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在社會格局變革的影響之下,有著1600余年歷史的傳統非遺手工技藝江西金星硯,正面臨著傳承與生存的困境。借鑒已有的非遺數字化實踐經驗,通過數字采集、虛擬復原等手段將金星硯的圖稿造型、工藝技法、故事人文等資料進行數字化保護,同時構建金星硯技藝展示與傳播的數字資源平臺,探索鄉村非遺技藝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傳承與發展路徑。
[關鍵詞]江西金星硯;數字化建設;數字資源平臺
[作者簡介]溫 強,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江西南昌 330032)
[基金項目]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研究——以江西為例”(YG2020132)
江西金星硯是我國傳統名硯之一,迄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金星硯因石材所含硫化鐵結晶形成黃綠色斑點,又因金星石主產地駝嶺(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橫塘鎮八都箸嶺山)山下有駝嶺宋村,宋村人世代以采石為業,故得名“金星宋硯”。江西金星硯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在北宋米芾所著《硯史》中,已有星子青石硯的記載。明代,金星硯制作一度中衰,至清代中葉又漸中興。民國時期,星子縣境內有制硯作坊百余家[1]。江西金星硯以傳聞典故、史記軼事、民族圖騰等題材結合硯石特色,運用獨具匠心的奇巧工藝構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江西金星硯名列中國十大名硯榜,江西金星硯制作技藝于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金星硯生存現狀
隨著社會的全面發展,移動互聯網、多媒體交互、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當代影視、現代藝術、二次元動漫等當代科技與文化藝術不斷崛起,極大地壓縮了傳統非遺文化技藝的影響范圍。大眾文化觀念的變化,使得一些傳統非遺文化如江西金星硯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曾經一個星子縣城內就有百多家制硯作坊的盛景不復存在,逐漸被人們所遺忘[2]。與多數傳統非遺技藝一樣,金星硯也面臨著傳播手段單一、傳承方式落后、后繼無人等問題,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其一,非遺技藝后繼乏人。鄉村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村民中青年群體的生活觀念,他們對家鄉傳統技藝缺乏興趣,能安心守著傳統制硯技藝的年輕人已是少之又少。其二,技藝傳承方式落后。金星硯口手相傳、言傳身教的傳承方式與當下信息時代快速、迅捷的特點相悖,不利于技藝傳承。其三,傳統制硯技藝缺失、消亡。數控機床替代手工雕刻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所制產品雖有形態呆板、紋樣缺乏生命力的缺陷,但勝在成本低廉,已有不少制硯作坊趨之若鶩。長此以往,金星硯傳統手工技藝將面臨著束之高閣、逐漸消亡的地步。其四,缺乏足夠的宣傳力度。雖然金星硯有著千年歷史,但與中國四大名硯相比其知名度相差甚遠,有效傳播手段的缺乏使其在同類產品中越發沒了競爭力。
綜上所述,江西金星硯正面臨著后繼乏人、傳承方式落后、傳統技藝缺失、缺乏競爭力等困境,急需通過云端大數據、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技術手段實施非遺數字化建設,為金星硯保護與傳承提供新途徑。
二、江西金星硯數字化建設
非遺數字化是指通過數字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進行重新排列、分類及制作,并以圖文、影音、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數字形式建立存儲數據庫,同時具備數字化交互再現功能的過程[3]。江西金星硯的數字化保護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將其轉化為多種數字化形態,在轉化過程中展現全新讀取視角與詮釋方式,同時建立金星硯數字化資源共享機制,使金星硯得到永久保護,再現金星硯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金星硯資源的數字化采集、轉存與管理
非遺資源的數字化保護在上個世紀就已開展,訪談記錄、影像攝制、音頻錄制等傳統數字化采集手段在早期的非遺保護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限于當時技術,氧化褪色、霉變失真、蟲蛀污損等問題使得資料難以長期保存。新的數字化采集技術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數字攝像、三維掃描、全息攝影、動態捕捉等技術已經成熟,能將金星硯的文字傳記、圖文紀要、草圖手稿、雕刻技藝等文獻資料全面采集。再經過格式轉換、編輯儲存于磁盤及網絡云空間,最終梳理整合形成完整有序、方便查詢檢索、隨時調取的網絡數字資料庫,這種基于新技術下的存儲與管理形式對金星硯資源的保護極為安全、有效、長久[4]。
(二)金星硯資源的數字化虛擬再現與交互體驗
數字化虛擬再現技術是金星硯的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的重要支撐。金星硯制作工藝繁復,選料、制坯、雕刻、過細這四大項工序中又各自包含了數道小工序。金星硯石料的大小、厚薄、體形以及斑紋疏密度都是選擇故事題材的關鍵,故事畫面又決定了雕刻技法的不同運用,繼而對后期拋光及上靛色程度的深淺也有直接影響。這種差異化工序只有通過CAD制圖、三維影像、運動捕捉、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群組的介入,才能達到足夠的虛擬再現效果。
數字化采集數據為基礎素材,將金星硯的歷史變遷、制硯人生平、題材故事、制硯過程等制作成三維影像,再利用運動捕捉技術將非遺活動中的動作、運動軌跡及空間定位進行模擬補充,最終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將其投影再現,在產生立體幻像同時還能讓幻像與參與者產生互動,共同完成表演,產生令人震撼的展演效果[5]。除了將金星硯非遺活動過程再現,還可將上述素材導入虛擬引擎創建出仿真環境,給參與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沉浸體驗,讓參與者“親臨”金星硯制作現場,體驗金星硯背后蘊含的人文空間和歷史傳承。
虛擬/增強現實技術在為參與者帶來沉浸體驗的同時,其交互功能更能滿足參與者進行金星硯制作的愿望。在虛擬環境中,參與者可對石料進行造型、大小、厚薄、金星紋疏密方面的選擇,再按照程序引導選取適合的故事題材,然后在石料上體驗深刀淺削、浮雕圓刻等各種技法,決定拋光上靛程度,直至制作出心中所想的金星硯成品。這種在對錯間反復調整、嘗試的實踐體驗方式,比傳統的影像、文獻型展示手段更讓人印象深刻,對金星硯文化的傳播與發揚有著極大裨益。
(三)金星硯資源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
現代數字技術對金星硯資源的保護不僅限于書稿圖文和制作技藝的保存,作為一種活性的文化資源,金星硯資源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在其保護過程中也占據了極重份量。如利用移動終端和觸摸屏技術,交互體驗、三維展示、全景圖像、視音頻等技術來增強信息的傳播共享效能,提升金星硯文化與技藝的展示水平,保證在對公眾的開放使用過程中帶來便利性和吸引力[6]。全息投影、虛擬/增強現實等是當下數字技術應用的主流,通過虛擬空間成像、全景立體再現、人機互動等方式對金星硯的圖形故事、歷史人文、制硯技藝進行多維、全面的展示與傳播。金星硯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可歸納為三種:其一,通過數字動畫影像對金星硯的工藝流程、制硯技藝、傳世模式等內容進行虛擬再現;其二,以攝影攝像、網絡多媒體、數字模塊等方式建立金星硯數字資料庫,庫中包含與金星硯直或間接相關的文字、圖形、音頻、影像、歷史等資料素材。其三,建立金星硯非遺資源信息數字展示平臺,借助影視直播、網絡自媒體、網購電商、手機信息推送等媒介載體,更為便捷充分地將金星硯資源信息進行展示與傳播。
金星硯數字展示平臺不僅僅是金星硯作品的靜態展示,而是要將金星硯的歷史更替背景、歷代傳承人的資料檔案、技藝延續的內涵文化、制硯人的生活方式、成品推廣交易途徑、制作技藝過程等若干素材,通過數字化采集轉換后匯進數據庫再作展示。觀看者只需點擊鼠標或是指尖滑動就可在數字平臺上看到金星硯的選料、制坯、雕刻、過細的全過程,也可以清晰了解金星硯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相關的任何一個細節。當然,要做好非遺資源的數字化保護絕非只是設置幾頁與非遺內容相關的靜、動態網頁、網站,它更應該是一個具備跨區域共享特性的非遺信息數字資源平臺。這個平臺既要建立起非遺數字化網絡服務體系,又要融合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公共機構的服務功能。
(四)金星硯數字資源平臺構建
20世紀90年代起,世界各國就開始了非遺數字化資源平臺的建設,基本上是以相關機構、協會為名立足館藏,通過各類行業、部門的優勢互補建立非遺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機制。“美國記憶”項目完成了對美國圖書、手稿、音樂、照片、影像、藝術圖片等500萬件歷史檔案資料的數字化格式任務,并通過互聯網免費提供80個主題資料庫的檢索[7]。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將館藏非遺資源數字化,形成了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貴重圖書圖像數據庫)[8]。我國的“數字敦煌”項目將莫高窟中的瑰寶以數字數據信息方式留存、展現。“數字故宮”在構建出的虛擬故宮中展示數字化存儲的建筑及文物。《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中明確提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9]。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開通,我國多個省級非遺資源網站開始建立。
金星硯數字資源平臺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主要由圖形圖像資源庫、制作技藝資源庫、傳承人信息資源庫這三個部分組成。其一,圖形圖像數據庫是金星硯數字資源平臺的基礎。以歷代流傳金星硯作品為主體,將作品的創作年代、硯臺形制、題材類別等要素作為分類標簽進行數據庫的構建、更新,瀏覽者可任選其一作為檢索主線對將庫中資料進行有序排列,在這些檢索主線下又設置細致的次層級信息分列。例如,以創作年代為主線,依次分列出宋、元、明、清、民國、建國初期與現代制作的金星硯。點擊清代金星硯后,又能以硯臺形制的次層級搜索排列:仿生形制(硯臺外形輪廓為動植物形狀)、幾何形制(外形輪廓為幾何圖形)、什物形制(外形輪廓為常見器物形狀)、隨意形制(天然隨形輪廓)、足支形制(有足硯臺)、暖硯(內附空腔可供熱)。由于金星硯圖形圖像資源所具備的多重屬性,信息的分類層次間存在著相互關聯、循環往復的關系,無論以哪種關鍵詞檢索都可以通過關聯鏈接了解到所有層次信息。這種分類分層的檢索體系具備了一定的實際操作性。其二,制作技藝資源庫是金星硯數字資源平臺的核心。相比普通硯石愛好者通常將圖形圖像作為搜索首選,硯石從業者及研究者則以制作技藝為檢索關鍵詞居多。制作技藝資源庫按金星硯的工序流程分選料、設計、制坯、雕刻、過細五個分類標簽。這五個首層檢索標簽往下照樣有多層分支展開,如雕刻標簽下分步驟與刀法,步驟標簽下分鑿形、搶平、片光、走細;刀法標簽下分平雕、圓雕、淺雕、微雕、鏤空、陰雕陽刻、陽刻陰雕剛柔相濟等,每種步驟或刀法下又有更加細致的分類選項。同時,制作技藝資源庫中信息與其他資源庫是相互交叉、相互鏈接的關系,如設計標簽下分主體圖稿、邊角紋樣、成品素材,其中成品素材可以直接鏈接至圖形圖像資源庫下設各層級信息。其三,傳承人信息資源庫是金星硯數字資源平臺的靈魂。由于非遺傳承人數量不多,此環節直接將各傳承人作為搜索主標簽,如曹春水、姚盛松、陳茂林、李平寒、胡代生等。傳承人標簽下設兩項選擇,一是傳承人的師承關系脈絡;二是對其生平事跡及代表性作品的梳理。其中傳承人作品方面又將與前面兩個資源庫搜索標簽相聯。如在金星硯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曹春水的作品環節中,分列出主要作品(《米芾拜石》《太白醉酒》《淵明賞菊》等)、傳統作品(《龍耀九州》《龍鳳呈祥》《九龍戲珠》等)、隨石天成創意作品(《眾星捧月》《鳳凰牡丹》《錦上添花》等)[10]。
金星硯數字資源平臺承擔著全面、系統、真實展示與傳播金星硯藝術特征與人文風貌的重任。以金星硯的圖形圖像、制作技藝及傳承人為第一層級,再根據金星硯作品的創作年代、作者、題材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化藝術感官設置第二層級,具體的雕硯步驟技巧、刀法技藝為再次層級。實際上,由于數據素材的交叉關聯屬性,各資源庫并非是單列限定的關系,相互涵蓋、交替、復合是數據平臺的基本特點,在較為嚴謹的層級序列框架下帶給觀看者條理清晰、有序的感觀。
三、結語
金星硯的數字化保護是傳統非遺文化與現代數字信息技術的有序結合,以數字化技術手段提升鄉村非遺活性,完善金星硯的數字資源平臺建設,對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提供了新的路子,也為后來者對金星硯非遺文化的學習研究提供了全面共享的資料,對金星硯非遺文化與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姚澤民.發現非遺之美——金星硯[EB/OL].https://www.sohu.com/a/446419951_100302947
[2]劉洋,米高峰.“一帶一路”背景下新疆傳統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策略[J].湖南包裝,20 20,(3).
[3]溫強.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困境及數字化對策[J].老區建設,2020,(4).
[4]張宗登,張紅穎.湘西南灘頭年畫的數字化保護與平臺構建研究[J].湖南包裝,2018,(6).
[5]劉賽航.淺析全息投影技術在舞臺藝術中的特性[J].藝術科技,2017,(1).
[6]彭國斌.龍脊壯族生態博物館生態文化數字化保護研究[J].湖南包裝,2018,(6).
[7]The Library of Congress.American Memory for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EB/OL].http://memory.loc.gov/ammem/index.html.
[8]張志清.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古籍建設和服務[EB/OL].http://www.nlc.gov.cn/service/wjls/pdf09/09_14_a9.pdf.
[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J].江西政報,2005,(5).
[10]九江近現代神工奇匠金星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曹春水[EB/OL].http://www.shanglushan.com/thread-287418-1-1.html.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