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遠東
[摘? ?要]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教學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勢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瓶瓶罐罐搞教學”的觀點對當前的學校教學,尤其鄉鎮學校教學,還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的。鄉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的目的就是用實際生活中的事或物開展物理教學,這樣的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能夠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相關物理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鄉鎮初中;生活化教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14-0050-03
物理生活化教學就是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或物開展物理教學,這樣的教學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踐創設必要的情境,盡可能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思考探究,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實效。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鄉鎮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進行分析探討。
一、物理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一)物理生活化教學是鄉村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學校的軟硬件配置得到了相應的改善,教育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盡管如此,有些偏遠地區鄉鎮初中的教學水平依舊不是很高,畢業生的升學率還不是太高,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要分流到職業學校就讀,或是直接步入社會,從事社會勞動,為當地社會發展服務。基于此,與日常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物理學科,有責任把學生平常見到的與物理知識緊密聯系的事或物運用到教學中,一方面,使學生獲取相關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養成一種善于觀察、思考的習慣,提升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必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從而更好地為當地社會的發展服務。
(二)物理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生活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利用生活中的事或物開展物理教學,這些事或物,對學生而言是比較熟悉的,只是背后的與物理相關的原理或包含的知識,學生沒有思考過,學生常常視而不見,因此就見怪不怪了。如果在平常的物理教學中,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事或物開展物理教學,學生就會覺得物理知識比較有趣,也就樂于學習探究。比如,學生站在哈哈鏡前,看到自己變胖、變瘦、變高、變矮了,覺得很好笑,沒有學習相關物理知識前,只會覺得好玩、有趣,至于為什么哈哈鏡中看到的像會產生變化,而家中鏡子里的像不會產生變化,重來就沒有思考過。再比如,我們的一個學生戶外活動小組,曾經在一次戶外活動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在一次戶外活動中, 當天氣晴朗,等到太陽高照時,隊員們既渴又餓,想要生火燒水煮飯,負責攜帶火柴的隊員在湖邊洗手時,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火柴掉到水里,濕了,不能打火了。大家正著急尋找火柴或打火機時,有一位隊員從自己的背包里找出了一個放大鏡。此時,教師大聲說:可以生火燒水煮飯了。同學們都很興奮,也都很好奇,仿佛都在想:如何利用放大鏡來生火?在教師在指導下,隊員們終于生火燒水煮飯了。在這次戶外活動中,利用放大鏡匯聚太陽光生火,學生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借此契機,讓學生回家嘗試用放大鏡匯聚太陽光點燃紙張,鞏固學生的興趣。后來,在授課時,有效地利用這次用放大鏡來生火燒水煮飯的生活情境導入物理教學,提升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實效。
(三)物理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物理知識
初中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想幫助學生有效理解物理概念、規律,準確把握相應概念規律的內涵與外延,結合生活實際(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探究,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物理知識。
如在透鏡成像教學中,可把學生帶入那次利用放大鏡匯聚太陽光生火燒水煮飯的活動情境中。學生對利用放大鏡匯聚太陽光生火的現象感到非常好奇。學生因為好奇,所以非常用心地觀察、思考,問的問題也很多。許多學生都置身在這個活動情境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在明媚的陽光下,如何利用放大鏡生火?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習相應的物理知識,學生對相關物理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就這樣,學生很容易明白透鏡成像中物距、像距、焦距與成像之間的關系。
(四)物理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養成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良好習慣
物理教材中的很多知識都可能幫助學生解決某些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物理生活化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開動大腦,思考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個2015年畢業的學生,這個學期的開學之初,到學校找我玩時,很自豪地對我說: 從學校走入社會遇到了許多的生活問題。如前年他家建新房時,遇到了房子四周地基承重、房屋大梁設計、家中電器線路的布置等實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他想起了在物理課堂上,研究過的相關問題,后來他用相關物理知識把這些實際問題解決了。他爸爸不用請專業人員來幫忙,省了很多錢,他爸爸非常開心。用省下的一小部分錢給他買了一輛125摩托車。他現在成了附近房屋基建方面的能手,有幾個兄弟與他一起做事,為村民解決了許多問題。我聽了也感到欣慰。據了解,現在,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數都養成了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開展物理生活化教學的一些做法
近年來,我們開展生活化教學,收到了顯著的效果,學生成績有了較大的提高,家長都很滿意。在鄉鎮初中,要開展生活化教學,需要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設計好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
在這些年的物理教學工作中,有這樣的體會:不少鄉鎮中學的學生覺得學習物理知識枯燥乏味,如若教師上課時照本宣科地教,學生對物理就更加沒有學習的興趣。可是,教師若能更多地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融入學生學習的內容中,合理設計生活化問題,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境中學習,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獲、學有所成,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具體來說,就是在讓學生學會知識、掌握規律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及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要認真研究物理課程標準,把握好本學期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對本學期不同課型所要采用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精心設計每一節的教學方案。其次,教師要研讀教材,并盡可能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中每個知識點所選擇的生活問題、場所、要求等,教師要領會把握其核心要領。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按課文編排順序,分期做好計劃,預設生活問題,為教學中探究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每一個學期的開學之初,拿到教材后,教師都應仔細閱讀教材。比如要知道教材有幾章節,每節內容有幾個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應選用哪些生活問題供學生探究。然后要多關注鄉村生活實例,努力把這些實例納入到學生實驗計劃中去。另外,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開展物理綜合實踐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創設情境開展物理生活化教學
常言道:聽人說十次,不如親眼看一次,親眼看十次,不如動手做一次。創設生活情境開展物理教學就是將學生引入生活情境中,讓學生親眼看十次,動手做一次,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多動手,并在動手的過程中感悟知識,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
1.利用問題創設情境
宋朝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為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帶著疑問學習。“疑”是學習的開端,思維的動力。例如,講杠桿時,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根據日常生活經驗,獨自一人能把和自身一樣重的大石頭撬起嗎?這時學生會回答“能”,這時就可以請一個同學模擬用硬棒撬動大石頭的情境。然后再問:老師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來呢?這時學生就會產生很大的疑慮,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這時要肯定地告訴學生:只要條件許可,一定能。學生就會想:這個條件是什么呢?這時再引入課題:杠桿。又如在講“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物體吸收熱量,溫度是否升高?反過來,物體的溫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吸收了熱量?對于問題的前半部分,學生通過物態變化的學習,基本能正確回答,但對于問題的后半部分,大多數學生往往想當然地給予肯定回答。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用雙手互相摩擦,然后問他們有什么感覺,使他們悟出使物體溫度升高的途徑不僅僅只有“熱傳遞”,那么還有哪些辦法呢?
2.利用生活現象創設情境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學生感興趣的物理問題,教師教學時要使物理貼近生活。比如學習比熱后可引入情境:同樣情況下,煮沸一鍋牛奶要比煮沸同質量的水快,這是為什么呢?請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針對其中的原因,提出一個猜想,并簡述驗證這個猜想的辦法。此情境集觀察現象、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于一體,學生僅憑死記硬背是無法應對的,比較符合新課標精神。學習了電能的知識后,可以創設“現在,家用電器已經非常普及,每個家庭都有不少的電器,耗電量不小,為了節約用電,你能為你家提供哪些節電措施?”“這些措施本質上又屬于哪種減少電能的方法?”這些情境既有利于學生鞏固相關知識,又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欲望。
3.利用媒體創設情境
利用幻燈機、放像機、多媒體電腦等電教手段,創設電教情境,可以生動、形象、鮮明的視聽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錄像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其畫面可以展示大到宇宙、星際的天體運動,小到分子、原子的結構及其運動變化;也可以用特技方法將原來高速運動的瞬變過程拉長,以便學生觀察;也可以將幾小時、幾天,甚至幾年才能變化的過程在幾秒內展示其全過程。如在“能的轉化和能量守恒”的教學中,以前只是教師一講到底,因學生對工農業生產實際了解較少,教學效果不理想。采用錄像手段后,可以展示火力發電廠的生產全過程,對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再轉化為機械能,最后轉化為電能的過程按需展示。從而方便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物理知識。利用多媒體投影儀,可將實驗的全過程投影到屏幕上,并將實驗現象放大,便于學生觀察。如在講“升華、凝華”一節時,可先將細小木條搭成一棵“小樹”放在燒杯里,并在杯中放入萘粉,蓋上玻璃,然后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一會兒萘粉不見了,停止加熱,又在“樹枝”上出現了霜。把這個實驗過程投影到屏幕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學生就知道了萘加熱先升華成萘蒸氣,冷卻后萘蒸氣又在“樹枝”上凝華成霜的物理原理。接著給學生提出問題:我國東北地區寒冬晴天的早上,水邊樹枝上開滿雪白的“梨花”,這“梨花”其實就是霜,它是從哪里來的呢?學生很快就能根據上面的原理回答這個問題。
總之,創設良好的情境是學生學習的必要準備,是克服學習疲勞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創設多種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整體效益。
(三)科學地布置生活化作業
布置作業是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環節。隨意地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既浪費學生的時間,又沒法收到相應的教學效果。科學地布置一些生活化作業,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布置的作業可分為課前作業和課后作業:課前作業可以是讓學生先看課文,讓學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到活動場地去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尋找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和可能遇到的問題。課后作業可以是先讓學生完成課文中的練習題,閱讀相應的“物理學科的學習資料”,或教師從網上下載的新的典型題目。引領學生從探究的生活問題中,提煉出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做。如,學過《浮力》知識后,可以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把雞蛋先放到一個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讓全班學生仔細觀察,當松開手后,學生就發現雞蛋緩緩沉入杯底,接著讓學生說明原因。然后又讓學生把雞蛋先放到一個裝有鹽水的大口徑玻璃杯中,讓全班學生仔細觀察,當松開手后,發現雞蛋上浮了,讓學生說明原因。再讓學生往裝有清水的大口徑玻璃杯里加鹽,要求學生觀察加了多少鹽后玻璃杯里的雞蛋緩緩上浮了。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對這些問題加以提煉,編成填空題、選擇題、問答題、計算題等,讓不同的學生解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想得明白,又有適合自己做的練習題,學生很高興,也能認真對待。漸漸地,筆者就有了這樣的體會:科學地布置物理生活化作業,可以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也可以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鄉鎮初中開展物理生活化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物理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開拓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智慧,提升鄉村中學的教學質量。同時,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使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生活,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造就了一批批能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