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一、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成效
(一)頂層設計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五大支柱
2016年以來,中國“自上而下”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頂層設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并大力支持、持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初步形成了標準體系、信息披露、機制構建、市場體系、國際合作等五大支柱。2016年8月,人民銀行聯合財政部等部委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銀發[2016]228號),建立了系統性綠色金融政策框架。2017年12月,人民銀行聯合證監會出臺《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指引(暫行)》,從機構資質、業務承接、監督管理等方面,規范完善綠色債券評估認證行為。2018年,人民銀行牽頭成立綠色金融標準工作組,出版《綠色金融術語手冊(2018年版)》,對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標準等進行規范界定。2019年第一季度起,綠色信貸業績評價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實施,逐步完善約束機制,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廣泛開展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的國家。2021年初,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編發《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試行)》,規范和強化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借助G20等平臺,日益深化綠色金融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綠色金融市場和標準與國際接軌。在各項政策推動下,中國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據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末,全國綠色貸款余額近12萬億元,居世界第一位;綠色債券余額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位。
(二)各地綠色金融實踐效果明顯,服務供給能力大幅提升
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市場主體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積極性較高,截至目前,設立浙江、廣東、貴州等六省(自治區)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形成不少“自下而上”的實踐經驗。
1. 綠色金融機制不斷健全。全國六省(自治區)九地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相繼出臺多項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文件,持續加強政策引導和專項資金支持。浙江省湖州市成立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建立綠色金融專家咨詢委員會,出臺全國首個綠色信貸服務自律公約,聯動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成立綠色金融聯盟,強化金融機構綠色金融合作,集聚廣州、深圳、香港地區、澳門地區四地豐富的金融資源支持大灣區綠色產業發展,提升大灣區綠色金融在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貴州省貴安新區13家銀行機構建立了貴安新區綠色金融行業自律機制,按照市場化原則有序、規范地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創新。
2. 綠色金融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浙江省湖州市建立綠色金融綜合服務“綠貸通”“綠融通”“綠信通”三大平臺,科技賦能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綠色金融服務。廣州市依托“粵信融”開發建設綠色企業和項目融資對接系統,為綠色企業或項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加大了對綠色企業或項目認定申報的靈活性。貴州省貴安新區、甘肅省蘭州新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分別建立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綠金通”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和“政金企”信息共享平臺。
3. 綠色金融組織體系建設日益健全。各試驗區銀行業金融機構通過設立綠色支行、綠色金融事業部,不斷增加綠色金融專營機構,提升綠色金融業務能力。浙江省湖州銀行已成為國內第三家赤道銀行,2019年被評為“最佳綠色金融區域性商業銀行”;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建立綠色金融創新中心、保險產品創新實驗室;江西省贛江新區建立綠色保險產品創新實驗室、綠色保險事業部、綠色保險雙創基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成立財務公司綠色金融事業部,克拉瑪依市以綠色金融“六單”機制、“3+1”模式、“綠色支付+”推動綠色支行的建設與推廣。
4. 綠色金融服務不斷提升。廣東省出臺全國首份試驗區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林業碳匯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方案,開展全國首單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業務,創新國內首個充電樁行業“電樁融”產品,首創了“綠色農保+”“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心追溯保險”等多種綠色保險產品。截至2020年末,廣東累計成交碳排放配額1.69億噸、34.89億元,均列全國第一。江西省贛江新區發行我國首單綠色市政專項債,發行規模為3億元。新疆特變電工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首期1億元的全國首單綠色債權融資計劃成功掛牌發行。浙江省衢州市首創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綜合責任保險,湖州市創新發展白茶低溫氣象指數保險、船舶油污損害責任險等產品。貴州省建立大數據產業基金、節能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綠色發展基金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成立“公司+基金+基地+實驗室”昆侖銀行卓越綠色產業投資引導基金。
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一)對綠色投資的需求大增
為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將全方位推動綠色生產、流通、生活、消費等發展,全面帶動一二三產業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也將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和綠色市場機制發展完善。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離不開綠色信貸、綠色直接融資等資金支持,更需要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市場雙向開放和綠色信用評級標準等綠色金融基礎設施發展。據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預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國總綠色投資需求約139萬億元。德意志銀行預測,按目前發展態勢推進,中國綠色金融市場規模或將在2060年增至100萬億元。
(二)促進碳市場發展
優化產業、能源、運輸結構,減少碳排放量,降低碳排放強度,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減少碳排放需要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即通過碳配額、自愿減排量等碳產品交易,形成碳交易市場,以“看不見的手”驅動碳減排。我國8個碳市場試點從2013年陸續運行以來,已經覆蓋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0多個行業約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截至2020年底,碳配額累計成交量4.45億噸,累計成交額105.5億元。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我國在試點碳市場基礎上,加快建設“雙城”模式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2021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自2021年1月1日正式啟動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劉杰預計,“十四五”期間,石油、化工、建材等八大重點行業將被納入碳市場,控排企業約8000—10000家,加上金融機構入市交易,我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三)金融環境風險可能增大
一是控排企業經營成本上升,信貸質量可能下降。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重約束,煤電等控排企業或將低負荷運行、或將購買碳配額、或將技術改造降低碳排放,均會增加排放成本,壓縮利潤空間,增加經營壓力和違約率,相關信貸資產存在不良風險隱患。二是綠色轉型背景下,宏觀經濟增速面臨下調風險。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為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碳配額上限將遞減,環境成本將逐漸增加,諸如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生產和消費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結構性沖擊,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經濟增長面臨綠色轉型的結構性壓力,增速會受到一定影響。中宏國研信息技術研究院測算顯示,“十四五”時期,在基準經濟增速為5.5%的情景下,碳中和戰略的實施將使經濟增速較基準情景下降0.2個百分點。三是環境信息披露剛起步,金融機構對環境風險評估尚不成熟,尚未建立全面科學的環境風險評估標準,較難準確地評估和覆蓋環境風險。
(四)有利于綠色金融國際合作
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了21世紀后半葉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目前,歐盟、日本、韓國等都明確表示,計劃于2050年實現碳中和;英、法、德等20多個國家公布碳中和時間表。世界資源研究所預計,2030年全球將有57個國家實現碳排放達峰,占全球碳排放的60%。我國明確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主動對接《巴黎協定》,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有助于提升國際社會和境外投資者對我國綠色金融市場和產品的認可度,推動雙邊或多邊綠色金融合作,促進碳市場等綠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三、進一步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政策激勵,強化綠色金融供給
一是創新綠色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促進綠色信貸發展。對綠色信貸優良的銀行給予存款準備金率優惠,增設綠色再貸款、中央銀行綠色票據、綠色信貸支持計劃等工具,通過互換利率、額度支持等方式,從量、價兩方面支持綠色信貸發展。二是完善綠色融資激勵措施,加大貼息、擔保、獎勵等政策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供應鏈金融、綠色直接融資、綠色保險等產品,推動綠色資產證券化,拓寬綠色產業融資渠道。
(二)健全綠色標準建設,促進綠色產業與金融對接
一是建立健全中國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的認證標準體系,減少金融機構識綠、辨綠成本,便利綠色企業與綠色金融精準對接。二是建立健全環境責任和信息披露標準,逐步推進環境外部性內部化,推動企業將碳收益和碳成本納入生產經營中,帶動碳交易發展。三是規范綠色金融專營機構標準,鼓勵和推動銀行機構參照赤道原則建設綠色金融專營機構,采納赤道原則服務企業融資。四是建立健全綠色債券及其評級標準,便利綠色債券發行、認購等,促進綠色債券發展。
(三)完善碳市場機制,促進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根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逐步將碳排放權控排企業范圍從發電行業拓展到石化、建材、交通、紡織等行業,適當降低控排二氧化碳當量要求,不斷擴大碳市場的交易主體。二是在碳配額產品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自愿核證減排量、林業碳匯、綠色電力證書等碳交易產品,并適時發展碳期貨、碳期權等碳衍生品交易。三是加快構建碳配額上限分配、使用及遞減制度,完善全國統一碳市場交易系統和交易制度,防范市場操縱、過度投機等行為,維護好碳市場秩序,發揮好碳價機制,促進碳交易健康發展。四是穩步推進碳市場的國際接軌,吸引合格境外碳投資者,促進碳交易開放。
(四)開展綠色信用和環境風險評估,降低綠色金融風險
一是推進綠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健全綠色金融信用信息指標體系,開展綠色信用評估,防控綠色信貸風險。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持續關注控排企業信貸質量,建立健全信貸環境風險評估標準或辦法,對控排企業信貸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增加環境風險撥備,積極防范化解不良風險隱患。
(責任編輯? ? 劉西順;校對? ?GJ,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