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垠 孫文召 孫曙鴻
摘要:通過對程海湖生態修復項目(一期)工程入湖河道現場現狀、洪水特性、地質等調查統計分析,對13條入湖河道河門口治理作出設計策略,根據調查統計分析及水力學計算結果,設計出堤防基礎埋設深度、導流墻及固床壩等埋設深度、堤身結構等,成果經1a洪水沖刷無損毀,監測結果與設計理論相一致,具備設計要求的抗洪能力。
關鍵詞:程海湖生態修復;河門口治理;防洪;生態設計
1項目背景
由于社會、自然等原因,程海湖區域生態環境一度進入長期修復期。環湖截污、引水補水、生態修復是搶救性保護程海三大措施,由于干旱、干擾大、管控空間受限、土壤砂礫石含量高、污染等制約因素,如何通過生態修復的手段來改善與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近年來程海湖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生態修復綠化過程中如何提高植物成活率及保存率,是目前面臨的難題之一。2018年以來,實施了程海湖生態修復省級重大工程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投資1.94億元、二期投資4.24億元,包括植物工程、河門口治理工程、灌溉引水工程、生態管護廊道工程、防護網工程、土壤改良工程六大分部以及退耕還濕。為提高入湖河道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水對程海水質的影響,對程海湖生態修復項目(一期)工程水土流失嚴重的13條入湖河道河門口進行工程治理防洪生態防護科學設計,為二期13條入湖河道河門口治理設計提供了參考。
2 設計區域特性分析
2.1 暴雨洪水特性
項目區所在流域屬于橫斷山脈縱谷區滇西北部金沙江河谷區,處于低緯高原區,具有較獨特的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特點,干濕季分明,冬春多旱,輻射強,夏季降雨量充沛,屬中山山原亞區的中亞熱帶氣候區。本地區暴雨洪水主要受延伸的西南和東南暖濕氣流影響,多集中于6-10月,具有明顯季節性。流域內多年平均最大24h降雨量為73.5mm,實測最大24h降雨量為124.8mm(永勝氣象站1989年7月27日)。每年6-8月間,以單點暴雨為主,暴雨時空分布不均。本地區洪水源于暴雨,地區分布及發生時間與暴雨一致,次洪歷時與凈雨歷時一致,一般在16h左右。根據本流域暴雨洪水特性,結合設計流域屬小匯水面積的具體情況綜合考慮,確定設計洪水歷時取值為24h。
2.2 洪水分析
根據谷歌地球儀量算流域特征值,各河道流域面積、河長、比降成果見表1。通過上述分析水庫流域的點暴雨統計參數及流域特征值、產匯流參數,根據《云南省暴雨洪水查算圖表實用手冊》中的暴雨洪水計算方法,推求得到各河段設計洪水峰量成果見表1。
限于項目區無資料,并且匯水面積均較小,采用經批準的《云南省暴雨洪水查算圖表實用手冊》推求設計洪水符合《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洪水計算規范》(SL44-2006)的有關規定。
由表1可看出,各頻率設計洪水的峰值具有隨頻率數值增大而逐漸減小的趨勢,符合一般水文規律。說明各頻率設計成果之間無明顯的矛盾。綜上所述,在現有資料條件下,采用暴雨途徑查圖法推求的設計洪水成果是基本合理的。
2.3 地質分析及評價
工程區位于揚子準地臺麗江臺緣褶皺系鶴慶-洱海褶皺束,斷裂、褶皺發育,地質構造較復雜。工程區地處下關-劍川地震帶邊緣,北側及南西側為劍川-麗江及鶴慶-洱海大斷裂,西側金沙江-紅河大斷裂,北東側分布程海-賓川大斷裂。上述活動性大斷裂至今仍有強烈活動。為較強震區域邊緣,地震活動頻繁。因此工程區的區域構造穩定性較差。根據1∶400萬《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工程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30g,地震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s,對應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
3 河門口治理設計
3.1 河門口治理策略
根據程海湖生態修復項目(一期)范圍內地形地質條件及流域暴雨洪水特性,為提高入海河道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水對程海水質的影響,在各入湖河口采取工程措施,對水土流失嚴重的1#-13#入湖河道進行防護治理。其中,2#、3#、10#防護型式采用埋石混凝土擋墻,12#河道采用格賓石籠擋墻,其余部分采用底部防沖刷埋石混凝土擋墻,上部生態土堤,土堤靠河側采用格賓石籠護坡,背河側土堤植草護坡,設置埋石混凝土導流墻、固床壩。
3.2 河門口水力學計算
根據國標《防洪標準》(GB50201-2014),以鄉村為保護對象,人口小于20萬的防洪標準為10-20a,考慮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確定河門口治理河段防洪標準為10a一遇。
依據河門口10a一遇標準流量,采用理正水力學計算模塊(恒定非均勻漸變流)對治理河段進行水力學計算,擬定河寬按原有河寬,計算參數及結果見表3。
由計算結果可知,河門口計算水深為0.23-0.99m,考慮一定的超高(0.5m),堤頂高度為0.73-1.49m,考慮到各個河門口之間的斷面協調、美觀,格賓石籠生態土堤(下部為埋石混凝土護腳)河床以上高度為2m。
3.3 堤防基礎埋置深度確定
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及相應結構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干流河堤基礎埋置深度應符合以下要求:
1)基礎不得置于有機土、泥炭、腐殖土及廢棄垃圾上;
2)河堤護腳埋置深度應滿足抗沖刷和凍結深度的要求。
河門口治理工程堤基主要置于砂礫石地基上,河道堤線平順地段,河堤與河道主流方向基本一致,按水流平行河道條件下考慮,沖刷深度計算根據《堤防工程設計規范》(GB50286-2013)附錄D.2中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式中:hs —局部沖刷深度(m);
n — 平面形狀系數,n=1/4~1/6,取n=1/4;
Ucp— 近岸垂線平均流速(m/s)。
Uc— 泥沙起動流速(m/s),采用張瑞瑾公式計算;
U— 行進流速(m/s);
H0 —沖刷處水深(m);
η—水流流速不均勻系數,根據水流流向與岸坡交角確定。
根據項目治理河段各河道斷面流速、水深及河床顆粒組成情況計算平行河道沖刷深度。
根據計算結果,河門口沖刷深度一般為0.15-0.96m。根據規范要求,堤防基礎應置于最大沖刷深度以下0.5-1.0m,結合沖刷深度,考慮程海湖降雨經常有單點強暴雨的現狀,河門口基礎埋深取為2m。
3.4 堤身結構設計
3.4.1 擋墻穩定性計算
程海湖生態修復工程主要考慮采用埋石混凝土擋墻型式、埋石混凝土護腳加土堤。對兩種擋墻形式的典型斷面采用理正軟件進行結構穩定計算。
型式1,C20埋石混凝土重力式擋墻,墻高4m,墻頂寬0.6m,迎水坡坡比為1∶0.2,背水坡坡比為1∶0.3,墻后采用開挖料回填至地面。
型式2,生態土堤底部防沖刷埋石混凝土擋墻,墻高2m,墻頂寬0.4m,迎水坡坡比為1∶0.2,背水坡坡比為1∶0.3,土堤靠河側坡比1∶2,采用格賓石籠護坡,土堤背河側坡比1∶1.5,采用植草護坡,土堤頂寬3m。
主要的地質參數建議值見表5。
堤防穩定計算軟件采用理正巖土計算模塊,主要計算參數及工況如下:
a.擋墻及墻后土石方填筑設計參數
埋石混凝土及C20混凝土容重γ=23kN/m3;
土石方填筑相對密度>0.6。
土石方填筑內摩擦角為23.5°,粘聚力為0kPa。
基底摩擦系數0.5。
b.荷載
墻自重、墻背填土重、墻背土壓力、水壓力、揚壓力。
c.運行情況及荷載組合
工況1:正常運行——防洪墻背水側水位為設計水位,迎水面水位比背水側水位低1m,荷載組合為自重+墻背土壓力+土重+水壓力+揚壓力+人群或車輛荷載;
工況2:正常運行——防洪墻臨水側為汛期多年平均流量對應水位,背水側水位比臨水側水位高1m,荷載組合為防洪墻自重+墻背土壓力+土重+人群或車輛荷載;
工況3:非常情況——防洪墻臨水側水位為最低枯水位,背水側水位比臨水側水位高1m,墻后填土表面計入碾壓機械荷載。
計算成果統計見表6-7。從表中可看出,在各種計算工況下,擋墻抗滑、抗傾穩定安全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
3.4.2 滲流穩定計算
土堤背水側為原地面,整體較為平緩,潛在滑坡為臨水側坡面,在設計洪水位下對土堤斷面進行滲流計算,并按正常工況和非常工況進行邊坡穩定計算。
(1)正常工況
①設計洪水位臨水側堤坡的穩定。
②設計洪水位驟降至2年一遇常水位,臨水側堤坡的穩定。
(2)非常工況
③施工期臨水側堤坡穩定
計算軟件采用Autobank,滲流計算方法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穩定性分析采用簡化畢肖普法,計算見圖6,最大剖面上游在設計水位下,單寬滲透流量2.47*10-5m3/s,滲流出口處最大滲透坡降0.023,土堤允許滲透坡降為0.5。計算成果見表8。從計算結果可看出,所擬土堤邊坡穩定滿足規范要求。
3.4.3 地基承載力
新建堤防重力式擋墻基礎全部置于砂卵礫石層,基底應力計算成果見表6。從計算可看出,在各運行工況下,基底均不出現拉應力,其最大壓應力為76kPa,其他均小于該值。最大應力比為0.3,地基允許承載力為250kPa,可見,各工況地基承載力均滿足規范要求。
新建堤防地基承載力須不小于250kPa。
3.4.4 堤基處理
堤防的基礎承載力不足的河段,對地基進行夯實后,用碎石進行基礎換填。堤防基礎施工時,臨水面護腳基礎埋置深度滿足抗沖刷要求。
3.4.5 背河側處理
上部生態土堤并植喬、灌、地被、草被護河堤、土堤背河側植草護坡,河堤設計斷面參數見表9。
4 成果抗洪能力監測結果
4.1 程海區域監測點2019全年及2020年1月1日-7月30日降雨強度
2019年單次24h內降雨40mm以上共計11次,最高降雨92.7mm;2020年7月30日止月單次24h內降雨20mm以上共計4次,最高降雨58.9mm。2019年年降雨量與正常年份一致。見表10。
4.2 成果抗洪能力監測結果
2019年年降雨量與正常年份一致情況下,13條河道治理段無洪水沖刷損毀。
5 結論
(1)對程海湖生態修復項目(一期)工程水土流失嚴重的入湖河道河門口進行工程治理防護設計,對減少入湖河道水土流失、改善入湖水質、生態美觀、確保工程區內河道的防洪及攔截泥石流入湖能力、改善入湖水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對程海湖生態修復項目(一期)工程入湖河道現場現狀、洪水特性、地質等調查統計分析,對13條入湖河道河門口治理作出設計策略,根據調查統計分析結果及水力學計算結果,設計出堤防基礎埋設深度、導流墻及固床壩等埋設深度、堤身結構等結論,成果經1a洪水沖刷無損毀,監測結果與設計理論相一致,具備設計要求的抗洪能力。總結經驗撰寫論文,為二期及類似工程項目設計提供參考。
(3)工程區無洪水分析資料情況下,根據谷歌地球儀量算流域特征值,各河道流域面積、河長、比降成果,通過暴雨洪水特性分析的水庫流域的點暴雨統計參數及流域特征值、產匯流參數,根據《云南省暴雨洪水查算圖表實用手冊》中的暴雨洪水計算方法,推求得到各河段設計洪水峰量成果,作為河道工程治理數據依據使用。
參考文獻
[1] 路永珍.某水電站高邊坡穩定性分析及巖體強度參數反演[J].云南水力發電,2019,35(5):33-35.
[2] 鄒佳成,翟祥軍,陳旭東,等.排洪渠開挖對橋梁樁基影響及其邊坡穩定性分析[J].云南水力發電,2019,35(5):48-53.
[3]陳經緯.鎮康河防護堤設計分析[J].云南水力發電,2018,34(5):158-160.
[4] 鐘延江,郭家忠,馮漢斌,等.胡家山水庫左岸壩肩邊坡穩定性分析[J].云南水力發電,2017,33(5):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