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全球價值鏈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的最顯著特征,各國制造業積極進入全球價值鏈中,充分發揮各自產業鏈供應鏈優勢,爭取成為全球價值鏈的主要受益者之一。隨著產業鏈供應鏈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并逐漸形成社會經濟的新發展格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對產業鏈供應鏈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WEF發表主旨演講指出,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而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1)參見《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全文)》,新華社,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118/c64094-29031339.html,2017-01-18。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APEC發表主旨演講指出,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緊密聯系,各國都是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2)參見《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全文)》,新華社,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117/c64094-30406239.html,2018-11-17。2019年,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強調,打好產業基礎提升產業鏈水平。(3)參見《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新華社,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6/content_5424679.htm,2019-08-26。2020年2月23日,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提出,要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4)參見《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2/23/c_1125616016.htm,2020-02-23。2020年3月29日,習近平在浙江考察調研,正是宣示了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鮮明信號。(5)參見《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時強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人民網-人民日報,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402/c64094-31658252.html, 2020-04-02。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推動形成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6)習近平:《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求是》2020年第21期。消除非經濟因素干擾的國際共識和準則。2020年5月18日,習近平在第73屆WHA開幕式上的致辭中強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盡力恢復世界經濟”。(7)習近平:《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致辭》,《人民日報》2020年5月19日。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現代產業體系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具有核心地位,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8)《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新華社,http://www.gov.cn/xinwen/2020-10/26/content_5554295.htm,2020-10-29。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產業鏈供應鏈的重大判斷,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與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內在邏輯、美好追求與時代要求,表明中國政府對產業鏈供應鏈重要性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在國家層面的重要而深遠的戰略意義正在不斷凸顯。在此背景下思考探討產業鏈供應鏈,更加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感召力和永恒影響力。需要我們對當前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提出的內容邊界、核心范疇進行理清,需要理解當前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總量特征、結構特征的本源,明確識別出其演進形態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梳理出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可行路徑及政策建議,只有清楚理解了這個賦能策略的核心要素,才能在實踐中,在當前特殊的經濟環境下,憑借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戰略的理論邏輯,對我國經濟發展開創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全球價值鏈這一概念源于1985年Michael Porter在ComparativeAdvantage一書中率先指出的價值鏈,(9)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and London:Free Press,1985, pp.147-150.興起于Gary Gereffi首次提出的全球商品鏈概念和在此基礎上Gereffi提出的全球價值鏈。(10)Gary Gereff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48, No.2, 1999, pp.37-70.之后逐漸受到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重視,并在學術界引發廣泛且深入的研究,現有大部分文獻研究認為全球價值鏈是生產性主體、地理分布、組織規模三個維度整合創造產品全生命周期價值。2002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給出了最有代表性的定義:是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活動,生產鏈涵蓋商品生產與服務環節,連接區域生產、加工、銷售、回收等環節的跨國性生產網絡,是一種全球性的價值鏈。所有參與企業、供應商、跨國公司通過協調獲得不同環節不同利潤,共同維護該鏈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社會各界對全球價值鏈的內涵和本質逐漸形成了共識,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價值鏈的治理、全球價值鏈的升級、價值鏈中經濟租的產生和分配。(11)Kaplinsky, R., “The Globalizatirn of Product Markets and Immiseriizing Growth: Lessons from the South Africom Furniture Industry”, World Development , Vol.30, No.7, 2002, pp.1159-1177.
全球價值鏈(GVC)概念一經提出,便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研究領域的熱點和前沿。在國際貿易關系層面:Hummels et al.、(12)Hummels D,Ishii J,Yi K-M.,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54, No.1,2001, pp.75-96.Johnson和Noguera、(13)Johnson R C,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86, No.2,2012, pp.224-236.Koopman et al.、(14)Koopman R, Wang Z, Wei S.,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104, No.2,2014, pp.459-494.尹偉華(15)尹偉華:《中日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模式及地位分析——基于世界投入產出表》,《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年第5期。使用投入產出數據,給出了多層面的全球價值鏈分解框架來反映經濟貿易發展變化;Tinbergen、(16)Tinbergen J.,An Analysis of World Trade Flows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 Appendix Ⅵ, 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Press,1962, pp.262-293.Anderson和Wincoop、(17)Anderson J E, Wincoop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Gravity Equ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9, No.1,1979, pp.106-116.Roberts、(18)Roberts, B.A., “Gravity Study of the Proposed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Vol.18, No.4,2004, pp.35-41.丁劍平和劉敏(19)丁劍平、劉敏:《中歐雙邊貿易的規模效應研究:一個引力模型的擴展應用》,《世界經濟》2016年第6期。通過利用雙邊貿易額和擴展后的引力模型對貿易潛力進行判斷分析。在國家和產業及公司關系層面:Lane和Bachman、(20)Christal Lane, Reinhard Bachmann,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Trust:Supplier Relations in Britain and Germany”, Organization Studies,Vol.17, No.3,1996, pp.95-105.Sake Helper、(21)Mari Sako, Susan Helper, “Deteminants of Trustin Supplier Relations:Evidence from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Vol.34, No.3,1998, pp.387-417.Dyer和Chu(22)Jeffrey H.Dyer, Wujin Chu,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in Supplier-Automaker Relationships in the U.S.Japan and Korea”,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Vol.31, No.2,2000, p.72.根據網絡理論,通過國家之間的對比分析,提出實現供應鏈競爭力的關鍵在于相關利益方之間的協作關系,認為建立相互信任與學習要素是重要戰略。Leff、Davidson、 Cavusgil、Casson、 Pearce提出全球采購在公司層面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公司的能力、規模、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公司歷史。魯桐(23)魯桐:《WTO與中國企業國際化》,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頁。提出了國際化蛛網模型。Li、Murray、 Kotabe 和 Wilde、宋華、劉林燕和李文青(24)宋華、劉林艷、李文青:《企業國際化、供應鏈管理實踐與企業績效關系:基于中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的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年第10期。提出成本效益以提高企業的市場和財務績效,通過實證研究,論證了提高全球供應鏈管理水平的影響。在綜合績效關系層面:典型代表Berkowitz和Mohan把全球采購和Porter 提出的價值鏈結合起來,論證了規模經濟產生價值才能獲得競爭優勢。(25)Marvin Berkowitz,Krishna Mohan, “The Role of Global Procurement in the Value Chain of Japanese Steel”,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Vol.22, No.4,1987, pp.211-215.Gibbon論證了全球采購戰略。(26)Peter Gibbon, “At the Cutting Edge?Financialisation and UK Clothing Retailers Global Sourcing Patterns and Practices”,Competition and Change,Vol.6, No.3,2002, p.92.Vonderembse和 Murray(27)Janet Y.Murray,Masaaki Kotabe and Albert R.,“Wildt Strategic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Global Sourcing Strategy:A Contingency Analy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Vol.26, No.1,1995, pp.181-202.指出有效的共享性信息以及高度的專用性資產對企業獲得績效至關重要,通過實證研究,論證了信息分享能力影響企業的績效水平。此外,Grossman和Helpman、(28)Grossman,Gene M.and Helpman,Elhanan.,“Integration Versus 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7, No.1,2006, pp.85-120.Acemoglu et al.、(29)Acemoglu,Daron,Johnson SI et all,“Reversal of Fortune: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41, No.11,2002, pp.1231-1241.郎永峰和任志成(30)郎永峰、任志成:《承接國際服務外包的技術溢出效應研究:基于服務外包基地城市軟件行業的實證分析》,《國際商務研究》2011年第5期。認為離岸外包獲得技術外溢效應所帶來的利益,對于整體績效提升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根據上述研究文獻的分析,發現全球價值鏈與產業鏈供應鏈的關系形成的動因源自:貿易地位、國家地域、制度與文化、資源優勢等;不同的產業內產品特征、競爭程度、產業不確定程度等;不同的公司規模、能力、需求以及在價值鏈的歷史與地位等。因此,可以形成全球價值鏈與產業鏈供應鏈的關系和全球價值鏈對現有產業鏈供應鏈系統的運作影響兩大框架,并且相互聯系和轉化成為一個循環過程,全球價值鏈戰略影響了產業鏈供應鏈關系結構的建立與運作,而關系結構及其綜合績效,又反過來影響了全球價值鏈的戰略變革。這是一個開放漸進式發展的過程,國際貿易關系因素的影響、國家和產業及公司關系因素的影響、綜合績效關系因素的影響,也有自身成長關系因素的影響,初步形成了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運作整體架構。
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運作整體架構中的每個公司都面臨著關系系統的建立與維護問題。國際貿易關系、國家和產業及公司關系的影響因素以及全球價值鏈戰略選擇,均對供需關系的管理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全球價值鏈形成后,其關系型資產以及文化關系變化和戰略調整,為產業鏈供應鏈帶來綜合績效關系或核心競爭力的整體優勢。因此,在分析層面緯度上,國際貿易關系、國家和產業及公司關系,綜合績效關系等方面的因素交互,決定了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政策和實踐,而在研究重心緯度上,綜合績效結果決定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設計與執行的匹配,同時決定于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設計是否與國際貿易、國家和產業及公司的影響因素相匹配。
既有的研究成果為理解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未能涉及正處于新發展格局時代背景之中的經濟體制,鮮有對當前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系統研究。本文基于交易視角和功能范式,試圖從動態和發展的角度,重新界定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內容邊界與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通過識別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演進形態識別模式分析框架,梳理出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賦能策略核心要素,為理解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交易費用和產權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分析的兩大基石,交易費用中資源配置的經濟效率性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的根源,而產權理論中相互行為關系的規則性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持續的來源。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中以交易視角和功能范式形成新的外部沖擊和技術進步、新的結構變動和開放系統與新的可持續關系特征凸顯,為全球經濟得以可持續增加奠定了發展基礎。
交易視角下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交易是全球經濟活動的函數,具有規模經濟效應。首先,“規模經濟”的存在和產權主體對“規模收益”的追求,(31)[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杭行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第116頁。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存在和展開的內在動力。其存在的必要條件是不同的產權主體,其存在的充分條件是經營與風險的能力不對稱性以及生產集中性與所有權分散性之間的矛盾與聯系。其次,決定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交易次數與交易雙方的信息對稱性程度。在制度約束下以信息為先導,建立在信任、信譽基礎上的信用交易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的本質特征,交易的表現形式和組織方式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外在特征。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在全球范圍內為實現某種商品或服務的“規模收益”以全球價值鏈驅動形成的跨界網絡結構,包括產業鏈供應鏈所有參與者、交易活動形式和組織及其價值和利潤分配。全球價值鏈將眾多不同類型主體吸引進入產業鏈供應鏈系統,并在產業鏈供應鏈系統中各類參與主體之間、參與主體與其外部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其本質是在制度和技術作用下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經濟可持續,“總量、結構和速度”適度配合的循環暢通態勢,具有縱向與橫向銜接暢通的“現在進行時”行動特征,外部因素與內部結構相互作用在變革——創新中不斷循環往復的漸進式多邊持續發展規律,其關鍵在于創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競爭力。(32)王靜:《中國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制度變遷》,《上海經濟研究》2020年第6期。
基于交易視角,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在功能意義上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在本質上是全球資源在產業鏈供應鏈實體經濟和全球價值鏈系統之間的可持續性最優配置,這既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內涵,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其核心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正確判斷和處理好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關系,是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解決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第一,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具有促進全球經濟發展功能的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鏈供應鏈機構、組織體系和工具只是產業鏈供應鏈功能的實現形式,是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需求決定了產業鏈供應鏈機構、組織體系和工具的形態,而不是相反。第二,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全球經濟與整體產業鏈供應鏈的交叉系統。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既屬于全球經濟,是全球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同時,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又屬于產業鏈供應鏈范疇,是整體產業鏈供應鏈系統中的一個單元。第三,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內部功能結構復雜多樣的系統。包括一系列內涵豐富的產業鏈供應鏈產品和服務,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產業鏈供應鏈組織體系。
1.新的外部沖擊和技術進步與可持續關系
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系統的運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外部沖擊。這種沖擊有自然的、市場的和人為的,這些沖擊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都表現為對決定產業鏈供應鏈關系的沖擊。外部沖擊一旦超出了產業鏈供應鏈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就會偏離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過程。因此,可持續制度具有充分的彈性(制度非剛性),即制度能對外部沖擊做出及時而有效調整,在全球價值鏈系統的總資源不變的條件下,產業鏈供應鏈經濟主體在一個有效的制度激勵與約束下,能依靠市場、政府、企業、準市場組織、社會和關系網絡等可持續手段,通過利益機制的作用,依靠各自功能,能自動根據資本邊際報酬相等的原則,在產業鏈供應鏈經濟部門之間重新配置全球資本(資源),使兩者關系自動回到可持續發展的最優均衡狀態。從而消除外部沖擊對兩者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使產業鏈供應鏈經濟發展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盡管產業鏈供應鏈經濟系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部沖擊,但只要具有可持續的制度就能通過不斷地創新,長期保持充分的彈性,可持續發展過程就可以穩定地長時間地進行下去,從而形成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穩定路徑。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制度非剛性基礎上,即必須依靠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制度的不斷創新,保持制度的足夠彈性,來實現可持續發展。這里的可持續制度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產業鏈供應鏈系統內部的可持續制度,以及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系統與整個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的制度;不僅包括正規的或非正規的全球價值鏈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制度,還包括各種社會制度。制度的彈性即這些制度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制度各自的效率,還取決于制度相互的可持續,因此,可持續歸根到底是制度可持續。由于制度總是通過并依附于一定載體而形成、存在和發生作用的,因此,制度可持續歸根到底又表現為可持續發展主體相互行為的可持續,即產業鏈供應鏈主體、全球價值鏈經濟主體以及政府行為的可持續,進一步可歸結為政府和市場之間的可持續。
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必須包含其技術進步的可持續。在資源總量既定,且在產業鏈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間配置合理(達到理想狀態)的前提下,實現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必須保持同步的技術進步。但在常態下,資源在產業鏈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間配置并不總是處于理想狀態,則可以通過技術進步可持續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國家新能源和“物聯網”行動方案,制定新工業化戰略計劃,逐漸出現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部分高端環節回流本地的明顯趨勢。美國實施重振制造業戰略,2016年美國FDI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球 FDI比重回升近30%,流入美國FDI規模引發新高增長態勢,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也同樣發生了制造業回流效果。(33)丁劍平、劉敏:《中歐雙邊貿易的規模效應研究:一個引力模型的擴展應用》,《世界經濟》2016年第6期。同時,實現智能化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改善并提高了工作環境,加之高度信息化、自動化等新技術改變并代替了部分人工勞動力,這些成為歐美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的推動條件。當然在技術進步效應不相等的條件下,也可以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引導資源流入,并根據技術進步類型的情況去調整資源在產業鏈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間的配置比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是跨國公司進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直接驅動因素。從新的外部沖擊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土地、能源、稅費等成本上漲迅速,已近于歐美等發達國家。而中國人口紅利與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使得人力成本已高于東歐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從新的技術進步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交易費用成本變化和技術進步正在改變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制造環節和“世界工廠”的地位。在新的外部沖擊和技術進步的背景下,中國必然加速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創新、研發、設計等高端環節轉型。因此,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在總資源既定和制度非剛性條件下,是技術進步和資本增長率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實現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在保持制度足夠彈性的基礎上,必須注意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和全球價值鏈經濟部門技術進步和資本增長率之間的可持續。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使得每一個國家都處于暴露狀態。
2.新的結構變動和開放系統與可持續關系
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內部結構具有必然的聯系。現代經濟發展理論將經濟發展和結構變遷緊密聯系在一起,結構變遷既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又是經濟發展的動力。(34)[美]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何畏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76頁。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不僅表現在總量上,而且還必須表現在內部結構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結構可持續是總量可持續的基礎。研究和探索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機理,必須探索內部結構變化的影響。產業鏈供應鏈結構可以從不同角度劃分,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產業實體結構,表現為產業鏈供應鏈工具、資產和機構的形式、性質及其相對規模??紤]到結構的變化,假設結構變化中整個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由傳統的全球價值鏈與產業鏈供應鏈(即結構變化前的價值量)和新興的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結構變化引發的新增價值量)構成。在此基礎上采用兩分法,(35)[美]唐·埃思里奇:《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朱鋼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4-68頁。傳統的全球價值鏈與產業鏈供應鏈便可分為傳統的全球價值鏈(實體經濟)和與此對應并為此服務的傳統的產業鏈供應鏈,同樣,新興的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也相應地分為新興的全球價值鏈(實體經濟)和與此對應并為此服務的新興的產業鏈供應鏈。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內在結構及其變化的可持續基礎上。結構變化過程中如果制度具有充分彈性,在資本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實現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不僅產業鏈供應鏈部門資本存量的增加應超過全球價值鏈實體經濟部門資本存量的增加,而且在全球價值鏈(實體經濟)部門中,產業鏈供應鏈資本存量的增加應超過實體經濟資本存量的增加,只有這樣,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才能在結構變化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新的開放系統。系統與外界存在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流。把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系統復雜的對外關系歸結為資本(或資源)的流動,在開放系統條件下,資本的流動不僅會改變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的資本存量,而且還會改變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的資本存量的比例關系。在開放條件下資本(或資源)的流動會改變全球價值鏈經濟發展滿足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能力,以及外部沖擊、技術進步和結構變化比封閉條件下更加頻繁和劇烈,影響更加深刻和巨大,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對制度彈性的要求更高。從新的國際經貿與可持續關系的角度看,新經貿規則正在重新返回封閉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近年來發達國家試圖通過一些大型區域貿易協定如 CPTPP、RCEP等來強化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主導優勢,(36)何明珂、王文舉:《現代供應鏈發展的國際鏡鑒與中國策略》,《改革》2018年第1期。由“全球模式”的多元化鼓勵成員加入轉型為“俱樂部模式”,根據主導國家需求的有條件準入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模式。從新的貿易保護與可持續關系的角度看,新貿易保護行為正在重新調整全球供應鏈布局。中美貿易戰格局下,中國出口導向型企業低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在美實施非對稱性貿易戰的戰略和吸引制造業回流措施支持下,將加速中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東南亞等國家轉移,部分外資制造企業可能撤離中國。同時,美國利用“技術封鎖”“知識產權訴訟”等手段構筑新的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面臨重新調整。(37)劉振中:《新技術變革視角下供應鏈發展路徑》,《宏觀經濟研究》2019年第7期。從新的可持續理念與可持續關系的角度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目標是在可持續理念推動下從單純的經濟利益最大化轉向綜合的社會、經濟、環境的績效提升。通過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一體化運作,必然促使參與鏈上的核心企業、供應商以及所有成員改善條件、協同監管、強化權益、優化標準,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整體綜合效益最大化,進一步促進可持續發展。
在新的結構變動和開放系統的產業鏈供應鏈格局下,由于參與各國必須遵守共同的世界貿易規則,也相應增大了參與各方的相互依賴強度,尤其是對關鍵產品生產的依賴性。形成穩定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如果轉移甚至破裂將波及全球,所有參與各國的供應、生產、需求將同時受到沖擊,并在各國間快速溢出、傳播及回流,高強的依賴性造成的嚴重破壞影響力前所未有。由于新替代成本高,如果按照之前形成的路徑已無法持續。圖1中節點的大小顯示在全球價值鏈上各國的核心位置。大節點表明了價值鏈上最核心的經濟體分別是中國、美國、德國。同時說明在價值鏈網絡中區域伙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區域貿易比全球貿易更重要。

資料來源: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世界銀行
所有這些都表明,世界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只有解決好資源供給不足與需求不斷增長的矛盾,才能實現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有賴于先進高效的生產組織方式。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供需匹配,降低生態成本、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健康發展,有助于解決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中國高質量發展中的難題,現實而迫切。
1.可持續發展是內部結構復雜的系統運動過程
基于內涵邏輯的分析,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系統,具有復雜的內部結構,是一個開放、復雜的、灰色的、非線性的自組織系統,是以目標一致、功能齊備、結構合理、效益統籌、利益兼顧等為原則。通過系統內部(產業鏈供應鏈的主體系統、作業系統和信息系統三個分系統)以及系統之間(產業鏈供應鏈系統、全球價值鏈經濟系統)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來實現的。這里的可持續發展系統由產業鏈供應鏈、全球價值鏈實體經濟以及政府三大系統構成??沙掷m發展主體為產業鏈供應鏈供給主體、全球價值鏈實體經濟主體(也即產業鏈供應鏈需求主體)以及政府??沙掷m發展的手段依據現代經濟學理論無非包括市場手段和人為手段,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各種過渡形式,具體而言,包括政府可持續、市場可持續、企業可持續、準市場組織可持續、關系網絡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歸根到底是制度可持續。(38)[英]伊恩·莫發特:《可持續發展——原則、分析和政策》,宋國君譯,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8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滿足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對全球價值鏈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可持續發展過程的實質是: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經濟可持續發展主體,為實現各自的利益,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和對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機理的把握,分析和判斷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經濟關系狀況,進而針對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經濟關系狀況及其發展失調的原因,在制度可持續框架下,綜合運用各種可能的可持續發展手段,使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經濟關系達成理想狀態,具有在制度和技術作用下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通暢,其總量、結構和速度配合適當構成良性循環的理想狀態特征。由此可見,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過程受全球價值鏈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外部干擾因素影響,是一個不斷進行關系狀況判斷,在變革——創新中不斷循環往復的漸進式發展的過程。

表1 產業鏈供應鏈戰略和政策的發展歷程
2.可持續發展是多層次相交叉的系統運動過程
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從可持續內容上看,表現在:系統功能的可持續、系統結構的可持續、系統地位的可持續、系統時間的可持續、系統空間的可持續相互交織的方面;從可持續層次上看,可以概括為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經濟分別在微觀、中觀和宏觀層次上不同組合的可持續發展。表現在微觀主體到整個全球價值鏈經濟的不同層次上,即有系統之間的總體可持續,也有不同地區或行政區域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內部結構層次上的可持續;還可以在微觀上表現為產業鏈供應鏈供給主體與全球價值鏈經濟活動主體之間的可持續。從內部構成要素來看,上述可持續發展又是以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系統內部構成要素的可持續為基礎的。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系統內部有自己的運行領域,在產業鏈供應鏈技術、產業鏈供應鏈基礎設施、產業鏈供應鏈政策等方面又是融入整個社會經濟系統之中的。
基于交易視角和功能范式,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是變革——創新中漸進式的系統運動過程,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新型零售業態的介入、消費結構與消費方式的變化、信息技術應用實踐的拓寬,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面臨變革的壓力,需要改變各產業鏈供應鏈主體融入全球價值鏈能力、實現產業鏈供應鏈過程增值、獲取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新利潤等制度創新。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必須建立有機的內部運行機制和良好的外部發展關系的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機制,產業鏈供應鏈部門在促進全球價值鏈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形成的產業鏈供應鏈與全球價值鏈實體經濟系統,在各自內部組成要素持續協調,以及兩者在總量和結構上分別相互持續協調的基礎上,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利益的最大化與全球價值鏈整體經濟、產業鏈供應鏈系統演進保持可持續的系統演進過程。根據信息與控制的關系,可持續可分為“前期漸進式可持續”“后期漸進式可持續”以及克服兩者不足而將兩者相結合形成的“前期——后期漸進式可持續” (如圖2所示)三種形式。表現出“前期漸進式”→“后期漸進式”→“前期——后期漸進式”演進形態。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研究制作。
“前期漸進式可持續”,是人為的、有組織的、集中可持續,對應于政府可持續、企業可持續和準市場組織可持續。 “后期漸進式可持續”,是自發的、無組織的分散、可持續,對應于市場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和關系網絡可持續?!扒捌凇笃跐u進式可持續”,是利用“前期漸進式可持續”和“后期漸進式可持續”功能上的互補性將兩者相結合的產物。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屬于“前期——后期漸進式” 形態。政府的“前期漸進式可持續”功能發揮,即政府“前期漸進式可持續” 執行指令的強弱、及時與是否得當,至關重要。

表2 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演進形態識別模式
根據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2000-2014年中國制造業向美國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速達到14.9%,美國制造業向中國出口貿易額年均增速達到6.9%。但是相對美國而言,中國制造業并不意味著在全球價值鏈(GVC)中處于產業鏈供應鏈較高位。(39)尹偉華:《中國制造業參與全球價值鏈的程度與地位》,《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年第8期。在當前全球產業格局新變化中,如何嵌入GVC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升級,中國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中有哪些趨勢以及如何采取良好的抗脆弱性賦能措施?這些問題研究對探索中國未來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方向及制定合理的產業政策等具有很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
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方式的高度信息化、數據信息和管理流程及物流等的標準化、空間形態的全球化、全鏈條的綠色化、組織結構的復雜化,在智慧敏捷、價值擴張、精準匹配、業務拓展等潛在利潤的誘致下,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廣泛而深度地向產業鏈供應鏈滲透。從新目標變革四個維度看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將從智慧虛擬產業鏈供應鏈實現更快速反應的形態演變、內外部集成網狀產業鏈供應鏈整體價值成為追求目標、價值擴張和動態精準匹配成為發展方向的模式變化、多元化現代服務功能不斷拓展和延伸的功能拓展四個維度發生深度調整。從新技術變革四個方向看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人工智能技術催生產業鏈供應鏈“非人格化”形態、互聯網物聯網技術推動內外部集成網狀產業鏈供應鏈價值擴張、信息數據技術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節點實時匹配路徑、網絡平臺技術支持產業鏈供應鏈服務創新拓展四個方向發生深刻變化。(40)劉振中:《新技術變革視角下供應鏈發展路徑》,《宏觀經濟研究》2019年第7期。由于嵌入全球價值鏈GVC的動態發展特性,因而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必須尋求升級路徑的多樣性來適應GVC的發展,以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群融入全球經濟的質量,力爭迅速提升我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新形勢下,中國要適應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變化趨勢,更加積極融入其中,實現升級路徑及基本思路: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可持續發展要求,以高質效的技術創新為關鍵和核心,通過提高核心技術水平和智慧融合、扶持中國企業進行全面布局,構建全球價值鏈網絡,提升中國參與和把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主動權;利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塑造并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新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治理、健全體制機制和監管方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水平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為全面提高雙向開放水平和有效應對風險挑戰提供新保障,實現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
第一,積極參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與治理。一是協作化解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加強對自然災害、地緣沖突、貿易壁壘、經濟危機等突發性內外部風險等問題造成的產業鏈供應鏈負面效應考量, 加大國家財政和外匯收入對進出口貿易保險應對產業鏈供應鏈中斷的承保能力。增強各國行業組織、各國產業鏈供應鏈共享中斷風險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與溝通機制、約束與激勵機制、監督與懲罰機制,構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預警指標體系,為國內構建安全、穩定、有彈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提供外部有利條件,提升應對風險能力。同時,加強對產業鏈供應鏈金融風險的監管防范。實時監管融資流向,強化商業保險對產業鏈供應鏈金融的風險防控作用。二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主要貿易伙伴形成多種合作形式,與主要貿易伙伴形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聯合聲明,構建國家應急預案和預警機制,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體系。此外,在全球價值鏈的語境下,與國際組織合作形成產業鏈供應鏈話語體系的談判、協商、貿易等長效合作機制,共建跨區域甚至全球性的彈性供應鏈。利于中國更好地實施對外開放戰略、推進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和應對國別間的沖突博弈。
第二,健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制機制和監管方式。一是建設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支撐保障體系。制定現代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戰略相關政策法規,完善硬件設施。制定產業鏈供應鏈配套制度,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信用體系建設、通用基礎標準和風險應對監管方式。首先,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推動政府部門和市場主體開放、共享產業鏈供應鏈信用信息。強化合作伙伴的信用管理,加快發展產業鏈供應鏈信用評級業務,建設征信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公平、透明的信用環境。其次,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數據信息標準化,研究制定適應各行業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流程標準。標準的形成將有利于規范行業發展,維護市場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加強供應鏈重要領域監管,積極發展綠色產業鏈供應鏈。對民生領域以及傳統產業嚴格審查產業鏈供應鏈全部環節,科學制定綠色產業鏈供應鏈的法律法規,鼓勵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帶動上下游企業在節能降耗、減排治污等方面創新模式,推進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綠色發展。強化現代產業鏈供應鏈全生命周期管理與監控,實施長期的跟蹤管理,加快建立綠色產業鏈供應鏈評估標準和認證體系。加強對在中國經營的跨國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環保監管,避免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行業或產業鏈供應鏈環節轉移至中國。(41)王靜:《供應鏈生態系統監管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與機制研究》,《社會科學》2020年第5期。二是培育發展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服務業。首先,加大對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服務業的財稅支持力度。健全面向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服務業的統計標準、會計核算、分類標準方法以及計稅機制,建立相關的稅收制度和管理體制新模式,真實全面反映行業數據,打通審批重大專項資金與制定產業政策的堵點和盲區。其次,構建多層次現代產業鏈供應鏈人才培養、引進、交流體系。發展產業鏈供應鏈業務職能培訓,推動企業搭建專業產業鏈供應鏈管理部門和團隊。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人才引進和交流優先優惠、補貼資助等配套政策。同時,規范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出臺針對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扶持政策,鼓勵產業鏈供應鏈平臺進行產業鏈供應鏈融資服務創新。鼓勵金融機構、保險資金、社會資本等為從事產業鏈供應鏈關鍵技術研發和產品生產的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等服務。加快發展綠色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監管,形成風險可控、有序發展的產業鏈供應鏈融資環境,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
第三,提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技術水平和智慧融合。一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技術水平盡快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首先,積極倡導和普及現代產業鏈供應鏈理念。培育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精神和信用文化,鼓勵企業以產業鏈供應鏈體系“聯合作戰”的方式深度參與全球經濟合作、競爭,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管理廣泛深度應用。其次,盡快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提高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化水平,圍繞關鍵技術和核心產品加強技術創新,通過產業、創新、貿易等領域政策的綜合協同,提升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應對防范風險的能力。圍繞中國具有優勢的制造和流通領域深化對外投資合作,優化全球資源配置,盡快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鏈供應鏈。同時,加快培育具有現代產業鏈供應鏈運營能力的核心企業。深度契合實體經濟發展需要,促進具備產業鏈供應鏈集成與管理能力的企業快速成長、成熟,帶動現代產業鏈供應鏈構建和創新。二是推動智慧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式賦能。首先,創新推動智慧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轉型發展。建立融合式智慧產業鏈供應鏈,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大規模的優化決策,推動整個產業鏈供應鏈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協同合作,通過商業價值、商業流程和系統架構提供整合化的解決方案創造新價值,促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與智慧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創新,改善產業鏈供應鏈績效。(42)宋華:《融合式 ABCD 賦能的智慧供應鏈:未來趨勢》,《宏觀經濟研究》2019年第7期。鼓勵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服務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流程創新,政府和相關機構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其次,加強智慧產業鏈供應鏈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創新。支持校企、研究院所等多方聯合開展智慧產業鏈供應鏈重點科研項目以及關鍵技術攻關。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全周期智能化、自動化快捷管理。同時,拓展智慧產業鏈供應鏈技術的應用范圍。鼓勵智慧產業鏈供應鏈信用信息平臺和信用評級機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信用數據,構建數據處理模型。支持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依托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形成去中心化、可追溯的防偽溯源體系。
第四,加強扶持中國企業進行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全面布局。一是提高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能力。在全球范圍內拓展經濟雙邊和多邊合作空間,持續建設“一帶一路”重點項目,高效配置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的不同資源,實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之間友好、合作、協同的關系。二是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價值鏈的把控力與引領力。加強對關鍵節點資源、重要原材料、核心技術的掌控,加快創新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以提升全球價值鏈層次為核心,以夯實供應鏈基礎為主線,以培育產業鏈生態為平臺,以推進區塊鏈應用為抓手,按照國家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指引,努力打造空間上高度集聚、緊密協同、集約高效的戰略新型產業鏈供應鏈集群,增強我國和全球經濟安全,在全球消費市場加快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營銷網絡,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深度分工調整和創新發展中提升中國參與和構筑全球價值鏈的主動權。
第五,持續促進國際社會協同,維護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一是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維護全球自由貿易規則,構建更加開放的多元的產業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價值鏈。采取共同措施消除貿易壁壘、暢通跨境貿易,發揮國際組織作用打通跨境物流通道堵點,增強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的應急和協同能力。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將中歐中美投資協定談判作為中期戰略重點,加快完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積極構建產業鏈供應鏈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有效降低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制度障礙,提高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組織效率。二是加強全球經濟與宏觀政策協調性。倡導促進國際組織制定共同行動計劃,建立和完善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效機制,防止全球經濟衰退。(43)張占斌:《攜手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學習時報》2020年4月8日。國際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加快全球經濟的復蘇。
本文基于交易視角和功能范式,在重新界定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內容邊界與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著重進行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演進形態識別模式分析;有重點、分層次地提出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可行路徑與政策建議,通過本文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內容邊界與基本特征:(1)“內容邊界”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在全球范圍內為實現某種商品或服務的“規模收益”以全球價值鏈驅動形成的跨界網絡結構,包括產業鏈供應鏈所有參與者、交易活動形式和組織及其價值和利潤分配。全球價值鏈將眾多不同類型主體吸引進入產業鏈供應鏈系統,并在產業鏈供應鏈系統中各類參與主體之間、參與主體與其外部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一個動態平衡系統。其本質是在制度和技術作用下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經濟可持續,“總量、結構和速度”適度配合的循環暢通態勢,具有縱向與橫向銜接暢通的“現在進行時”行動特征,外部因素與內部結構相互作用在變革——創新中不斷循環往復的漸進式多邊持續發展規律,其關鍵在于創新,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競爭力。(2)“基本特征”。首先,新的外部沖擊和技術進步與可持續關系。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系統的運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外部沖擊。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必須包含其技術進步的可持續。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是跨國公司進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的直接驅動因素。其次,新的結構變動和開放系統與可持續關系。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內部結構具有必然的聯系。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新的開放系統。在新的結構變動和開放系統的產業鏈供應鏈格局下,世界貿易也相應增大了參與各方的相互依賴強度,尤其是對關鍵產品生產的依賴性。
第二,演進過程與演進形態:(1)演進過程。可持續發展是內部結構復雜的系統運動過程、可持續發展是多層次相交叉的系統運動過程。(2)演進形態分析。 “前期漸進式可持續”,是人為的、有組織的、集中可持續,對應于政府可持續、企業可持續和準市場組織可持續。 “后期漸進式可持續”,是自發的、無組織的、分散可持續,對應于市場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和關系網絡可持續?!扒捌凇笃跐u進式可持續”,是利用“前期漸進式可持續”和“后期漸進式可持續”功能上的互補性將兩者相結合的產物。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屬于“前期——后期漸進式” 形態。政府的“前期漸進式可持續”功能發揮,即政府“前期漸進式可持續” 執行指令的強弱、及時與是否得當,至關重要。
第三,可行路徑與政策建議:(1)實現升級路徑及基本思路: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可持續發展要求,以高質量的技術創新為關鍵和核心,通過提高核心技術水平和智慧融合、扶持中國企業進行全面布局,構建全球價值鏈網絡,提升中國參與和把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主動權;利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塑造并提升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新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治理、健全體制機制和監管方式,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水平和全球資源整合能力,為全面提高雙向開放水平和有效應對風險挑戰提供新保障,實現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2)政策建議:第一,積極參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與治理。協作化解產業鏈供應鏈中斷風險、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第二,健全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制機制和監管方式。建設完善產業鏈供應鏈支撐保障體系、培育發展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服務業。第三,提升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技術水平和智慧融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管理技術水平盡快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推動智慧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式賦能。第四,加強扶持中國企業進行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全面布局。提高中國企業“走出去”進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能力、提升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在全球價值鏈的把控力與引領力。第五,持續促進國際社會協同維護嵌入全球價值鏈的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加強全球經濟與宏觀政策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