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雙軌雙導 高職院校 學生關鍵能力
課 題:本文系高職會計與審計專業“課證融通、雙軌雙導”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批準號:G/15/W084,主持人:劉根),職業教育關鍵能力評價體系研究——以經貿類人才培養為例(批準號:C-B/2011/02/05,主持人:殷燕),五年制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實踐研究(批準號:G/16/P/169,主持人:吉丹俊)研究成果。
一、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體系構建
(一)概念界定
雙軌雙導理念即雙軌并行和雙導并重,雙軌并行是指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是培養學生的兩條平行軌道,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和行業企業密切配合、雙管齊下,共同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合作開發實訓項目,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共同建設實訓基地等。
雙導并重是指企業師傅和學校教師是承擔教育教學工作的兩類重要導師,校內教師和企業師傅共同指導學生成長,實現課程教學與崗位要求的無縫對接,建立校內專業理論導師制和校外專業技能學徒制。
(二)關鍵能力層級體系
雙軌雙導理念把培養實用技能型畢業生作為重要目標。
高職院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考慮學生職業能力定位的兩大核心點,一個是專業能力,另一個是關鍵能力。前者是指具備做好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后者則可以概括為本專業能力以外的若干能力。
基于德爾菲法對能力要素的分類,筆者針對關鍵能力的培養指標體系進行了分解和研究,最終確定了四個一級指標,即職業、創新、認知和合作能力,其中職業能力包含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兩個二級指標;創新能力包含個性化培養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兩個二級指標;認知能力包含知識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三個二級指標;合作能力包含交流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兩個二級指標。
二、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路徑
(一)建立科學健全的保障制度
我國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首先,需要政府部門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對雙軌并行的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的權利和義務以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規定下來,將目前松散的校企合作形式制度化,確立各自的地位及其擔負的責任,行業企業和高職院校作為雙主體必須切實履行各自的職責,深化雙方的合作關系。
其次,政府部門需要擔當起監督和協調的重任,支持、鼓勵和引導院校和企業共同培養人才,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在制定法律法規時,應該從維護法律權威的角度出發,保證政策和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及執行過程中應具備的剛性。
最后,政府部門還應配套出臺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對那些工作開展卓有成效的單位進行獎勵。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離不開教師,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要承擔者,教師綜合素質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是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好與差。
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學校和企業雙軌并行,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成立教學團隊,教學團隊中不僅包括學校的專任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也包括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和師傅,雙方定期開展研討,學習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等,教師和師傅的視野不斷拓寬。
(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
由于關鍵能力大都隱藏于多種外部形態之下,無法進行嚴格的量化指標分析,而只能采用總結、展示、分享、匯報等多元化評價方式,通過觀察、測試等途徑分別對學生的各個學習環節進行過程性評價,同時輔以結果性考核,才能客觀公正、連續系統地評價畢業生的關鍵能力。
基于以上原因,高職院校需要建立更加規范統一、系統科學的學生關鍵能力評價體系,同時需要吸納行業和企業大師,讓行業專家、校內導師、學生個體等多方面主體參與評價,以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制定學生關鍵能力評價標準,明確界定哪些是關鍵能力、如何進行培養、應具備哪些標準、由誰實施評價等具體內容,定性和定量相結合,讓評價有章可循,實施具有可操作性。
三、小結
基于雙軌雙導理念培養學生關鍵能力,就是要發揮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雙方合力的作用,強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基于雙軌雙導理念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一方面可以大大改變職業院校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進一步拓展理論教學和實訓操作內容,有效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培養高職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另一方面能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與職業院校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真正滿足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從而實現高等職業教育對畢業生的培養目標,最終將全社會各類企業對技能操作人才的需求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為大國工匠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程永高,趙鑫,陳寧. 現代學徒制視角下的高職學生關鍵能力培養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
[2]陳園.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關鍵能力培養的研究[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8(8).
[3]萬偉平. 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6).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