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孫麒 張加偉
摘 要:公共空間藝術創作不僅能使公眾積極參與公共空間的建設,而且能夠為人們提供優質的共享空間。非遺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演變的結晶,是擁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高校課程應該挖掘和整理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將非遺教育納入教學實踐。文章對高校公共空間藝術課程體系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公共空間藝術課程中融入非遺的必要性,以及非遺融入公共空間藝術教育的途徑,并對未來高校公共空間藝術課程教育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公共空間藝術;高校教育;非遺
注:本文系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山東‘非遺視角下高校城市公共藝術教育研究”(YJ201911086)研究成果。
一、高校公共空間藝術課程體系發展現狀
根據2021年不完全數據統計,開設公共藝術本科專業的大學總共有六十多所,其中山東占兩所,分別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和青島科技大學。公共藝術在學科方向上屬于基礎課程,其實踐性比較高,包含公共藝術本體的藝術形態、創作形式、創作理念、創作技藝、創作技巧和方法以及其審美能力等課程,具有要求個人基本素質高、創作能力強等特點。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以宏觀的角度去培養學生對于材料工藝的綜合應用能力,逐步讓材料工藝發揮出最大的公共性,以裝置性和材料應用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創作思維。青島科技大學公共藝術專業同樣也是以裝置性表現手法運用在規劃建設中,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了解到該專業著重培養的是學生的藝術造型能力和視覺設計能力,主要教授學生雕塑、壁畫、景觀等領域的造型與設計規律,使其具有獨立從事公共藝術創作實踐的基本能力。
分析兩所高校的專業信息可以發現,二者在專業培養上主要從實踐性方面進行考慮,通過藝術造型和材料來表現公共藝術的特點形式,對于當下公共藝術來講具備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但必要的文化滲入能夠更好地詮釋公共藝術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將非遺融入其中更能體現區域文化表現力,從而完成區域的文化傳承,為城市的發展增添新的文化氣息。
二、公共空間藝術課程中融入非遺的必要性
公共空間藝術課程是為了使學生系統掌握基本概念、理論方法及設計表達技能。培養學生認識公共空間這個載體的概念,明確公共空間的含義,才能對公共空間中的藝術設計有很好的理解。該課程根據空間的功能形式,以設計流程為依據,采用引導式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更為完善地把握公共空間藝術,更為靈活地理解公共空間藝術這個概念。
非遺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可看作民族和國家的根性文化。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比較熱門的話題之一,非遺文化的產品開發在各個地區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公共空間藝術課程中融入非遺知識有利于通過課程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播,有利于增加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
非遺主講人一般是具有高超技藝的工匠或者藝人,他們對工藝的制作部分很擅長。從這個需求出發,根據課程的需要,可適當放寬學歷條件聘請非遺傳承人到公共空間藝術課堂中,使其與學生面對面講授和展示非遺項目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非遺實踐知識。
2018年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間藝術大師進高校工作坊”掛牌儀式舉行。此次為兩位藝術大師頒發了“客座教授”的聘用文件,兩位教授在北師大進行了17天的藝術交流活動,為非遺的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創作體系。非遺課程的傳承模式,可以讓更多具有非遺文化技藝的手藝人加入高校的課程教學當中,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尋求更好的發展道路。
三、非遺融入高校公共空間藝術教育的途徑
非遺在地方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的應用首先需要了解地方特色,以地方文化傳承為出發點,運用自身專業優勢和多種方式進行民間美術和地方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用當下比較先進的教育教學手法進行指導,從而更好地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公共空間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課堂教學,應根據課程特點,構建特色校本課程,編寫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增加教學趣味性,采用以鑒賞為導向的形式,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
(一)注重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的選擇應結合本土文化,合理選擇具有本地域特色的非遺內容,將其融入公共空間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地方特色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在讓學生具備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從而有初步的意識承擔起傳承和保護非遺的責任。山東非遺多達17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著齊魯文化的獨有魅力,可以從中選擇適合教學的內容。
(二)注意學生作業的布置
課程初期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自行去找關于山東的某一地區的文化遺產,將其作為藝術表現對象進行考察,分析并了解其內容,準備一個不少于八分鐘的匯報。這樣能夠讓學生自主地去搜尋民族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資料收集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對于公共空間藝術課程而言,民族傳統文化應該貫穿整個課程的始末,使用“融入”一詞較恰當,運用“嵌入”的表現形式能夠擴展知識點,可以作為課前導入進行運用,也可以作為一個話題進行探討。
(三)創新教學方法
開設特色的校本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如應用超星學習通、慕課、智慧樹等,將傳統授課形式轉變為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中不斷更新教學數據庫和資源,使資源豐富的同時也能夠實現共享,使課程的教學質量得以提升。目前,筆者參與了開設特色校本課程中的“繪畫語言解析”,該課程同時已立項校級重點精品課程,并作為通識課程開設。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語言轉化受到學生的歡迎,使學生親身感受體驗具有文化特色的藝術。
(四)注重校本教材的編寫
非遺可作為素材和案例在教學中融入,成為課程的重要補充材料。例如,外地的非遺資源由于距離較遠,實地考察不便,因此可以將其內容編寫進校本材料,方便學生學習。學生的思考及理解能力有限,課堂教學有可能達不到預想的效果。以案例形式對本土的非遺資源進行深入解析,將山東非遺資源作為案例引入課堂,使其更具有本土特色,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作為另一種課堂教學形式,能夠讓學生在實踐課程中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去參與、感受其藝術表現形式,了解其在民眾生活中是如何進行表達傳承的。學校應利用本土優勢,組織學生開展專題性實踐活動,走進非遺傳承工作室,了解非遺的歷史、發展,走訪非遺傳承人,了解非遺的創作方法和手段,通過體驗感悟轉化成公共空間藝術的語言,進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發展。公共空間藝術課程安排實踐教學課程時,采用的實踐教學方式主要還是實地考察,例如去周邊的產業園、博物館以及相關的旅游地,這都可以讓學生在參觀實踐的過程中學到書中學不到的知識,同時能夠更了解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的關系。廣義的實踐教學還包括去公共藝術發展良好的地區實習參觀,比如北京、深圳等,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公共空間藝術在城市中的應用。
四、結語
高校有必要設置非遺相關課程,培養學生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將教育作為新形式對優秀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高校非遺教育過程中應當增設相關實踐課程,邀請各行業非遺專家到高校中開展講座、培訓、展覽等活動。非遺的教育傳承不應僅依靠學徒制的舊有傳承形式,還可以通過現代手法、科技元素等新的教學形式進行培養,更好地將文化記憶傳播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在課程中的重要性。公共空間藝術的教育工作為未來的城市文化建設儲備后續人才,城市文化建設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李曉延.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意義[J].人民論壇,2018(35):121-123.
[2]王中.城市的發展一定要回歸美學:王中談設計與藝術[J].設計,2020(20):72-78.
[3]葉爾哈力·扎汗.藝術教育的發展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J].名家名作,2018(3):16.
[4]劉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作者單位:
楊曉麗,青島黃海學院。
孫麒,青島黃海學院。
張加偉,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