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準確把握教材是組織有效學習的前提條件和根本保障。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依據,也是一切學科教學活動的根基。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研究教材的脈絡體系,挖掘教材的設計意圖,恰當地利用和拓展練習,都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組織有效學習。
[關鍵詞] 教材;有效學習;小學教學
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即閱讀、理解教材,體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把握教材的呈現特點。因此,準確把握教材是組織學生有效學習的前提和根本保障。無論教學理念如何前衛,教學技術如何先進,教學方法如何靈活,一旦對教材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呈現的教學效果終將不盡如人意。筆者將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平移和旋轉”一課為例,簡要闡述如何準確把握教材,組織有效學習。
一、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
當今教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不少學生通過課外輔導已提前對教學內容有所了解。如果教師仍從零起點來設計教學,容易使教學浮于表面,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甚至會質疑教師的教學能力。因此,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實際知識儲備、認知積累和當下對課題的掌握程度,再基于這樣的起點設計教學,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課堂學習。
以“平移和旋轉”一課為例,教材上呈現了平移和旋轉兩個板塊,均以生活中常見的運動現象進行引入,如用火車前行時車廂的移動、電梯的升降、國旗的移動來表示平移;風扇葉片的轉動、飛機螺旋槳的轉動、鐘面指針的轉動來表示旋轉。通過對生活中物體的運動方式進行歸類,學生能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感知平移和旋轉,培養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材運用圖畫和文字敘述了三部分內容,形成了三個教學步驟:①回憶生活中的運動,初步把握教材意圖,理解平移與旋轉的基本概念和差異;②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行拓展,適當增加幾個生活中常見的運動,如斜面上的平移(滑滑梯)和部分圓周運動(蕩秋千),讓平移和旋轉的知識點更加豐富;③進一步區分兩種運動的特征,根據運動的特點,觀察運動是沿直線運動還是沿曲線運動,引導學生準確把握兩種運動的特點。
二、研究教材的脈絡體系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出現了兩次“平移和旋轉”的內容。第一次是在三年級上冊,教材要求學生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現象,能夠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移位圖形并準確地掌握學習內容;第二次是在四年級下冊,教材要求學生能在方格紙上水平或垂直平移簡單的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讓學生掌握平移和旋轉的深層次特點,如旋轉的三要素:固定點、方向和角度。
從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和教材編排的特點,我們得知教學平移和旋轉時,要從身邊的實例出發,觀察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在腦海中初步形成物體平移或旋轉時的畫面,并能夠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移位圖形。教師只有對教材編排的脈絡體系心中有數,教學設計才不會“超綱”,也可避免“不到位”。
針對這一課,教師通常會提出的困惑有:①要不要解釋平移和旋轉的定義?②要不要滲透旋轉的三要素?對此,筆者認為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或涉及了“超前”的知識點,教師可以順勢而為;如果學生沒有提及這方面,教師就不要“超綱”。
例如,在教學“試一試”環節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個轉盤,把指針從A點轉向B點,并問學生能否把指針繼續轉到C點或D點。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同伴交流,能夠發現:①指針可以從A點旋轉到B點,也可以從A點旋轉到D點,說明旋轉是有方向的;②在旋轉過程中,指針轉動,轉盤中間的點不動;③從A點旋轉到B點,與從A點旋轉分別經過B、C、D點,同樣都是旋轉,說明旋轉包括完整的圓周運動和部分圓周運動。以上三點的交流體會其實蘊含了旋轉的三要素,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就能初步理解,教師不必過早地要求學生掌握具體的概念。但在實際教學中,如有學生主動強調了指針圍繞“中心點”運動,那么教師就可以順勢指出:“這的確是有待繼續研究的一項內容。”如無人提及,則可暫時不做要求。
可見,小學數學教材的編排是循序漸進、前后銜接的,教師應恰到好處地把握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開展著實有效的教學活動。
三、挖掘教材的設計意圖
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平移和旋轉”的內容看似簡單,僅有幾張圖片和幾段文字描述,但仔細推敲其背后的設計意圖,我們能發現更深層次的含義:①平移和旋轉兩種運動均來源于生活,學生要聯系生活實際,從常見的運動軌跡中初步認識運動的特點;②理解抽象化運動的本質特征(沿直線運動、沿曲線運動)并能用手勢表示;③掌握概念,在此基礎上判斷其他物體的運動屬于平移還是旋轉;④回歸生活,延伸拓展,主動聯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或旋轉,促進認知遷移;⑤通過“試一試”,動手操作,學生能聯系實際,進一步體會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征。
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運動放在一起,讓學生懂得辨別、分類、表述。只有深入地分析、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和順序,教師才會對有效實施教學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四、恰當地利用和拓展練習
(一)安排發散性練習
教材“平移”部分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把數學書放在桌面的左上角,接著把書本平移到右上角,再依次平移到右下角和左下角。
這個練習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移運動的特點。將數學書從左上角平移到右上角有這樣幾條路線:左上角—右上角;左上角—右下角—右上角;左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右上角。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可以發現:①平移前后,書的位置發生了改變;②平移的路線不同,在于平移方向的改變,說明平移是有方向的;③多次平移和一次平移的結果相同,都能平移到同一個位置。這些發現是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會到的,如果練習實施得不到位,學生就無法收獲這么多新的知識。可見,教材上的知識有時是通過練習來呈現的,恰當利用練習,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
(二)設計綜合性練習
在本節課教學結束后,筆者還播放了《小豬佩奇之游樂場》動畫片中的視頻片段,讓學生綜合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判斷視頻中哪些運動是平移,哪些是旋轉。同學們興致很高,看得認真,觀察得也仔細,甚至觀察到了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如掄錘子、翻錢包蓋的運動屬于旋轉,游戲機上金屬點的移動、按鈕的移動、動物的后退都是平移。筆者順勢提問:“動畫中牛伯伯和羊爺爺誰更厲害,為什么?”(牛伯伯砸下錘子后,金屬點平移到鈴鐺處;而羊爺爺只讓金屬點平移到一半,沒到鈴鐺處)從而得出結論:看來平移是有距離的。在數學上,我們通常將這一度量表示為平移的距離,由此自然地過渡到下一環節,引出教材中這一章節的“練習三”。
(三)整合勾連性練習
本節課的練習環節要求學生按規定方向,將一個點在方格紙上平移兩次。這個練習其實有兩個意圖:①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平移的特點,把握平移的兩個要素——距離和方向;②勾連教材前后知識點。通過畫圖,學生能用方格體現出點位置的前后變化,形成對平移距離的認識,并掌握用方格數表示平移距離的方法。這為后續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線與圖形平移”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線和圖形無非是點的集合,平移線和圖形與平移點類似,只需在圖形上找出特殊的點,進行平移即可。
教材中練習的設計是有層次的,教師應挖掘每一個練習背后的指向性,合理利用、整合,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教師必須研究教材,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余,讓學生的課堂學習真實有效。
[作者簡介] 趙麗蕓(1982—??? ),女,河北張家口人,南京市棲霞區教師發展中心,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