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層出不窮,其舞蹈學專業備受年輕人的歡迎,但是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影響了舞蹈專業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介紹構建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作用,并分析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以研究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注:本文系曲靖師范學院2018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五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曲靖師范學院舞蹈學專業為研究對象”(JGXM201813)研究成果。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以及人們審美意識的提升,舞蹈藝術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趨勢。另外盡管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掀起了實踐教學改革的浪潮,教學成果也引人注目,但是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依然不完善,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基于此本文著重探討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希望改善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為我國舞蹈教育事業作出應有貢獻。
一、構建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藝術領域呈現出百花開放的格局,人們的思想也與以往大不相同,特別是在審美方面更傾向于多樣化,審美情趣豐富多彩。如此一來,藝術學科面臨著較大的挑戰,舞蹈學專業學生也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才能勝任本專業的相關工作。因此,高等院校應充分意識到這一形勢,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不斷構建適合時代發展的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以此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大體上講,構建合理的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可以讓學生反復訓練,增強對舞蹈作品的領悟能力,不斷掌握各項舞蹈技能。而且,在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中,學生可以更好地觀摩優秀的舞蹈作品,體驗肢體語言的真正內涵,有助于提升藝術鑒賞能力。此外,通過舞蹈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背景音樂與舞蹈進行融會貫通,有助于牢固記憶舞蹈表演知識、掌握舞蹈表演技能。
二、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
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條件和學生基礎差
縱觀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其整體教學效果不理想,一個突出原因在于實踐教學條件不足,學生的舞蹈基礎差。一方面,教學場地無法滿足課程和學生的日常訓練需求,比如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場地人均面積不足,也不符合專業教室的標準,甚至沒有配備伴奏所需的鋼琴和多媒體設備;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各大高校紛紛擴招,生源范圍也不再限制,以全日制方式錄取的學生舞蹈基礎比較薄弱。許多學生在入學前很少接觸舞蹈教育,也很少有人參與舞蹈培訓。如此一來,舞蹈學專業舞蹈課程的開展面臨很大困難,其教學實踐活動也不理想,學生不是難以理解比較深奧的舞蹈基礎知識,就是難以掌握舞蹈動作,抑或是在舞蹈訓練中的身體柔韌性、協調性等方面達不到本專業的要求。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舞蹈知識,教師只能開展一些內容簡單的課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感到厭倦,也無法適應難度較高的舞蹈教學活動,從而打擊了部分學生的自信心,使得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一落千丈。
(二)實踐教學內容不夠豐富
從當前我國舞蹈學專業教育的現狀來看,舞蹈課程開設的時間并不多,舞蹈學專業學生自然就沒有更多時間來學習這門課程,這直接影響了其舞蹈技能的提升。而且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講解以舞蹈理論知識為主,使得學生死記硬背舞蹈理論,刻意模仿教師的舞蹈表演動作,甚至并不懂得該動作的內涵。當然,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牢牢地記住舞蹈理論,但是在舞蹈多元化的社會發展形勢下,這種純理論的舞蹈教學顯得極其單調,沒有與時俱進,嚴重忽略了舞蹈學專業的精細化教育,導致地方本科院校學生較少接觸到現代舞、芭蕾舞等,不利于他們舞蹈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實踐教學評價方式單一
我國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舞蹈教學以理論授課為主、舞蹈實踐為輔,表面上可以達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效果,但是其教學評價方式比較單一,難以對舞蹈學專業學生進行客觀的評價,也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大體上講,許多舞蹈學專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摸底,往往針對舞蹈理論成績、表演技巧等結果進行評價,只是比較簡單地點評舞蹈學專業學生的舞蹈知識掌握情況,缺乏學生自評、生生互評等環節,以至于評價結果比較片面化。此外在考評標準方面,既沒有強調對學生舞蹈創編能力的考評,也沒有關注對學生舞蹈審美品位的評價,這一切都是其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的主要原因。
三、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
教學體系的優化措施
(一)有效改善教學條件
環境造就人才,良好的教學條件是教學質量提升的基本保證。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想提升自己的舞蹈學專業教學水平,增強本專業的社會影響力,首先就要有效改善教學條件,這樣有助于優化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地講,地方本科院校應當加大資金投入,重視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并合理配置校內資源,增加一些舞蹈教學場地,同時要引入先進的硬件設施如舞蹈道具、音樂伴奏樂器等。當然,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院(系)也應當積極與社會相關企業合作,像旅游文化公司就需要大量舞蹈表演類人才和表演場地,與之共享則可以獲得收入,并將該資金用于改善教學條件。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其一,地方本科院校要引入高層次舞蹈人才,給予優秀舞蹈教師更好的薪水待遇,確保其能安心地為舞蹈學專業教學服務;其二,放寬年輕舞蹈教師的入職門檻,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的學歷不再是硬性要求,以此吸引他們積極前來面試,確保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教師的數量充足;其三,加大區域內教師資源共享力度,不讓某些地方本科院校缺少高水平的舞蹈教師,并且促進各校的學術交流,以實現區域內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的共同提升。
(三)加強舞蹈教材建設
第一,增加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課時,在實施中由公共實踐、專業實踐、社會與藝術實踐等部分來組成,形成一個科學的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第二,豐富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課程內容,同時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比如“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等。第三,注重舞蹈學專業實踐活動的開展頻率,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舞蹈表演活動,同時要求學生參加固定數目場次的舞蹈演出,以此作為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當然,優秀學生要給予表彰。
(四)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作為一門藝術學科,舞蹈學對于實踐技能的要求極高,只有認真對待,合理地對師生教學進行考核評價,才有助于舞蹈學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此,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還應建立完善的舞蹈學課程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其對師生的良好導向功能。例如:在具體的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中,舞蹈教師可以安排舞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結束后對其進行考查,最后作出科學的評定,這樣可以挖掘出優秀的舞蹈學專業學生。當然,針對這些學生,可以鼓勵其參加舞蹈團、表演藝術團等,為其提供展示才藝的機會。另外,對于評價后實踐能力較低的學生,舞蹈教師也要采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幫助其提升個人的舞蹈表演水平,這一切都有助于推動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良性構建。
總而言之,地方本科院校要積極構建科學的舞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努力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不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舞蹈學習條件。同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材內容,完善評價體系,以全方位優化舞蹈學專業教學實踐活動,從而增強學生的舞蹈藝術表演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高水平的舞蹈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周瓊.音樂與舞蹈學類專業“多元融通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架構[J].四川戲劇,2020(5):168-170.
[2]楊麗珍,譚建斌.本土民間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吉首大學為例[J].黃河之聲,2020(18):122-123.
[3]傅小青.“演編教評組”五項全能的應用型舞蹈人才培養: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30年巡禮[J].舞蹈,2019(1):98-100.
[4]李鑫.核心素養視域下地方高校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可行性分析[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8(6):116-121.
[5]馬明.舞蹈特色藝術管理專業建設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8(6):59-65.
[6]毛榮.文化與藝術融通的藝術觀對培養舞蹈人才的影響[J].戲劇之家,2019(12):136-138.
[7]彭瀅.西安體育學院舞蹈學專業教學質量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9.
[8]於鴻.轉型背景下廣西新建本科院校專業建設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7.
作者簡介:
許喬貴,曲靖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舞蹈編導及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