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宇
摘 要:在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信息化時代,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新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站在時代和全局的高度,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進網絡強國建設,推動5G技術、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量子技術快速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國防現代化建設,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關鍵詞:信息化 中國特色 新型工業化道路 中國共產黨 新使命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5-235-03
一、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經驗及教訓
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標志著工業化的開始,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變革,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工業化進程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西方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1.西方資本主義傳統工業化道路通過圈地運動,以掠奪自然資源為代價, 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發展工業化的重要前提是資本的投入,例如英國通過對殖民地的殘酷掠奪和血腥的奴隸貿易,從海外掠取了大量的能源、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這些發達國家為了爭先發展本國經濟,不顧他國利益過度開發并大肆掠奪自然資源,對工業上產生的大量廢氣、廢水、廢渣、粉塵等污染物隨意排放,既浪費了大量自然資源,又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這種不均衡的經濟發展狀況,造成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2.前蘇聯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傳統工業化模式由于長期片面強調重工業,以犧牲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為代價,以犧牲人民群眾的暫時利益為代價,致使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和經濟結構嚴重畸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以來提高緩慢。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蘇聯重、農、輕三者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例關系為6:2:2,其中軍工業在重工業中占比達80%,由于重工業、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嚴重失衡以及服務業的發展嚴重滯后,導致社會經濟發展遲緩,人民生活水平極低。由于不尊重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嚴重破壞了工農關系,影響和動搖了人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與信仰,動搖了國家的政治基礎,并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我國的傳統工業化進程在發展中出現了兩大問題:一是以犧牲農業和農民利益為代價,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大量的農村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只能從事單一的農業勞動;二是以犧牲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傳統的工業化模式投入大產出少,速度快效益低,先污染后治理,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方式,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教訓,既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又影響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我們不能再重復發達國家走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 只能探索一條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人力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二、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理論依據
實現工業化,這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是我國擺脫貧困而富強起來的基本保證,也是全國人民的最高利益,更是中華民族眾多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為之奮斗終身的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工業化,并鄭重提出走一條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人力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理論依據。
1.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黨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做出的正確決策。西方國家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大約用了兩百年時間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這些國家雖然在工業化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不合理開發,生態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和破壞,并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直到20世紀70年代,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相互推動并得以快速發展。我國的傳統工業化道路起步較晚,比西方發達國家晚了一個多世紀。我國在建設初期,由于基礎差、底子薄,經濟水平處在極度貧困落后的階段,經濟發展受到了各種限制,實行的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制度。為此,個體、私有經濟的發展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還受到嚴重的限制和排斥,妨礙了市場作用的發揮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因此,汲取國際國內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從我國的實際出發,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新使命。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黨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進入21世紀以來,高技術的不斷創新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對人類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產生極為巨大的影響。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新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信息技術率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成為推動工業化發展的強大動力,使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開始進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動化的時代。二是科學技術活動日趨社會化、規模化和全球化,世界范圍的科技經濟交流進一步加快,并導致了人才、科技、資本、信息等創新要素日益加劇的跨國競爭。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果斷地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正確決策。
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們黨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資源少、勞動力過剩、生產力水平不高。鑒于這樣的國情,我們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盲目照搬別國的發展方式,但可以借鑒別國的先進經驗,分清有利和不利因素,剔除糟粕,取其精華,走出一條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人力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現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三、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途徑
1.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信息化的洶涌高潮正在席卷全球,如何正確處理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各國執政黨都面臨著信息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信息化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強大引擎,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強大都離不開工業化的物質基礎和信息化的技術支撐。從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來看,傳統工業化道路存在著諸多弊端: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尤其是城鄉二元制結構,它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個嚴重障礙;二是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發展方式生產效益不高,造成了資源浪費,使環境污染加重;三是不重視農業、輕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剩余勞動力嚴重,就業崗位有限,資源配置失衡;四是缺乏信息技術支持,產業改造緩慢,生產效率低,企業競爭力差。因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我們黨的歷史使命。
2.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高新技術企業??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推動著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向前飛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擁有的尖端技術研究難度極大,但如果研究成功,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增強綜合國力有著重大意義。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三大領域為主導,通過對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的高效融合,以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為目標,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快速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利用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實現我國工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我國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比重, 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傳統因素影響,我國傳統產業從總體上看生產方式還比較落后,自動化程度不高,資源利用率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因此,我們必須依托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促進產品推陳出新,不斷提升我國的科技軟實力。
3.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任何時期任何國家都是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我國也不例外,更是把“科教興國”賦予全新的含義。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中國正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科研創新投入大量的經費,并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培養大量國家建設急需的創新型高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技術工人和服務人員,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鼓勵科技創新,完善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而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結束語
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后期的產物,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的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就迎來了信息化時代。面對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我們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英隆.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新型工業化的特殊性[J].經濟評論,2003(4).
[2] 方燁,李佳鵬.資源浪費根在制度缺失[N].經濟參考報,2005-07-14
[3] 呂政,郭克莎,張其仔.論我國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經驗與教訓[J].中國工業經濟,2003(1)
[4] 黃范章.從世界的視野看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J].中國工業經濟,2003(6)
[5] 張壽正.新型工業化——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3(1)
[6] 呂政.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探討[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2)
[7] 葉帆.試析新型工業化道路下的戰略創新[J].市場周刊,財經論壇,2003(2)
[8] 張麗.實現現代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J].理論學習,2003(4)
[9] 戴了.國際金融中心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關系分析——基于對香港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
[10] 李翔,鄧隆.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對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7(2)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甘肅蘭州 730107)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