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
河南省首屆最美教師,主要著作有《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做一個優秀的中職班主任》《智慧應對班級棘手問題》等,被教育界和多家媒體譽為“新時期優秀班主任的代表人物”。
在一次交流活動中,一位老師說:“班里一個學生沒有整理內務,宿管老師要求他回去重新整理,孩子不樂意,跟家長一說,家長一肚子火,對我說:‘我就希望孩子在學校安安心心學習,其他的事情別管,請老師不要去打擾他。孩子正上早讀,怎么可以叫他離開教室去疊被子?其實孩子回寢室整理也花不了多長時間。”
另一位老師說:“我們班還有更氣人的呢!某學生違紀后,直接揚言:‘我違紀了又怎么樣?我爸爸認識某領導,班主任不敢給我處分,學校不會開除我……但是,班里大多數孩子都在看著,他們覺得不公平:‘為什么要寬容這些屢屢違紀的孩子?為什么要嚴格要求遵守紀律的孩子……老師挺被動,都不知道該怎樣解釋了……”
筆者認為,學生犯錯,若要贏得家長的支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創造機會,讓家長有“峰值體驗”
“峰值體驗”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放在時間的維度上,它一般是指在人的一生中,讓人覺得有深刻印象和特殊記憶的那些時刻。比如你去度假幾天,印象最深的可能只有一件事——在深山里看見一只可愛的刺猬。這件事能讓你好幾年都記憶猶新,這就是峰值體驗。
班主任和家長交流的機會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讓他們相信教師和家長的心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學生健康快樂成長,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必須讓家長有幾次峰值體驗,這樣,在學生犯錯后,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這位老師很認真,很負責,很專業,我應該好好和他(她)配合。”而不是指責老師。
2018年,我擔任新生的班主任,在和學生見面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家長微信群里召開了一次家長會,主要目的是讓家長了解我的教學理念。具體操作是:晚上七點開會,我提前一天發了群公告,當天晚上六點半,我又在群里發出注意事項:
1.老師在發語音的時候,請家長不要發言,也不要發文字,以便其他家長認真聽。
2.老師講完后,大家再發言。盡量打字,不要語音,因為有些家長的方言大家聽不懂。
3.在家長群里,大家有了意見分歧,不要罵人或進行人身攻擊。我們都是好朋友,孩子們能成為同學,也是緣分。
4.希望大家都能積極發言,孩子的事情,大家都要參與。謝謝配合。
注意事項發出后,家長們會回復“收到”,容易刷屏。所以,六點五十分,我會再發一次注意事項;六點五十五分發一個紅包熱場,七點鐘準時發言(事實上,我每個月都會在家長微信群里開家長會,流程都一樣)。我拿著手機,看著電腦上的發言稿一句一句讀出來——一定要當時讀出來,讓家長覺得是現場直播,這樣比提前錄好音直接發上來效果好。手機語音開會結束,家長有什么疑惑,我會當場解答。解答完畢,我再把發言稿發出來,同時把錄音發出來。我告訴家長:非常理解你們,你們都很忙,有的家長可能現在還在加班,不方便聽語音,所以我把稿子發上來;有的家長沒有時間看手機,所以我提前錄好了音,你們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聽……這樣一來,家長就會覺得老師特別細心。這就是“峰值體驗”——讓家長感受到老師很貼心地為孩子、為家長考慮,一旦師生有了矛盾,家長不至于誤會老師太多。
抓住契機,統一彼此的教育理念
我們和學生、家長發生矛盾的時候,先不要著急去糾正他們的思路。等時過境遷,甚至學生和家長都快要忘記此事的時候,再利用班會讓學生思考正確的做法。這樣彼此對立少一些,我們的觀點也更容易被接受。
比如,我常在新班成立不久,通過分析《西游記》孫悟空的成長,討論如何成為一個卓越的人。
《西游記》第二回有這樣的段落,我們可以直接顯示在課件上,讓學生誦讀:
話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踴躍,對菩提前作禮啟謝。那祖師即命大眾引孫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眾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門外,又拜了大眾師兄,就于廊廡之間,安排寢處。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
接下來我們討論,學生來到學校,不僅僅是學習文化課,如同孫悟空拜師后不只學筋斗云和七十二變一樣,還要學習灑掃應對,禮貌禮節,掃地鋤園,挑水運漿……
做完學生的工作,開家長會時或放假前,我會直接告訴家長,孩子除了做作業,還要做一定的家務。因為孩子的幸福比卓越更重要,將來他們成家立業,人家的孩子會整理房間,生活環境就清清爽爽;咱家的孩子不會整理內務,家里就亂糟糟如同垃圾堆,弄得心情也不好……站在家長和孩子的立場上讓他們做事,讓他們感覺到學校提要求不是為了老師的業績,而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幸福,學生及家長可能就不會太反感。
倘若家長說:“孩子時間那么金貴,早讀怎么可以去寢室整理床鋪呢?”老師這時一定要穩住,不必著急爭論,而是認真傾聽對方的意見,表示認可,并重復:“是啊!我也覺得學生的時間好金貴,我都替他著急。咱以后要告訴孩子,每天起床后,花兩分鐘時間整理床鋪,省得早讀時被叫回去重新整理!”
老師在和家長交流時,一定要注意傾聽和重復。須知,成熟的標志不是一味證明你是對的,對方是錯的,而是在知道對方錯的情況下,也能耐心聽對方的心聲。不但要聽,還要重復對方的感受。因為最簡單的共情就是重復,我們一旦重復了對方的話,對方立馬會感覺老師很重視他們,很理解他們,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家長的情緒。接下來,我們再提出解決方法,家長就更容易接受。
暢談“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
對于上文提到的,某些學生直言家里有“背景”,認為自己可以肆無忌憚地違紀,老師可以在聽到后第一時間給孩子家長打電話,復述孩子的話,并以朋友的語氣對家長說:“再別讓孩子說這句話了,也不要有這樣的思想,一個不慎,會像‘我爸是李剛一樣,把父母害慘……”這句話點到為止,相信家長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
接下來,為了回復眾多遵紀學生的疑惑,我們可以講一個故事。
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女孩給《芝加哥論壇報》寫信說,為什么她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獎,而那個什么都不干,只知搗蛋的弟弟,得到的卻是一個甜餅?她想問一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欄目的主持人),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么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這是一個困擾著太多守紀孩子的問題:張三總是調皮搗蛋,稍微認真學習一會兒,就會得到老師的夸贊;而自己每天都認真學習,卻總被忽視……后來,西勒·庫斯特給出了答案:上帝讓善人成為善人,就是對善人的最高獎賞。所以,“上帝讓你們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們的最高獎賞”。
責任編輯??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