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勤
關鍵詞:親子關系;曼陀羅繪畫技術;焦點解決技術;家庭會議
前段時間,一部關于中國式親子關系的電影《狗十三》讓很多人產生共鳴,因為在里面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中國式父母和孩子看似關系親密,實質卻隔閡很深。只因為父母和孩子在很多時候是缺乏溝通的。其實,世界上的每一種關系都需要經營,血緣關系亦是如此。
一、案例簡介
青,小學五年級,父母白天上班,她每天自己在家,迷戀上了手機,學習一落千丈。為此,父母經常指責她。青為此非常不滿,常常與父母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
一天,青出門后再沒回家。家長心急如焚,發動老師、同學、社區居民,全面尋找,忙到深夜都沒消息,只好報警。在警察的幫助下,才找到她。返校后,她仍情緒低迷,疏于學習,家長、老師都很著急。
二、問題及分析
青“離家出走”,要全面分析原因,以便對癥下“藥”。
1.心理因素。青的年紀正步入青春期,出現逆反心理,對家長的管教極度抗拒。
2.家庭因素。父母對青疏于管理,導致她沉迷手機;只關注她的學習,不關注她的內心感受。
3.社會因素。特殊時期,既不能去學校,又不能出去玩,孩子無聊、焦慮,只能在游戲中宣泄情緒。
三、輔導思路及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青在班主任的帶領下,來到了咨詢室。進屋后,她很拘謹,像犯了大錯一樣。為取得她的信任,我告訴她,心理輔導有個保密原則……她才打開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從她的敘述中,我發現:青玩手機只是無聊,“離家出走”只想引起父母的關注。
(二)繪制曼陀羅,找出“病因”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大人造成的,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孩子,而在大人。”
于是,我決定采用曼陀羅繪畫療法佐證孩子的說法,為約談父母做好準備。
曼陀羅繪畫療法是以曼陀羅心理學為基本原理,通過繪畫的形式,起到增強自我、化解創傷、激發自性動力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方法。我讓青畫了一幅“母子鹿曼陀羅”畫。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小鹿滿懷歡喜地奔向母鹿,可是母鹿卻豎起了黑色的盔甲,拒絕它的靠近。
一直以來,父母只關注青的學習,她在被指責之后,漸漸學會了說服自己放棄從父母那里得到理解的念頭。
事實上,當孩子的問題重復發生時,父母往往認為都是孩子的問題,而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第一次咨詢后,我約見了青的父母,借助她的繪畫,讓父母意識到問題的根源,進而帶動整個情況改變。
(三)運用焦點解決技術緩解“病情”
焦點解決技術(SFBT),聚焦于問題解決而不是問題本身,它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技術,如,例外技術、贊美技術和關系問句等。該技術以積極的視角,從例外中尋找學生改變的契機,喚醒學生改變。
1.運用例外技術,尋找改變的資源
“例外”是指來訪者的問題沒有發生或嚴重程度較低、發生次數較少等不被來訪者注意的特定情境。通過傾聽,協助個體探索與占主導地位的事例不相符的其他事例。
談話片段:
青:每天,我媽就知道盯著我的作業,關心我的成績。反正,和她一聊天,多半會吵架。
咨詢師:一直都這樣嗎?有沒有心平氣和地談論學習的時候?
青青:(思考)上周天,我們倒是談了一會兒。
咨詢師:能具體說說嗎?
青:那天,因為快開學了,她就跟我耐心聊了一會兒。
咨詢師:那次談話有什么特別之處,能讓你們心平氣和地說話?
青:那天,她坐下來耐心跟我說,返校后要好好學習。還問我是不是有些不適應。
咨詢師:那是不是說,如果媽媽能耐心傾聽,你們的談話就會很順利?你也喜歡這樣和媽媽溝通,是嗎?
青:是的。
談話中,我通過引導青回憶母女之間不爭吵的“例外”,引導她看到改變的希望,看到父母的關愛。
2.運用贊美技術,給予改變的力量
贊美能給人積極心態,對他人真誠地贊美,讓人心靈滋潤,充滿力量。
談話片段:
青:我知道他們擔心我的學習,我理解。
咨詢師:你能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真不錯。
(贊美技術)
青:希望他們好好跟我說話,不要只盯著學習。
……
很多時候,當孩子深受困惑時,往往會感到絕望,從而期待父母作出改變。
當我在談話中贊美她、肯定她的時候,則給予了她改變的力量,促使她踏出了改變的第一步。
(四)借助家庭載體,根治“病根”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家庭成員之間出現問題是由溝通不良所導致的。改變親子關系,必須從家庭入手。
在我的建議下,他們家開始了第一次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旨在引導家長改變教育方式,多傾聽,多與孩子溝通,以平等、尊重的姿態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
會上,青交流了她的想法,父母也反思了自己的行為,在這種坦誠的交流中,他們的心越走越近……
四、輔導結果
一周后,青主動來找我。青表示,父母現在對她很好,她很開心。
五、經驗與啟示
《正面管教》中說:“要想獲得孩子的合作,先要贏得孩子的心。”孩子出現問題和學習有關,當然也和家庭教育有關。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各種問題的時候,家長要用愛和耐心去化解問題。愿每位父母都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成為孩子的“親密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