什么想法嗎?(播放視頻:小馬背著鹽和小石子過河,在過河的過程中水慢慢沒過小馬背上的鹽和小石子)
生:我覺得小馬不會游泳,會被淹死。(當學生說出這樣的答案,說明這個情境創設不成功,問題為無效提問)
師:小馬在過河的時候,背上的鹽和小石子都浸入了水中,大家覺得會出現什么情況?(這時教師做進一步引導,將學生的無效問題轉變成有效提問)
在教學片段一中,教師以講述故事的形式導入課程,是考慮到了小學低段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一來能迅速吸引學生進入課程;二來通過PPT創設一個直觀、生動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學生對故事發展的想象,同時起到推動課堂進度的作用。隨后教師提出“它能完成任務嗎”這樣的問題,目的是將學生的思維帶入故事中;緊接著教師建議大家一起來幫助小馬完成任務,把任務轉接到學生身上,意圖通過任務驅動學生進行活動探究。這樣設計,對學生來說,既沒有直接接受任務的沉重感,還能夠通過幫助別人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在教學片段二中,教師繼續使用多媒體教學,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展示小馬背著食鹽和小石子過河的整個過程,讓學生進入更直觀的情境,并在情境中思考問題“這樣做會產生什么呢”,通過思考帶動思維的發展。
在小學低段科學課堂中創設情境,以任務驅動的形式進行提問,有利于解決課堂上教師提問過于隨意的問題。在任務驅動式的情境設計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讓學生快速地在頭腦中建立相對完整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最近發展策略:深入了解教材,在最近發展區進行提問。維果茨基在“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中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最近發展區和未知區。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與“未知區”,而要向“最近發展區”靠近,這也是教師教學的最佳區域。每個學生都存在兩種水平: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潛在水平,通過提問將學生的潛在水平轉化成新的現有水平,然后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潛在水平,如此循環往復、不斷轉化,促進學生持續發展。以下是筆者教學《它們去哪里了》的一處片段:
【片段三】
師:鹽是什么樣子的?大家說一說。
生1:鹽是白色的。
生2:鹽是一粒一粒的。
生3:鹽是咸的。
師:大家知道的都不少。這里有一盤鹽和一盤糖,小馬不知道哪盤是鹽,哪盤是糖,大家來幫它區分一下,并說說你的理由。(發放實驗材料)
生1:我認為紅色盤子中的是鹽,因為鹽比較小。
師:鹽的什么比較小?
生1:鹽的粒粒比較小。
生2:那叫顆粒。
生1:哦,鹽的顆粒比較小。
師:好的,請你將話說完整,誰的顆粒比誰的顆粒怎么樣?
生:鹽的顆粒比糖的顆粒小。
師:認為紅色盤子是鹽的同學舉手。(對班級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大致了解)
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提問,教師首先要反復研讀教材,預估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潛在水平。在教學片段三中教師提出“鹽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問題,是為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著教師讓學生區分鹽和糖,提出問題“你認為哪個盤子中是鹽?說說你的理由”,當學生說出“我認為紅色盤子中的是鹽,因為鹽比較小”,隨后教師追問“鹽的什么比較小”。在另一名學生的提示下,學生回答“鹽的顆粒比較小”,于是教師再次追問“誰的顆粒比誰的顆粒怎么樣”,最后學生掌握了“顆粒”這一科學用詞,并知道實驗材料中鹽的顆粒比糖的顆粒小,由此完成鹽和糖的科學活動探究。
最近發展策略易于解決教師在課堂中出現的模糊性提問問題。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深入了解教材后,結合食鹽、白砂糖實物提出適宜的問題,大致了解了學生關于“顆粒”的前概念,然后根據教學設計的環節進行授課,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會更為清晰。
(三)適度開放策略:深入了解學生,以開放性問題進行設問。課堂提問類型有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之分。開放式問題的答案是不唯一的,作答范圍較廣泛;封閉性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比較絕對。兩相比較,開放式問題更適合出現在課堂上,其能較好地啟發學生思考,提升學生思維水平。進行小學低段的科學課教學,教師更要注重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多設置開放性的問題。以下是筆者教學《它們去哪里了》的一處片段:
【片段四】
師:前面我們看視頻知道,小馬回家需要經過一條河。過河時,小馬背上的鹽和小石子浸到水里,發生了什么事呢?(再次播放視頻:小馬背著鹽和小石子過河,水慢慢沒過它背上的鹽和小石子)
生1:鹽會化掉。
生2:鹽會不見了。
生3:鹽會消失。
師:你們認為鹽會化掉、會不見、會消失,但鹽真的會化掉?會不見?會消失嗎?
(學生思考)
師:好,我們想驗證自己的猜想,應該怎么做呢?
生:做實驗。
在教學片段四中,教師沒有提出類似“你覺得鹽和小石子進入水中會不會溶解”等封閉式的問題,而是播放視頻,讓學生自己觀察畫面后思考。隨后教師對學生的猜想進行追問,再次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提出驗證猜想的方法。通過開放式的設問,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其從完成由觀察到猜想到驗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完全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干預。
(四)形式多樣策略:控制課堂節奏,以多種形式進行課堂提問。課堂氛圍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較大,活躍的氣氛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設計靈活風趣的問題,更受學生歡迎。通常,課堂提問方式有兩種:單一式與持續式。單一式的課堂提問是指教師向學生提問,問題比較簡單,答案范圍不大甚至是唯一的,適合學生齊聲回答,這種提問方式能夠烘托課堂氣氛,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持續式課堂提問是指問題與問題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前面的問題與后面的問題環環相扣,這種提問方式思維過程較為復雜,但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以下是筆者教學《它們去哪里了》的一處片段:
【片段五】
師:生活中還有類似鹽這樣放入水中會化掉而且顆粒變小的物質嗎?
生1:咖啡。
生2:茶。
生3:你(生2)說的茶不對,茶葉不能在水中化掉。
生4:糖。
師:真巧,今天老師也帶來了糖,但帶的是方糖。大家先觀察一下方糖是什么樣子的。
生5:方糖是方形的,一大塊。
生6:方糖紅色的。
生7:方糖里面是一粒一粒的顆粒。
師:如果將方糖放入水中會發生什么呢?
生8:會化掉。
生9:慢慢地消失。
生10:由一大塊變成一小塊。
生11:水會變成紅色的糖水。
師:接下來,我們應該用什么方法來驗證這些猜想呢?
生:做實驗。
師:那就請大家將方糖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吧。
在教學片段五中,教師詢問“生活中還有類似鹽這樣放入水中會化掉而且顆粒變小的物質嗎”,學生的回答中有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產生碰撞,能夠引發學生思維的發散。接下來,有學生回答出教師預設的答案“糖”時,教師當即提出相關問題“方糖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學生將注意力拉回觀察對象上,并提出問題“應該用什么方法來驗證這些猜想呢”,引導學生完成驗證猜想方法的建構。這一環節與片段三和片段四交相呼應、環環相扣。整個教學片段中,既用了單一式課堂詢問,也用了連續式課堂詢問,在烘托課堂氣氛,使所有的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聽講的同時,還能夠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是否精彩,教師的提問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本研究中,針對小學低段科學課堂中教師提問隨意、模糊、封閉和跳躍等誤區,提出了四個原則和四種策略,以期教師能夠優化課堂提問,改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杜瀟(1993— ),女,碩士研究生學歷,二級教師,現就職于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實驗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科學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