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志超
全國優秀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德育),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溫州市名班主任等。致力于學生問題藝術化教育的研究,該課題獲浙江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并獲得全國“十三五”教育部重點立項資助。著有《教師藝術應對學生問題36記》《從班會課到成長課程》等4部著作。
負面情緒源自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不順。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消解會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生活和成長。所以,引導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釋放負面情緒非常重要。自我麻木、自我滿足、自我釋放、自我強化、自我求助、自我反思是我總結的消解負面情緒的6種方法。
方法一:自我麻木,遠離干擾
自我麻木法,即遠離干擾源法,是消除負面情緒的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一次,小Q因成績不理想被媽媽批評了,為了不跟媽媽起沖突,小Q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看書、聽音樂,心情好了很多,晚餐時,面對一桌好菜,小Q對媽媽的廚藝表示了贊美,媽媽開心地笑了。
學生可以采用這些方式消除負面情緒:去一個自己向往的地方,給自己放個假;看一場自己喜歡的喜劇電影或歡樂視頻,讓歡笑帶走自己的悲傷;聽一場自己喜愛的音樂劇或歌曲;選擇一本能讓自己沉浸其中的書;去刺激的游樂場盡情玩耍,忘卻負面情緒。
這種方法集自我命令、環境調節、自我舒緩、自我提醒、自我暗示、自我鼓勵、自我控制甚至自我催眠于一體,當人的大腦出現負面信息、心中涌起負面情緒時,通過完成這些事來幫助調節情緒,有效遠離負面情緒干擾。
方法二:自我滿足,情緒轉移
若遠離干擾源之后,情緒仍然無法平息,那么,就需要轉移負面情緒,從而化解焦慮,緩解心理壓力,這是人們常用的心理防衛機制。因此,教育者需要引導學生把負面情緒轉移,從而消解負面情緒。
物品治愈法。吃東西、購物等食物的攝入和物品的獲得永遠是最治愈的。一些女生在情緒不好時狂吃東西和購物其實就是一種情緒轉移。
尋弱比較法。孩子成績不理想受到父母的批評時,總喜歡拿出一個比他更弱的孩子作為比較,從而來搪塞自己的過失。雖然這并不是一個值得推廣的行為,但從情緒的轉移角度來說,不失為一個較好的方法。
自我安慰法。學生考試失敗或被人冤枉時,可以用良好的心理暗示,如,“我可以的。”“我沒事。”“我會被理解。”等,伴隨自然的表情和姿勢,用一種更加舒展且放松的狀態來增加自我愉悅感。
精神勝利法。“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當學生以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轉移自己的情緒時,請不要嘲笑他,遇到這樣的孩子,教師可以問他:“那你具體是怎么做的呢?”來引導學生轉移負面情緒。
自我滿足法。用物品滿足或言語激勵慰藉自己心理層面的需求,通過媒介進行負面情緒轉移。當然,在允許或尊重他人的情況下,可以將負面情緒轉移給他人或動物,以此來稀釋自己的負面情緒,獲得情緒轉移。
方法三:自我強化,運動緩解
強化生理機能是采用運動的方式從源頭上讓情緒消失。行為主義治療常用的放松訓練,如做一組簡單的鍛煉、操場上跑一圈等,都屬于強化生理性的一種情緒調節方法。
運動不僅能夠強化身體機能,還能夠緩解負面情緒。通過運動分散注意力,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消除。
不同的運動方式可以緩解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小L考試時總會出現心慌、出汗、心跳加速等情況,還伴有神經功能紊亂。在老師的幫助下,小L每天圍著操場慢跑兩圈、做兩遍體操、周末去游泳,一段時間后,小L的學習焦慮得到了明顯緩解。
若學生有抑郁行為,則不宜選擇過于復雜的運動,最好選擇簡單、易于操作的項目,如快速跑、登山等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這有利于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走出抑郁的困擾。
運動是自我強化的最佳方式。研究表明,人的運動達到一定量時,體內便會分泌出內啡肽,這是一種能讓人感到歡快的物質,能進一步增強人的心理承受力,從而起到自我強化的作用。
方法四:自我宣泄,情緒釋放
生活中,很多不解的現象都可以從情緒的角度解釋。如,我們口中聽話乖巧的“好孩子”在受到刺激時更容易走極端。而“壞孩子”壞事一大堆,卻能大大咧咧,抗壓能力超強。從情緒釋放的角度分析,“好孩子”規規矩矩,很多情緒需要壓抑著,什么事都記在心里,久而久之會導致抑郁,嚴重了還容易走極端;而“壞孩子”遇到不順心、不如意時會隨時釋放,有利于解壓、舒緩心中的積郁。
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情緒宣泄的方式衍生出很多策略:如角色變換的空椅技術,引導大哭一場或大罵一次的情感爆發宣泄,有刺激內啡肽釋放的冥想,或到心理宣泄室進行暴力釋放等。
小D不開心時,喜歡咬自己,以此發泄情緒。一次,小D又不開心,準備回房間時,被電視里的恐怖片吸引了。受到了驚嚇的小D跟媽媽交流了劇情和心得。那一次,她沒有回房間偷偷咬自己,原因是小D不知不覺實現了“良性自虐”的自我宣泄。
良性自虐就是做一些讓身體“感受到威脅”的事情,但大腦知道,這些事情并不會帶來真正的危險。如吃非常辣的食品、洗非常燙的熱水澡、看恐怖片、玩密室逃脫等,在不斷“自虐”的過程中,感受痛苦。這種“思想高于身體”的感覺會讓人感受到愉悅,從而快速消除負面情緒。
一位心理學家說,疼痛會讓你享受當下,忘記那些抽象的、更高層次的思考。自我宣泄法是勾連了痛苦與快樂之間的“逆向”聯系,用痛苦來刺激人體釋放“快樂素”,驅除“負元素”,讓負面情緒宣泄,讓心態平和。
方法五:自我求助,社交慰藉
大部分負面情緒的源頭是孤單感和無助感。因孤立無援而悲從中來,好友或家人的支持和鼓勵會避免個體陷入“內卷化”,能將個體重新從過于自我的世界中剝離出來,真切地感受到愛。
所謂多求者,多助。求助“心理熱線”、投遞“心靈信箱”等也能緩解和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傾訴的對象會讓負面情緒快速釋放。獨生子女由于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大多數人遇到困難時,會把事情窩在自己心里,自己糾結、自己煩惱,以致不斷陷入“內耗”而不能釋懷。良好的同伴交往為學生提供了釋放的途徑。說出來,釋放后,也就放下了。
“助人+自助”式的交往方式最能緩解負面情緒,把自己的情緒或不滿向他人傾訴,實現情緒上的釋放,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心靈上的慰藉。
方法六:自我反思,正視情緒
情緒ABC理論的創始人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件事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這件事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說明,情緒問題就是認知問題,改變認知、實現自我反思是消除情緒的關鍵。
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改變認知,是消解情緒的重要路徑。日常教育過程中,老師或媽媽經常說,批評你是為你好。這本來是一個“真理”,可為什么大多數孩子都不能接受?因為孩子認知上的不認同,帶來了相反的行為反應。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反思,讓孩子知道老師或媽媽為什么生氣?從而明白若老師或媽媽對此事不批評、不制止,那么自己犯的錯誤可能會更大,甚至還可能會影響自己的成長。改變認知就會改變情緒。
除了以上的幾種方法,教師有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精神勝利法。如教師批評學生,在學生氣憤難當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上次某某也是這么被批評的,學生心里會想,哦!原來別人也被罵了,負面情緒就會得到緩解。
情緒因人的個性、認識、環境甚至想法的不同而改變。正視情緒,引導學生學會往好的方面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這次困難或責難也許是好事,有利于自己成長;還可以引導學生回想前一次遭遇的困難,好像也沒有什么,說明一切都會過去。學會寬心,遇事先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就會越來越好。
在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不要被不合理信念所吞噬,在情緒爆發前,適當給自己預留反思時間,避免因情緒問題錯失好的心情,影響自己的健康成長。
情緒對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和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負面情緒所帶來的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會讓我們的機體負荷增加,從而造成傷害。“六自”方法提供了消解負面情緒的路徑,讓學生始終積極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
責任編輯?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