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君 鄭勇華
摘 要 選取新榜2020年9月教育類頭部公眾號中5個考試輔導類賬號的用戶維系情況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用戶定位、品牌塑造、互動方式、推送內容、內容形式、推送技巧等方面探究用戶黏性維系的情況,并結合會員管理、價值共創和產業鏈塑造視角提出用戶黏性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 微信公眾號;用戶黏性;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03-0045-04
考試輔導類微信公眾號(以下簡稱考輔號)即發布與考試輔導相關信息的微傳播平臺,它不僅推送考試動態、技巧和資料,還發布考試新聞、專家觀點和政策解讀等[1]。從類型上來看,考輔號可分為公考類、升學類、考證類等不同類型。當前考輔號已成為各大教育輔導機構招生和宣傳的重要媒介渠道,甚至有不少教育培訓機構不惜花重金建設考輔號,不斷提高吸粉、固粉和轉粉的能力。用戶黏性是指用戶受到外界影響后,仍然不改變自身持續使用行為[2]。考輔號用戶黏性的維系方式影響會員忠誠度和體驗價值。為探究當前頭部考輔號的用戶黏性維系情況,本文選取2020年9月新榜教育類排名前5位考輔號為研究對象,并結合用戶管理、價值共創理論提出用戶黏性的優化策略。
1.1 用戶定位精準化
表1所示的5個考輔號定位專業化市場培訓,專注一種專業或一門課程輔導。“何凱文考研英語”和“唐遲老師”定位于考研英語輔導;“四六級考蟲”的主要用戶群體為在校大學生;“考研政治徐濤”和“數學湯家鳳”則輔導考研政治和數學。此外,他們還會根據考試地區和報考學校進行用戶精準定位。

可見,精準找到用戶,服務用戶需求,在線上教育市場拓展垂直領域產品常用做法,也是增加用戶黏性基本出發點。
1.2 品牌塑造專業化
5個考輔號都運用“形象建設+風格定位+矩陣推廣”的建設方式,以專業團隊塑造個性化的明星導師,將內容和品牌調性融合,建構符號化的可識別標識,布局傳播矩陣,獲取用戶認同。
形象建設方面:“考研政治徐濤”團隊的明星導師在課程中結合幽默段子和專業知識,建立個人形象,并把課程視頻制作成娛樂化的GIF動圖插入推文,引發用戶共鳴。不僅如此,團隊與旺仔牛奶聯名推出“一戰成碩”牛奶,借助旺仔品牌知名度推廣徐濤品牌形象。
風格定位方面:“考研政治徐濤”在文章內部插入熱門表情包,版面色彩豐富,風格年輕化。而“唐遲老師”風格更為文藝,以薄荷綠為主調,版面簡約大方,符合學生審美取向。
矩陣推廣方面:5個考輔號都架構主號關聯矩陣平臺的模式。如“何凱文考研英語”以客戶端為主號提供課程購買渠道,其他3個平臺側重社交,布局微信、微博、抖音和文都網校客戶端的傳播矩陣,擴散品牌傳播力,增加用戶凝聚力。
1.3 互動方式多元化
在線上,通過社群經濟效用原理搭建社群來強化用戶連接[3]。如表2所示:5個考輔號建立不同類型的微信社群,發布課程時間、布置作業、管理用戶,提供溝通、互動的場域;所有推文和廣告分享至社群,激勵用戶轉發獲取免費資料,以此擴散內容傳播力,提升廣告曝光度;對于未入群的用戶,考輔號用留言板建立連接關系。如“四六級考蟲”的每日話題推文,圍繞一個主題,引導用戶在留言板中交流互動。

在線下,通過區域性的品牌廣告、口碑和粉絲群體進行線下體驗,讓線上線下相輔相成。考輔號的運營除線下授課外,還舉辦見面會,結合游戲、抽獎、折扣購課和周邊贈送等方式,推廣品牌黏合用戶。如文都教育考研名師何凱文空降全國分校與考生交流,或者駐校機構在校擺臺,邀請學生加入社群贈送書本。
無論用戶主動或被動參與,團隊應結合線上擴散和線下交流,形成賬號與用戶、用戶與用戶之間的“強關系”連接。
1.4 內容導向用戶化
推送內容為“知識分享+課程營銷”,主要集中在知識分享、方法制定、考訊傳遞、話題討論、課程推薦等方面,結合考試節點、學習階段和學生心理等因素共享免費內容。
備考前期提供經驗貼,幫助用戶了解考試概況、學習規劃以及制定方案;備考中期提供歷年真題、參考書目并答疑解惑;備考末期提供知識圖譜和提示型文章,幫助用戶梳理知識框架,提示考試時間和注意事項。其中,推文尾部運用二維碼圖片或小程序鏈接來推廣課程。如表3所示。

5個考輔號都發布與考試相關的知識和考訊來滿足用戶信息需求,集成用戶群體。此外,還以熱點新聞和話題增強用戶黏性,使其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主動“二次傳播”推文。由于“二次轉發”有多方向、流動快、覆蓋廣等特點,因此,這是一種維系用戶,運營平臺的雙贏策略。
1.5 內容形式多樣化
為適應用戶手機網閱讀習慣,運營者應有效利用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不同的傳播形式。5個考輔號推文都以文為主,結合圖文,根據賬號和內容的特點,增加GIF動圖、投票鏈接、音頻、視頻、小程序窗口等形式。如表4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