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初中生物“STS”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建議教師通過鏈接前沿科技、設計主題探究、開辟宣傳專欄、組織社會實踐等方式,把生物學科素養滲透到各類實踐性活動中,以激活學生的創新應用意識,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綜合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 STS教學模式 應用實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3-0137-02
“STS教育”指的是將科學(Sci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與學科教學活動設計有機融合到一起,使課堂教學能夠啟動學生的探究學習思維,發展學生多學科的學習能力。初中生物教師應深入解讀“STS教育”理念和內涵,探尋生物學科知識中蘊含的科學、技術、社會教學元素,加強各類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借助多元化的生物實踐活動學習平臺,引導學生感知、體驗、理解和內化生物知識,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鏈接前沿科技,拓寬生物學習視野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很多前沿科技成果對增強學生的生物知識認知理解、完善學生的生物認知體系都有著積極的幫助。但教材內容編排更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使得與生物知識相關的前沿科技知識無法及時編入教材中,造成生物學科教學內容與科技發展相脫節的問題。教師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結合課時教學的核心內容,收集、整合與生物知識相關的前沿科技素材,用圖片、視頻等學生接受程度更高的演繹手段,為學生全面呈現這些數字化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生物學習視野,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并掌握最前沿的生物科技知識。
教師要對各種生物前沿科技素材做好定位,立足初中生的生物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明確哪些科技素材需要學生理解掌握,輔助學生生物知識學習;哪些只需學生簡單了解,建立初步認知,等等。如在《生物的生殖與發育》單元教學中,教師在重點講解動物、植物的傳統生殖方式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小節教學內容的差異性,利用多媒體課件導入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成果,把這些內容作為拓展性學習材料,簡單講解這些生物技術在現代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拓寬學生“生物的生殖與發育”學習理解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建立更加全面、準確的生物認知體系,也為學生之后的生物學科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教師選擇與本單元生物知識密切相關的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等前沿科技教學素材,合理補充課堂教學內容,克服了教材編排滯后性的弊端,能夠引領學生在豐富的前沿科技認知素材支撐下,認識到生物科技在“傳統受精和生殖方式”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拓展學生生物知識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生物認知理解的準確度。
二、設計主題探究活動,提升生物實驗能力
“STS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初中生物課堂要凸顯自主性和探究性,改變傳統生物課堂模式下只強調知識講解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把更多的教學關注點放到學生生物學習思維調動和生物實驗能力提升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各類主題探究課題,用探究學習的活動形式代替教師單一的語言敘述,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所想所得,自主思考和探究生物知識的形成過程。初中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思維已經得到長足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探究學習的自主性,在投放主題探究活動任務后,做好課堂留白設計,激活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親歷生物知識探究的過程中,準確建構生物知識,獲得生物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由于教師在主題探究活動中的思維干預性明顯降低,探究課題的設計質量便成為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教師要認真解讀課堂教學內容的前后知識聯系,把控好探究課題的學習難度。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在課堂一開始便投放探究課題,而是對接生物科學史,為學生呈現、講解生物學家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探索歷史,剖析海爾蒙特實驗的利與弊。在此基礎上,提出探究學習問題:“植物如何獲得生長過程中必需的物質和能量?植物重量的變化可能與哪些自然因素有關?”然后組織學生根據教師講解內容形成的啟發,以小組為單位做出假設猜想,合作設計實驗方案加以驗證。
教師在探究活動之前設置必要的課堂引導環節,利用生物科學史呈現生物學家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中運用的各種方法,幫助學生建立光合作用概念的初步認知,適時開展課堂探究活動,合理將“STS理念”引用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生物實驗方法的建構和實驗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實踐教學的意義。
三、開辟宣傳專欄,增強生物認知體驗
為了開拓生物學科教學視野,教師采取開辟宣傳專欄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生物知識理解,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習認知體驗,拓寬學生了解和獲取生物知識的渠道。學校宣傳欄是教師開設生物宣傳專欄的常用載體,教師根據生物學科教學進程,挖掘教學內容中與學生日常生活、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相關的生物課題,制作宣傳材料張貼在宣傳欄中,使宣傳欄成為宣傳生物知識的有效場所。除宣傳欄,教室里的黑板報、教室墻壁的張貼欄等也可以成為生物知識宣傳場所,教師可根據客觀實際靈活取舍。
在宣傳材料制作過程中,教師要減少“大包大攬”,而是組織學生一起參與其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生共同完成制作任務。如在教學人類免疫系統相關知識時,大部分學生對艾滋病這種能夠破壞人體免疫機制的疾病了解甚少,存在很多錯誤、片面的認知。教師以此為切入點設計“認識艾滋病,預防艾滋病”專題宣傳活動,組織學生分工合作,分別搜集有關艾滋病起源、致病原因、傳播途徑等多種資料,和學生一起提取其中的關鍵信息,整合用于宣傳的主要內容。最后把整理好的材料交給繪畫能力較強的學生繪圖制作,并將宣傳海報張貼在校園宣傳欄中,供全校學生閱讀。
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針對學生錯誤、片面認識艾滋病的情況設計宣傳活動,組織學生共同收集有關艾滋病的各種資料,促使學生在資料收集和整合過程中,改變固有的錯誤理解,走出艾滋病的認知誤區。教師將活動成果張貼到學校宣傳欄中,普及有關艾滋病的生物知識,能夠幫助全校學生全面了解艾滋病相關知識,學會正確認識艾滋病和對待艾滋病病人。
四、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提升生物思維品質
教師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生物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生物知識在解決生活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理解,培養學生的生物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思維品質。蘇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設置了很多社會實踐活動專題,教師應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對這些實踐教學素材進行調整和優化,開展針對性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真正把這些社會實踐活動教學落到實處。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從不同的教學維度出發,設計多元化的活動引導方案,助推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傳染病”教學中,對剛剛經歷新冠肺炎疫情的學生來說,在居家隔離、戴口罩出行、日常消毒等生活體驗中,形成了預防傳染病、控制傳染病的深刻認知。教師組織學生將課堂學習內容和生活經驗相融合,制作“防控新冠肺炎”的電子宣傳單,借助學校校網、家長交流群、社區交流群等信息平臺,宣傳防控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和生物原理,呼吁人們保持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警惕性,并能結合課堂學習內容,為信息平臺其他成員答疑解惑。
教師因時而變,改變以往聚眾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教學形式,以網絡平臺為依托,組織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傳染病生物知識,制作“防控新冠肺炎”主題宣傳單,不僅鞏固和加深學生對傳染病預防、控制等生物知識的認知理解,彰顯了生物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還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鍛煉了學生解決生活中生物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
“STS教育”理念為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是凸顯生物學科學習價值、增強學生生物學科學習情感、改善學生生物學習方式方法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正確認識“STS教育”理念對生物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從科學、技術、社會與生物學科知識的契合點入手,精心選擇信息技術、探究學習、宣傳專欄、社會實踐等不同形式的活動載體,為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品質、發展學生的生物綜合素養提供有力支持,不斷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李靖,呂秀華.STS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J].人文之友,2019(8).
[2]鄭新俊,汪靜雯.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STS教育的實踐及研究中信息技術的作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2).
[3]王玉娥,周曉馥.STS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知識經濟,2020(21).
【作者簡介】姚燕(1982— ),女,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初中生物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