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樾
摘 要: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融合了中西方的藝術和文化精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港式文化。電影作為一種極具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藝術作品,是世界各國提升自身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文章對香港合拍片的歷史和代表作品進行研究,分析合拍片類型及模式的變化、香港電影產業的轉型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合拍是當前華語電影實現融合共贏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合拍片;香港電影;文化;產業
一、香港電影發展中的合拍片歷程
香港與內地在電影上的合作由來已久,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鳳凰、新聯等電影公司首次進行合拍片創作,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是由香港明星夏夢主演、內地名角代唱的越劇電影《王老虎搶親》和《金枝玉葉》。敘事類型的合拍片始于1964年,香港鳳凰電影公司赴內地取景并拍攝了一部武俠片——《金鷹》,這部電影改編自蒙古族作家朝克圖納仁的同名小說,在香港獲得百萬票房,創下了當年最高票房記錄。
1979年8月成立了專門負責國外電影合作事務的機構——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標志中國電影的國際化進程不斷深化,也為華語電影的合拍拉開了新的序幕。1980年杜琪峰導演的處女作電影《碧水寒山奪命金》確立了武俠片在合拍片中的地位,兩年后,張鑫炎執導的《少林寺》風靡全國,使得港風影片成為內地影院票房收益的重要保障之一。1997年香港回歸之后,合拍電影成為一種主流趨勢,一大批香港著名導演陸續選擇到內地拍片,使香港電影發展再遇“春天”。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實施,為華語電影實現進一步的融合創造了契機。
二、香港電影的合拍片模式與結構調整
(一)堅守本色,追求創新
近些年來,香港與內地電影合拍動作頻繁,香港電影也由此獲得了更大發展空間,收獲了更多忠實粉絲。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香港電影的本土特色在逐漸淡化,以往談到香港電影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香港喜劇片,比如周星馳的無厘頭電影,其有著天馬行空的劇情、搞笑的對白,讓觀眾摸不著頭腦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人生哲理。在香港喜劇電影的黃金時代,出現了很多的經典電影,如《大話西游》《越光寶盒》等,這些電影大多有著熱鬧的場景和大膽的故事情節,即便是一些較為悲劇的情節,導演也會用輕松、搞笑的方式對其進行呈現。這種喜劇的搞笑方式老少皆宜,令觀眾在歡笑之余留有一絲唏噓和對人生的思考。除了喜劇片之外,還有一些賀歲片也較受歡迎。黃百鳴導演作為香港電影行業的資深工作者,其拍攝的《花田喜事》系列片,也在內地打開了一定的市場。作為賀歲IP,《花田喜事》系列片吸引觀眾的一大特點就是不但延續了無厘頭的搞笑劇情,而且在影片演員陣容方面下足了功夫,影片中眾星云集,不僅有許多香港的知名演員,還有不少備受觀眾喜愛的內地知名演員,這種合作方式更加延續了合拍賀歲片的生命力。但是,對于香港電影來說,其在與內地進行合作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清醒,只有保持自己的本土化特色,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才能在電影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拓展題材,類型融合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些香港電影人就開始北上拍片。香港制片人為內地導演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用以影片拍攝,由此誕生了《霸王別姬》《大紅燈籠高高掛》《甜蜜蜜》等一系列高質量經典影片,這些合拍片順利通過了電影審查,獲得了走向內地影院的機會。在1997年香港回歸后,“后九七”時代被認為是解開香港電影困局的重要時期,香港本土導演也由原來的只關注本土社會狀況,轉變為開始關注內地的社會狀況,由此,其影片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拓展。如2006年許鞍華導演的影片《姨媽的后現代生活》講述的就是發生在內地的故事,影片中的人物也都是生活在內地的普通市民,真實地反映出了內地特有的社會現象,別出心裁的視角和獨特的表現方式別具“港味”。之后,更多的香港電影導演都將目光投向了內地市場,對內地社會生活的題材產生了極大興趣。2010年由葉偉民導演執導的《人在囧途》獲得了極高的好評,這部影片依舊沿用香港的制作班底,將好萊塢的電影敘事模式與內地的人文生活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度嗽趪逋尽愤@部電影中的許多戲劇性情節都讓人忍俊不禁,再加上“春運”這一主題,更能夠引起內地百姓的共鳴。此外,片中的各個角色都能與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形象一一對應,是一個以內地生活為題材的成功案例。內地電影行業正處于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階段,在劇本選取、演員選擇、影片宣發等方方面面都急需借鑒經驗,因此,合拍對于內地和香港而言,是雙贏之舉。
(三)貼近民生,適應市場
文藝片最忌諱的就是題材單一化,只有內容形式的多元化才是其發展的硬道理。文藝片與喜劇片的不同之處在于應找準選材切入點,從細節處入手。因此,文藝片在選題方面應更加具有針對性,不契合大眾審美的題材不予考慮、超出審片標準的另類題材不予考慮。文藝片的選材切入點要與喜劇片不同,如2002年的一部影片《金雞》中,導演將鏡頭對準了草根百姓的生活,描寫這些“小人物”的真實生活狀態。這樣的題材往往能夠獲得良好的口碑,因為優質的懷舊類型片子總能激起觀眾內心的一片波瀾。內地電影市場存在著無限的潛力,但是眾口難調,由于一定的地區文化差異,觀眾喜愛的電影類型有所不同,而是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的題材會大獲全勝,所以很多電影導演開始從生活中的各個角度去尋找靈感。由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觀眾頻頻接觸電視廣告、網絡視頻,逐漸接受用多個故事組成一部影片的拍攝方式即一部影片有多條情節線索。如2010年大熱的電影《全城熱戀》,就是由不同的小故事拼接而成的,雖然不是大制作的影片,但是在每一個小故事中都設置有溫暖的小細節,使之成為一部十分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和心理需求的愛情喜劇片。而這部影片的票房也讓整個制作班底有了信心,并在一年之后又推出了影片《全球熱戀》。
三、合拍片體制下香港電影產業的轉變
縱觀香港電影幾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總的來說就是兩種電影體制的交錯并行。先是學習好萊塢的大制片廠體制,此模式明確了整個電影產業各個部門的職責,而后期“衛星”制雖更加先進但缺乏抗風險的能力,穩定性較差。隨著市場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香港電影從業者越發意識到合拍片才是香港電影的生存之道,他們通過與世界各地進行全方位的電影合作來嘗試新的影片題材和類型。如陳可辛在2005年執導的《如果·愛》就有著寶萊塢歌舞片的印記。為了達到更好的銀幕效果,片方專門聘請寶萊塢的法拉·可汗負責編舞和作曲。此后陳可辛的《投名狀》《中國合伙人》也都為華語電影注入了新的能量。香港電影目前正處于新舊交替的階段,一些資深的電影人不甘心僅囿于過去的陳舊題材,而是想要不斷嘗試挑戰新的題材。新興電影人面對新環境,也需要絞盡腦汁不斷嘗試,才能夠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電影風格。近年來以《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為代表的兩地合拍片,在互補共生的發展局面下逐步找到主流電影與商業電影間的平衡點,把主流價值、社會觀照和娛樂功能等原本獨立的內容完美地結合起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四、結語
當前,集結優質電影人的華語電影已經在全球電影市場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合拍片具有更豐富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內涵,使得合拍電影成為當前華語電影創作的主要趨勢,相信未來在眾多華語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電影創作水平將取得更大的進步,華語電影也將在國際影壇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趙衛防.香港電影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
[2]徐國慶,沈魯.內地與香港合拍片背景下的臺灣電影類型化策略初探[J].綏化學院學報,2020(9):79-85.
[3]張燕.一“拍”漸“合”有“融”乃“大”:改革開放30年區域合作策略下的內地與香港合拍片[C]//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電影論壇論文集,2008:178-183.
[4]邰子劍.后港片時代香港電影發展現狀及困境[J].東南傳播,2018(4):30-31.
[6]曹媛.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四十年研究[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0.
作者單位: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