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 孫悅張 晨旭



摘? ? 要:通過對當前吳江有機水稻生產情況的調查,分析了吳江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困境,探討了未來吳江有機水稻生產方式和對策,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供參考。
關鍵詞:吳江;有機水稻;生產現狀;對策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8-0114-03?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11;F326.11? ? ? ?文獻標志碼: A
吳江地處太湖流域的東南部,自古以來便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地。境內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優越的自然生態條件十分適宜水稻種植。近些年,吳江加大了對農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建設了國家級“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示范區”,創建了近1萬 hm2 “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油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入選了第二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聯合科研部門、高校院所和農業龍頭企業協同攻關育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生產技術,主動為包括水稻在內的“三品”認證進行規范和指導,在發展有機水稻生產方面做了很多扎實有效的工作。但受生產布局、市場規模、消費習慣等多方面的影響,目前吳江有機水稻發展速度慢、規模小、效益低,須進一步加大宣傳推廣與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對有機水稻生產基地的技術指導,采取綜合激勵措施,加強管理與服務,通過行政推動、市場拉動,促進吳江有機水稻生產穩步發展。
1? ?吳江有機水稻生產現狀
1.1? ?生產規模
吳江有機水稻生產始于2002年,當時吳江認定了31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面積達4 000 hm2,在此基礎上,吳江通過基地篩選,選擇了位于同里北聯農業園區內的水稻種植基地,開始嘗試有機水稻的生產。2005年,隨著《有機產品》國家標準(GB/T 19630)的頒布實施,吳江有機水稻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種植區域逐年擴大,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種植產量逐年提升[1]。截至目前,吳江有機水稻生產基地增至22個,分布于8個鎮區,基本覆蓋吳江全區;種植面積增至400 hm2,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3%;水稻平均單產近400 kg/667 m2,相比之前300 kg/667 m2的產量提升了33%,詳細情況見表1。以區域公用品牌“吳江大米”為標識的有機大米年銷售量160萬 kg以上,在蘇南地區保有較大的市場,產品獲得廣泛認可,享有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市場銷售供不應求。
1.2? ?生產方式
吳江地處蘇南經濟發達地區,全區農村土地流轉及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較高,水稻生產基本上擺脫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原先以人工為主進行的農事操作已逐漸實現全程機械化。
近幾年,得益于農業生產上“四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吳江有機水稻生產方式也在逐步進化,以“稻鴨共作”為代表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綠色生態防控技術、矢量植保無人機等新方式、新技術、新裝備蓬勃發展,有效地節約了水稻種植成本,提高了水稻種植效率和稻谷質量,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2]。
1.3? ?生產技術
吳江圍繞有機水稻生產中肥料管理與病蟲害防治這兩個關鍵環節,在遵循有機農業種植方式的前提下,通過反復生產實踐,積累了許多適合于吳江有機水稻生產的實用技術。
1.3.1? ?病蟲害防治
吳江有機水稻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詳細防治方法見表2、表3。從稻田本身存在的生態系統出發,以農業防治手段為基礎,靈活運用物理和生物等綜合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害、蟲害和雜草的發生,但利于天敵生存和繁殖的生態條件,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防治效果,實現了控害與環保雙優。并且,在采用藥劑進行化學防治時,嚴格遵守有機產品國家標準(GB/T 19630-2011)中有關投入品使用的規定[3]。
1.3.2? ?肥料管理
從2004年開始,吳江開展了全區范圍內農業面源污染與水稻生長期精準施肥的研究。針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目標,測算出整個生長周期內水稻需要的總施肥量和每一生長階段需要的施肥量,同時依據水稻的需肥規律、種植土壤的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通過全區設點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系統性地對土壤情況進行全面監測,充分摸清土壤的養分含量,根據目標產量,精準平衡施肥,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從而進一步降低農業成本,減少環境污染。近年來,吳江針對有機水稻的需肥特性,在繼續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同時,大力提倡符合有機生產方式的作物輪作與套作,全面普及秸稈全量還田,鼓勵農田有序休耕休種;同時加大與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深入開展綠肥與農家肥分解機理與方法的研究,加快推進具有長效緩釋性能的新型生物肥料與商品有機新肥源的開發利用,進一步恢復當前土地肥力水平,以滿足有機水稻的生長需求[4]。
2? ?吳江有機稻米生產存在的問題
2.1? ?有機稻田的肥力水平不高
依據國際有機農業的普遍法則,有機水稻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施用化學合成物質,只能施用有機肥用作水稻基肥和追肥。而目前我國的商品有機肥還處于試驗開發階段,質量與肥效相比化肥還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詳細情況見表4。
通過試驗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小區布局、相近的土壤質地與肥力水平、相同的播栽時間與群體起點條件下,盡管有機稻田肥力供應相對穩定,但在水稻分蘗、拔節和孕穗期等關鍵階段,有機稻田的肥力供應已無法滿足水稻正常生長需求。
2.2? ?稻瘟病、紋枯病、雜草對有機水稻生產影響較大
稻瘟病與紋枯病是吳江水稻生產中常見的病害,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發生,對水稻生產有很大的影響。詳細情況見表5。目前,在常規水稻種植上,一般采用多種化學農藥交叉使用,可以有效控制上述水稻病害,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對水稻產量的影響也較小。但在有機水稻生產過程中,由于使用的是生物源、礦物源類農藥,結合殺蟲燈、稻田養鴨等方式綜合防治,此類生物或物理防治的效果不佳,對有機水稻生產的影響很大。另外,幾類農田雜草對有機水稻生產的影響也較為明顯,根據近些年的農情調查,稻田雜草為害面積已經達到70%以上,而去除雜草的方法目前還是依靠人工拔除為主,高額的人工除草費用直接推動有機水稻的成本上漲,并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5]。
目前,吳江水稻種植品種的品質、抗性直接影響著有機水稻產量的進一步提高,這些問題急待研究與解決。
2.3? ?有機水稻種植基地體系建設還不完善
《有機產品》(GB/T 19630—2011)國家標準對有機水稻從生產、加工、銷售、標識到產品質量管理的各個環節都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從吳江有機水稻實際的生產情況來看,除少數農業龍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以外,大部分經營規模較小的有機水稻生產主體仍存在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不規范的狀況,缺乏對有機水稻生產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嚴重影響有機稻米產品的可信度與有機產品生產企業的誠信度。
2.4? ?有機大米的市場售價較高
目前,以區域公用品牌“吳江大米”上市銷售的有機大米價格在12~30元/kg不等,相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期望的市場銷售價格則普遍在10元/kg,這就形成了兩者之間較大的價格差。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生產者種植有機水稻的成本投入較大,產量相比其他水稻有所降低,因此售價往往要超過成本一倍以上,而消費者往往考慮有機水稻的安全性比其他水稻要高,口感方面也會略有提升,稍微貴一點可以接受,但是超出同品類普通大米價格的一倍以上便會無法承受。因此這種買賣雙方對價格的接受偏差將會影響有機大米市場的培育和進一步擴展。
3? ?吳江有機稻米生產發展對策
3.1? ?優化有機水稻生產的農業措施
根據吳江區的地域資源與自然生態條件,篩選出合適的有機水稻品種,以適應吳江本地有機水稻生產所需。
(1)通過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畜禽糞尿等農家肥與商品有機肥的綜合利用率,進一步培肥有機水稻地力,提高土壤中有機質含量。
(2)通過推遲水稻播種與移栽日期,減少稻田內源性害蟲的發生數量,采用綠色綜合防控措施,完善水稻病蟲害測報體系,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產生危害。
(3)通過實施水稻機插,加強田間水層管理,實施“壯秧、擴行、減苗、縮株、增肥”等適宜性栽培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率,提升有機水稻產量。
(4)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完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生產技術含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單位面積的產出量。
3.2? ?加強農業環境和有機稻米的檢測與管理
加強農業環境與產品質量監管網絡建設,制定相應的生產管理措施,實行有機水稻生產動態管理,確保有機水稻生產從基地到餐桌全程質量可追溯;加強對生產基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與稻米加工產品的質量檢測,加強標準化知識培訓,制訂相應的技術管理規程,大力推進有機水稻標準化生產,提升有機水稻技術含金量,確保生產的有機稻米讓廣大消費者放心、滿意。
3.3? ?培育有機大米市場,合理引導消費觀念
當前從市場調研的情況分析來看,有機大米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但由于市場售價原因,大部分的青睞者無法承受有機大米高昂的價格,還停留在觀望與等待中,這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價格成為影響購買的主要因素。
為了擴大有機大米的市場占有量,可以借鑒國外有機食品的定價體系,一般為高于市場同類常規食品價格的30%~50%為宜。以此為據,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有機大米售價也建議定位在高于綠色食品大米價格的30%~50%為宜,相信這樣的價格一定會有效提升吳江有機大米的市場占有率,引導廣大消費者注重生活品質的改善。
參考文獻:
[ 1 ] 汪貞,席運官.國內外有機水稻發展現狀及有機稻米品質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14,30(1):103-107.
[ 2 ] 何旭平,曹愛兵.江蘇有機稻米發展前景及其對策[J].江蘇農村經濟,2010(8):43-44.
[ 3 ] 張連萍,趙忠良,閆景鳳,等.黑龍江省有機水稻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14):57-58.
[ 4 ] 金連登.我國有機稻米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稻米,2007(3):1-4.
[ 5 ] 蔣延軍.上海農場有機稻米生產問題與對策的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