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紫嫣
摘 要:為提升合唱藝術的藝術表現力,無伴奏合唱在合唱中的占比日漸提升。不同于傳統的有伴奏合唱形式,無伴奏合唱具有較強的方便性以及即興性。基于此,文章著重分析了無伴奏合唱聲音訓練的手段與方法,以促進合唱藝術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無伴奏合唱;表現形式;訓練技巧
立足合唱藝術角度可以得知:合唱藝術性較高,而無伴奏合唱形式則進一步展現出合唱藝術的效果,并由此帶動國民文化素養的進一步提升,確保人們強化對音樂的理解與審美。因此,需要實現無伴奏合唱訓練,強化學生的訓練技巧。
一、無伴奏合唱與帶伴奏合唱的異同
帶伴奏合唱因為運用了不同類型的伴奏樂器,可進一步強化藝術表現力,強化演唱者的情感傳達,實現歌曲藝術效果的提升。例如音色與力度的改變,可帶動音域層面的不斷擴展。不僅如此,伴奏在合唱表演中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創作初期綜合考量了人聲特點,具有較高藝術性。因此,其表達出來的藝術層次更加清晰,歌曲本身的旋律與織體也更完整。
而在無伴奏合唱的表現形式中,演職人員需要在無樂器引領的情況下,做好音準、節奏的科學把握,否則會出現藝術表現失誤。而人聲表演則需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注重音色、力度、音量、速度等方面的細膩化處理,確保音樂演唱的細膩性、協調性與準確性。
當然,無論是否有音樂伴奏,音樂合唱體現出來的都是人聲的藝術性。在帶伴奏合唱的表現中,伴奏發揮的是襯托作用,其核心工作在于凸顯人聲細致性。盡管無伴奏合唱更加凸顯演唱的清澈化、自然化、透明化,展現出歌曲本身的純潔性,但與帶伴奏合唱大同小異。另外,無伴奏合唱雖然無樂器的干預,但是也因為多聲部人聲的參與,使得人聲表現更具層次感。對不同人聲進行科學調配,能夠起到有效的烘托以及反襯的作用,能夠更好地實現歌曲情感的表達以及傳遞,更好地感染以及啟發人。
二、無伴奏合唱的訓練技巧
(一)無伴奏合唱音準的訓練技巧
首先,立足音準角度進行無伴奏合唱訓練時需注重演唱狀態的調整。在進行作品排練演唱期間,部分演唱者因對演唱方法的選擇不合理,導致合唱效率較低。如在進行高音演唱時,若喉嚨開得較大或聲音靠后,往往會因為氣息不足而導致發聲位置較低,容易出現音準偏低以及咬字不清晰狀況出現。不僅如此,演唱時吸氣深淺狀況也直接影響到音準的合理化。因此,演唱人員在無伴奏合唱訓練時需訓練換氣技巧,不可呼吸太深。深度呼吸會導致無伴奏演唱速度過快,最終影響音樂的靈活性,導致聲音過于僵硬,無法確保音準的準確性,導致音準偏差。
在進行換氣練習的實踐過程中,演唱人員應該著重使呼吸與指揮等相一致,以此來保障歌曲演唱的順暢性,切實提升以及優化演唱質量。一般而言,演唱人員的不恰當換氣會導致音準的準確性降低。與此同時,演唱人員需要注重情感的表達,在明確合唱歌曲歌詞的內涵之后,了解其需要表達的情感,借助表情與肢體動作的設計來實現情感的全面升華以及科學展現。同時,在歌曲演唱的實踐過程中,還應該注重整體提升以及科學優化演唱者的面部表情,不斷優化演唱者的神態,確保演唱者能夠結合歌曲中的情感等精準全面地詮釋情感,不斷提升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訓練合唱隊的人員在借助鋼琴進行唱音階、音程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二者的重視。在音階練習時,合唱人員需要依據鋼琴進行上升、下降的歌唱訓練,并借助清唱等來有效調控音準氣息。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高效且科學的音程訓練,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演唱者的整體表現能力,同時也能夠引導他們實現對聲音的精準把握,更好地提升聲音的整體美感以及魅力,切實有效地保障訓練實效。
在訓練期間,演唱人員需要充分鍛煉自己的耳朵,確保合唱的音樂與他人相似,并及時做好調整。教師需要注重變化音的訓練,確保音準的準確性。
最后,教師在相關訓練活動中需要合理地選擇訓練方法,強化隊員的抗干擾能力。例如,在具體的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增加干擾因素或者采用其他和弦共同配樂,有效地提升訓練實效,確保學生能夠在訓練中始終保持較高的關注度。
(二)無伴奏合唱音律的訓練技巧
在專業化訓練方面,演唱人員可借助純律提升演唱效果,在此環節若出現了轉調、離調情況,技術人員則需要選擇十二平均律。之所以這樣選擇,在于在轉調、離調中運用純律演唱往往無法實現原調與轉新調音準的區分,最終會導致轉調、離調的演唱效果不佳。不僅如此,演唱人員在轉調、離調時需規避對于五度相生律的運用。該音律在伴音方面存在大小之分,因此會使得演唱人員存在因高失控跑調狀況的出現,影響人們的審美情趣。
(三)聲音與音色的統一訓練技巧
在訓練演唱者的聲音、音色過程中,一方面需要確保演唱者的統一性,規避差異,確保聲音的趨同,演唱人員需要對自身的姿態、狀態、聲音共鳴等進行規范和要求;另一方面則需要確保演唱人員呼吸的統一化,即呼吸方法的統一化。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吐字的統一訓練,確保吐字、咬字科學服務于演唱,提升整個合唱隊作品的藝術表現水平。
(四)靈活運用柯達伊手勢教學法
教學人員在推進無伴奏演唱過程中,需要合理運用柯達伊手勢進行教學。該方法從首調唱名法轉換而來,也可以進行轉調的表示。其具體的方法則是把同一個音符從一只手換到另一只手,這樣使得合唱者理解先前結尾的音和新的音的音高是一樣的。
此外,該方法的運用需要合理化選擇音高范圍,從而確保音準的規范。一般而言,在表示音符Do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手勢保持在腰腹部的平行區域,而Re、Mi、Fa、Sol、La、Ti、Do等各音級位置需要依次逐漸升高,而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過頭頂。
該方法的合理化運用,往往具有較強的旋律性,可以引導演唱者在訓練時對音高及音準的正確把握。此外,該方法的運用可以實現無伴奏合唱訓練趣味性的提升。無伴奏合唱需要調動演唱人員多聲部的發音訓練,其在藝術表現的過程中普遍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與感染力,而柯達伊手勢在訓練中的合理化運用可以借助手勢促使訓練的簡單化、具體化,促進寓教于樂、陶冶情操。
(五)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
基于時代的發展進步,信息技術在音樂訓練中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在實踐訓練過程中應該科學全面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不斷創新訓練的方式,更好地優化訓練實效,切實提升人們的訓練水平與質量。可以說,新媒體技術的科學化高效應用,不僅能夠整體優化訓練成果,也能夠全面調動學生的訓練興趣。在實際的音樂訓練過程中,教學人員需要合理化地選擇多媒體教學系統,使學生精準有效地把握自身的學習漏洞以及不足,提高訓練效果。
(六)增強無伴奏合唱訓練的科學性
在訓練過程中,若教師只是對學生進行機械化訓練,不僅無法提升訓練實效,也難以優化訓練成果。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宏觀視角,從統籌藝術的角度出發,科學精準地開展合唱訓練。在整體的訓練實踐中,要始終保證訓練的科學性,切實提升學生的整體藝術素養。
為了進一步促進無伴奏合唱訓練工作的開展,教學人員需加強合唱專業知識的教學以及滲透,并幫助演唱者了解合唱的發聲、換氣習慣,促進合唱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另外,教師在這一環節中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合唱角度的分析,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指揮。
三、結語
無伴奏合唱作為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可以在無樂器伴奏的情況下實現藝術表現。目前,無伴奏合唱在凸顯人聲、旋律的特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難度系數較高,因此需要教師合理化地進行無伴奏合唱的訓練。本文基于此著重分析了無伴奏合唱在音律、音色等方面的訓練。筆者認為,隨著相關措施的落實到位以及理念的創新,我國的無伴奏合唱藝術必將獲得顯著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渝.淺析無伴奏合唱的訓練技巧[J].當代音樂,2017(8):60-61.
[2]周硯馨.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方法的創新[J].藝海,2017(5):113.
[3]李.柯達伊手勢教學法在無伴奏合唱中的運用[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14(11):36-40.
[4]陳宣宇.巧用柯爾文手勢法[J].小學科學(教師),2014(7):18.
[5]鄭劼.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在少兒歌唱教學中的應用[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6]婁露月.柯達伊教學法在普通高中合唱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0.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