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效率較低,學生無法真正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文章針對小學語文教學
現狀,提出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策略: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加強對學生表達的指導及拓寬語言實踐活動覆蓋面。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口語交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統編版語文新教材中,口語交際不再依附于語文園地,而是作為一個獨立板塊存在的,足見編者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對口語交際的重視不足,口語交際教學效率不高。針對口語交際教學現狀,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突破學生表達的瓶頸,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
在課堂上,許多教師創設的交際情境往往比較單一、失真,缺乏與生活的連接,使得學生的表達空間不足。如某教師四年級《語文》口語交際課“安慰”的教學:
師:我現在有點緊張,怎么安慰我?如何讓我消除緊張?
生1:老師,您別緊張。
生2:老師,你不用緊張,放松一點。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為“緊張”而“緊張”。而在生硬、失真的交際情境中,學生自然無話可說。
口語交際教學,是為實現學生良好的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服務的。教師要將課堂情境與現實生活進行“鏈接”,激發學生的表達欲。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真實交際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更自然、真實地表達。
(一)通過語言描述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
以特級教師何捷的課堂為例,在教學三年級《語文》口語交際課“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時,他發現學生很快就能選好立場,但闡述的理由往往只是一兩句話。于是,他進一步提出問題“真要說服一個觀點和自己不同的人,有什么辦法”,創設出一個更真實、有互動的口語交際情境。在互相說服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由原本的自我表達轉為在傾聽基礎上的交流。
(二)通過追問延伸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
以特級教師朱煜的課堂為例,他在教學三年級《語文》口語交際課“勸告”時,讓學生對“媽媽闖紅燈”這一情境進行模擬勸告:
生1:媽媽,別闖紅燈!這樣很危險,會被撞到的。
生2:好,知道了,我以后不會再闖紅燈了。
這樣的交流顯然過于簡單,不太符合日常的生活情境。因此,他追問道:“媽媽肯定是有理由的,想想媽媽為什么會闖紅燈呢?”一經點撥,接下來幾組的同學表演得明顯更豐富了:“媽媽”搬出了各種理由,如“沒車的時候可以過去,快一點就行了”;“我”的勸告也從多個角度進一步展開。
在后續教學中,發現學生在模擬勸告他人“不要在地鐵中吃東西”時,又出現一“勸”就“服”的情況,他便進一步“為難”學生:“我就是喜歡在地鐵里吃東西,沒關系呀!”情境“沖突”的制造,可以激發學生的表達欲,延伸學生的思考,凸顯口語表達的交際目的。
(三)借助道具的烘托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語文》口語交際課“打電話”時,教師可以真的為學生準備電話道具,使交際情境更有真實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向爸爸、媽媽或教師打一個電話,在真實的操練中發現學生在交流上的問題,并給予相應的指導,從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加強對學生表達的指導
在口語交際課中,許多教師僅僅“出示任務、自由交際、簡單點評”,未對學生的口語表達進行適當的指導,學生自然難以實現交際水平的提升。如某教師三年級《語文》口語交際課“身邊的‘小事”的教學:
師:看圖片,選擇一幅,說說你的看法。
生1:有位叔叔在餐廳吃飯,他大聲喧嘩,吵到了休息的人,這是一種不文明行為。
師:很好。這是不文明行為,為什么?打擾到別人吃飯,是不是?請坐。
生2:一個叔叔躺在公園的長椅上,讓別人無法休息,這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他讓別的需要幫助的人得不到幫助。
師:非常好。
生3:很多人在排隊檢票,突然跑來一個叔叔,可能會踢到后面的人。而且他插隊,是很不文明的行為。
師:說得太好了。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看到,該教師用一個“好”字評價所有的發言,無視學生在現象描述和觀點表達中的不準確和不清晰,更未對學生進行指導。
教師應直面學生表達中存在的問題,扎扎實實地進行具體清晰、有針對性的表達指導,提升學生表達的條理性,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一)對學生表達的方法進行指導
例如,在“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流制”的教學中,何捷教師幫助學生總結了三種常用的說理方法:“舉例+說理”“比較+說理”“假設+說理”。他通過表達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提高了學生表達的質量。由于生活經驗和語言積累的不足,小學生經常不知道如何抒發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時候,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方法上的指導,引出學生的表達。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才能真正地提升其表達水平。
(二)對學生表達時的語音語調進行指導
例如,何捷教師在指導學生就“該不該實行班干部輪換制”去說服別人時,提醒學生“說的時候,語調要注意,不要咄咄逼人,說話要暖心”。學生進而補充:“我覺得還要套近乎,讓他看在我們是好朋友的分上,聽我的。”這種對表達語氣的指導,讓學生在原本的表達方法上進一步完善其表達,真正實現交際的目的。
三、拓寬語言實踐活動覆蓋面
當前,口語交際課堂中的語言實踐活動往往覆蓋面較窄,常常呈現出“幾人講、眾人聽,少數人表演、多數人觀看”的狀態,許多同學無法獲得實踐的機會,難以獲得與發展需求相匹配的語言實踐。
筆者曾觀察過一節青年教師的口語交際課,發現學生單獨發言合計32人次、約10分鐘,而發言最多的3名同學,發言次數竟達到了15次、發言時間達5分5秒,占到全班發言量的一半。這意味著半數以上的學生全程沒有發言,其自主練說的效果也不得而知。
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師必須開展多維分層的語言實踐活動,實現語言實踐的全覆蓋,讓所有學生均有機會向“最近發展區”延伸發展。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
課堂時間有限,如果僅采用師生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很容易造成受眾窄、效率低的局面。教師應留足時間給學生進行語言操練,在有限的時間內,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通過自己練說、同桌練習、小組討論、情境表演等多種方式的交疊,讓學生獲得高頻有效的語言操練。例如,在教學“勸告”時,朱煜教師共設計了3次集體練說,在展示的過程中,共計53人次得以在全體同學面前發言。在課堂上,學生進行了3次完整的情境練習,生均1.1次單獨發言的機會,也就是說,每位學生至少獲得4次語言訓練的機會。課堂語言訓練做到了全面覆蓋,學生獲得了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
(二)開展多種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
教師要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機會。其中,最基礎的語言活動,全體學生均能參與并達標;較高層次的語言活動,班級中大部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操練;對于語言表達非常優秀的學生,教師要設計一些更有挑戰性的語言活動,讓他們有表達的勁頭。再以朱煜“勸告”課堂為例,他在課堂上設計的3次練說:同桌按照教材中的對話文本進行練習,表現出人物的語氣;選擇教材中的其他情境,同桌自主練習,練習勸說平輩、長輩、陌生人等不同身份的人;4人小組練說,在掌握了勸告一人方法的基礎上,練習勸告多人。這3次練說側重點不同,難度逐漸提升,覆蓋了全體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而在另一節“勸告”教學中,筆者看到,師生共討論了抄作業、課間打鬧、闖紅燈等6個場景,但不同場景的勸告難度相當,角度比較單一。這種扁平化的練說設計,實際上只覆蓋了部分同學的發展需要。
綜上所述,教師應重視口語交際的教學,通過加強情境創設、扎實過程指導和開展多維分層的語言實踐活動,突破口語交際教學的瓶頸,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最終實現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何捷.一篇一篇解讀統編 小學語文統編新課這樣教·三年級卷[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倪曉華(1989—??? ),女,廣東揭陽人,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