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濤, 林 松, 許曉政 ,金愛英
(沈陽理工大學,遼寧 沈陽,110159)
網絡平臺的豐富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資源。云班課、愛課堂、網易公開課、騰訊會議、超星、抖音等社交軟件都已經成了很多高校的重要教學活動方式。跨學科、跨學校學習也成為很多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手段。遼寧省在探索利用媒體平臺整合高校教育資源的過程中,也出臺了很多支持的政策。2018年遼寧省普通教育本科教學改革計劃就將跨校修讀列為了研究項目。通過制作教學視頻,短視頻等,借助這些影響力較大的網絡平臺,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推廣教學內容,是一條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路徑。
《陶瓷藝術一講一做》是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建設的首批視頻精品課程。規劃初期是以藝術實踐類課程為模板,旨在建設成為藝術類理實一體化的標準示范視頻課程。該課程以陶藝專業課程為核心內容,以陶瓷藝術的理論講解和創作實踐的示范演示進行陶瓷藝術的普及性教育。該部視頻課程在2011年獲批遼寧省精品視頻課程,2014年獲批國家級視頻精品課程。并陸續為高等院校作為素質教育課程進行開展。在教育部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學以來,《陶瓷藝術一講一做》隨著網絡慕課教育的推廣,率先在“網易公開課”、“愛課堂”等平臺上進行了在線教學測試。截止目前,該課程已到達10余萬的播放量,累計學習人數3萬余人,得到了很多藝術愛好者的關注與好評。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創新的發展,2005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對學生跨校修讀學分予以認可。在此背景下,高校間不斷加深聯盟與合作,探索適應高等教育要求的新的教學運行機制。大學生在線學習跨校修讀學分模式應運而生,并廣受關注,為高等教育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新途徑。高校按地域范圍或以聯盟的形式,積極開展了在線學習跨校修讀的探索與實踐。在此背景下,視頻課《陶瓷藝術一講一做》率先成了為遼寧省首批藝術類跨校修讀實驗課程。
表格 1 學分認定辦法
該課程采取的是線上修讀模式,參與項目的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選擇課程。學生通過學習平臺完成注冊,完成學習內容,采用多種靈活的考核方式完成課堂評價過程。以利用“超星”系統完成課程的學習過程為例。學生完成課程登錄后,可以根據在線隨時隨地觀看課程的視頻講解。根據課程設置,按照章節完成課業要求,教師也可以隨時與學生進行溝通互動。此前高校的藝術類視頻課程多為理論講解為主,鮮少出現與手工實踐相結合的視頻課程。《陶瓷藝術一講一做》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藝術理論與手工實踐操作結合。通過分步驟的制作演示,完成一個作品相關創作要點的講解。
在跨校修讀的體系中,該課程的學分被完整的進行了系統化的設計。根據學習的完成情況給予學分評定。
通過跨校修讀的評價體系,參與學習的學生取得學分比例為99%。有效理解課程內容的學生可達89%。較好完成課程作業要求的人數為93%。通過該課程的跨校修讀,使很多對藝術有興趣的同學能夠真正體驗到一次專業的藝術課程。并能夠實際參與到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在龐大的理論學習資源下,《陶瓷藝術一講一做》為藝術類線上課程又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
藝術類課程實施跨校修讀學分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很多藝術類的專業課程,技術性壁壘很高,如漆藝、陶藝、金屬工藝等。這些技術性的專業課程,僅在少數一些專門的藝術類高校,甚至是少數的專門性學科工作室存在。藝術類多數普及型教育仍是以美術史學類講解為主。藝術類學科的教育成本相對較高,優秀教師的教學課程孕育時間較長,制作成為精品課程的成本也相對較高。因此能夠真正涉及到藝術專業技術領域的學科學校很少有機會能夠把資源向社會分享。這也導致了很多人認為藝術類學科僅僅是一門欣賞類為主的課程。普通高校的學生也很好能夠接觸到藝術設計與制作的真正環節。“熏陶為主、實踐為輔”也一直是藝術修養課程的思維弊病。實踐藝術類跨校修讀課程,可以降低學校的辦學成本,節約教育資源。讓藝術修養和藝術技能型課程在綜合類院校跨學科進行發展融合。
藝術類跨校修讀課程使學生可以自主的選擇學習的內容。通過提供豐富多彩的藝術修讀科目,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興趣與專業間進行選擇。可以足不出校的完成與藝術大師面對面的交流機會,甚至可以在線與技術專家進行直接討論。對藝術專業學生而言可以拓展自己的專業技能,例如陶藝課程的教育資源就會給那些無法提供教學環境的學校帶來實際教學體驗。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藝術類跨校修讀課程可以讓更多的愛好者,有機會嘗試到藝術創作的真正過程,與市場上五花八門的藝術品鑒課程相比。專業的、理性的高校藝術課程教學對個人的藝術素養提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主動學習興趣的提升。藝術類課程較比其他學科的體驗感要強,吸引力也較高。很多學生在選修藝術類課程時發現,藝術類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更為緊密。好的課程甚至可以直接應用于生活與工作需求。一些經典的藝術實例可以為求職就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大大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藝術類跨校修讀可以增進高校學科間的交流與互動。供課學科部門與用課學科部門可以開拓視野,及時溝通教學中的不足,交流課程進行過程中的問題。促進地區學科建設的發展與平衡。帶動學科評比與建設的良性互動。找差距,補短板。分享經驗,資源共享。藝術類課程實施跨校修讀學分存在的問題與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3.1 課程內容的更新速度較行業發展速度有一定的滯后性
高校的學科建設較社會行業發展速度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藝術類學科也避免不了這一問題。教學內容陳舊,技術要點更新不及時的問題還仍然存在。
3.3.2 課程管理體系還存在一定的漏洞
課程管理體系涉及作業評價體系和課程管理兩個部分。課程評價藝術類課程的大作業通常是一件設計稿或者是一件制作作品,如何鑒定學生的作業時自己所為,如果是外包加工的作業,又是如何衡量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參與程度并給與賦分,仍然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另外教師的課時核算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例如,理實一體化的藝術類課程,不能單純的按照理論課程對教師進行核定工作量,也不能機械的按照實踐類課程計算課時。尤其是一些創作指導性的環節,甚至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創作的過程,應該科學合理的對工作量進行認定。如果教師對跨校修讀的工作量存在異議,雖然在實行初期沒有消極情緒,但是在后續的良性運營上會有不良的影響。跨校修讀不僅是某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監督,它應該是成為多個學校共同監督,共同維護的課程體系。
將課程內容更新作為課程跨校修讀的一個評價內容,建立課程的評價機制,使好課能上線,上線的好課又可以繼續保持更新活力。發揮藝術類實踐類的教育資源優勢,把專業的技術技能展示在課程平臺上,讓生動有趣的實踐課程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要緊跟藝術行業發展情況,結合行業領先的藝術設計及創作資料,將課程的內容變得豐富精彩。也要綜合國內外精品課程的經驗,豐富多種教學語言,多種教學途徑,最終達到將課程內容建設與教學成果評價體系有機結合起來。
針對線上平臺出現的視頻內容缺損,視頻容量受限等問題,聘請專業維護人員,或者督促平臺維護商進行及時修復。建設高效教師與平臺技術人員溝通交流的通道。健全統計管理系統,如設計完善的系統評價方法,通過數字統計核定課程的使用情況,核定學生的學習情況,甚至可以用數據分析的方法可以直接生成對教師和學生有益的參考意見。
創新管理機制,建立完善責任管理機制。按照課程責任到校,責任到學科,甚至責任到教師的管理機制。校際間的學分互認體系需要完善,教師課時量的核算,學生學分的換算。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交叉學習的融合關系。甚至在實踐類環節可以設置用課學校的課程輔導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操作環節進行監督指導。建設各級各類人員齊抓共管的管理機制。從而保證跨校修讀學分的順利實施。
遼寧省實施跨校修讀課程以來,在多個學科進行了實驗課程。收到了很積極的效果,供課學校將精品課程資源向其他高校開放分享,節約了辦學成本。用課學校的學生有了更多的課程選擇,根據興趣完成自主學習的過程。藝術類的跨校修讀模式更體現了高成本教育資源的普惠教育。在國家提倡美育教育的大環境下,實踐藝術類跨校修讀模式,不僅是受眾學生的訴求,也是用課學校豐富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