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74)
2019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高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認為以不斷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的的美育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在無形中溫潤心靈、樹德立人。筆者作為一名綜合類大學音樂教師,對近三年在高校美育音樂教育中的非專業音樂實踐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和總結,現將一些個人的想法和見解寫下來,分享并求教于同仁。
綜觀近年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教育的內容多為音樂理論通史類課程,雖課程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知識覆蓋面廣,但絕大部分課程缺乏趣味性、互動性與實踐性,教學內容難以轉換為實踐成果。而音樂實踐類課程現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面臨著教育資源分布不均、普及化程度不高的情況,各高校對音樂教育的負責部門不同,其對音樂教育的推進力度與重視程度也不同,因此造成音樂實踐類課程在較發達地區、學科建設資金較充分的高校發展更快、普及化程度更高,反之則較緩慢的現狀。
目前,美育教育沒有學科歸屬,未能形成一門獨立的專業,從事美育教育的教師多為藝術類專業院校畢業,沒有接受過美育相關課程的教師培訓,對于美育知識了解甚少,因此出現美育師資十分缺乏的現狀。以非專業長笛教學為例,它與專業長笛教學面向的學生情況完全不同,學生大部分是成年并不具備音樂基礎知識的學生,如何在課程中一方面做到教授學生演奏長笛,一方面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制定因人而異的實踐教學方案,以達到美育教育的初衷目的,是每一名從事美育教育事業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只有大學里有了相對獨立的美育學科,才可能培養出從事美育教學和研究的合格人才,對美育的深入持續研究也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在高校音樂美育實踐課程中,由于每位學生的教育背景和家庭環境不同,學生在課堂中呈現出的音樂素養及審美能力、接受能力存在極大的差異性。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很少接受音樂相關的教育,甚至沒有上過音樂課,導致音樂知識的學習成為很多大學生的學習盲區。此外,高校非專業音樂實踐課程在我國大部分高校里一直以興趣班的形式開展,然而,大學生普遍學習任務繁重,加之每學期的期中、期末各門必修、選修課程的修畢考試,學生如在無法權衡自己空余時間的情況下,很難持續性的參與實踐課程,這為非專業音樂實踐課程在大學中的全面推廣帶來了一定困難。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課程思政是新時期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向。高校非專業音樂實踐課程可以作為大學生的“藝術思政課”,其“德育”是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縱觀我國音樂歷史發展,優秀的文藝作品從來都與時代不可分割,例如《東方紅》《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等聲樂作品,這些歌曲旋律充滿正氣,歌詞健康向上,歌頌了我們偉大的黨和人民在不同時期的艱苦奮斗以及取得的輝煌成就,用歌聲唱出了時代的縮影。當我們歌唱《義勇軍進行曲》時,其昂揚的旋律和振奮人心的歌詞無不感染每一個人的內心,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情感油然而生。將思政教育滲透到非專業音樂實踐教學中,賦予音樂實踐課程新的精神內涵和發展導向,引導學生以藝術的方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官方網站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18年3月全球抑郁癥患者已達3.22億。近年來,我國大學生抑郁癥患病率在15%~40%,發病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巨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是促使患病率逐年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養大學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健康的音樂審美趣味,開設以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為教學目標,以音樂實踐與情感體驗為主要教學過程的音樂實踐課程成為高校音樂美育工作中必須扎根落實的一項任務。培養過程通常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欣賞”,幫助學生發現并欣賞優美的音樂;第二個階段是“感知”,在學習中感受音樂帶來的美,喚醒學生的感性認知;第三個階段是“應用”,通過音樂實踐課程的學習,應用所學知識展現美和分享美,從而達到自身以及身邊環境美的塑造,并逐步建立自我音樂審美趣味的標準,用音樂的力量溫暖身邊每一個人。
在高等教育中,音樂教育不單單只是對音樂本身的學習,它更多的是來自對精神層面、認知層面的感化與熏陶。對此,在高校非專業音樂實踐教學中應盡可能地滲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元素,例如民族歌曲、民間音樂作品等這類流傳已久的傳統音樂結晶,以經典歌曲傳唱、中國器樂作品合奏、傳統音樂賞析互動課堂等方式開展。學生以實踐的方式親身體驗,一方面感受到音樂之美,一方面加深了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接受程度,引導大學生從音樂美育實踐課程中發現和感知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音樂可以激發人類的創造力,給人類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啟迪人類的智慧。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羅杰·斯佩里曾用測驗的方法研究裂腦病人的心理特征,從而提出兩個腦的概念:即人的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擅長語言、邏輯、分析、數學等具有抽象性思維的事務,而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擅長空間記憶、音樂、情感、靈感等具有直覺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事務。因此,音樂可以開發和拓展人類右腦的開發利用,它是一種非語義的信息,是一種不具象的藝術,其自由性、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的特點給予學生在聆聽和演奏音樂時帶來許多思考與想象的空間,進而激發創新能力。此外,大學生思想活躍,因主修不同的專業,思維方式也存在一些差異,這就意味著這些非專業學生在音樂實踐課程中很容易出現各類新的靈感與想法。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多交流并肯定他們的看法,鼓勵他們不斷開放思維,啟動智慧的靈感,迸發出創意的火花。
全面營造高校美育音樂教育的育人環境和氛圍,突破傳統的音樂教育理念和模式,發掘并發揮非專業音樂實踐課程在高校美育音樂教育中的內在價值,建立多元化的平臺,全面鋪開美育音樂教育在校園文化發展中的傳播渠道。
1.大力推進“一生一藝”計劃在全校的開展。在教育部提出的“一生一體藝”教育工作中,“體”育課程一直是高校教育中的“必修課”,而“藝”術課程仍是高校教育中的“選修課”。“一生一藝”計劃的推進,其目的是讓每名大學生在校期間都可以接受一門藝術教育,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養,為他們注入藝術文化基因,從而使其成為人生中的一項“特別技藝”。高校非專業音樂實踐教學可作為“一生一藝”計劃中的重要實施途徑之一,以短期藝術實踐課程的方式教授聲樂合唱、器樂演奏等課程,讓大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并學習一門藝術。
2.全面構建“多元化”教學課堂。突破“一對一”“師傳生學”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結合本校學生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開展多人一課堂,集體互助式學習方法,增加課堂趣味性,同時發揮優秀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借助優秀學生的個人優勢帶動班級學習積極性,以達到全班級共同進步。教師在教授知識中給予學生引導型指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個人潛能的發揮。
3.著力打造“一院一品”系列音樂實踐活動。以音樂實踐品牌系列活動為切入點推進對各學院音樂興趣生的培養,通過征集、調研和教學評估等方式了解各學院意見,以學院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制定相應的以音樂審美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同時提供專業的教師指導和必要的授課場地,從而將音樂美育教育深入到各個院系中,并建立各學院特色的音樂實踐品牌系列活動,開拓高校美育音樂教育在全校的進一步普及。
4.帶動實施“知行合一”的新型音樂教學模式。在音樂實踐課堂外創造更多展示和實踐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的平臺。在具體操作中,可以在每學期末舉辦音樂教學成果展示音樂會,挑選一些學生熟悉和擅長的優秀作品,豐富實踐教學,并通過實踐鍛煉,提高大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心理素質及抗壓能力,培養勇敢、自信、積極主動的性格,以及團隊協作和組織工作能力等,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為他們在未來就業和職場發展奠定基礎。
高校音樂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音樂教育與美育教育的統一,不僅是高質量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高質量教學的重要途徑,這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對音樂教育相關政策的不斷改革與跟進,也需要教育主體單位的大力支持與推進,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應從以理論為主的應試教育努力向以理論為基礎、以實踐為導向、以審美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教學方向發展。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讓大學生在音樂實踐課程中用身體欣賞美、感知美、應用美,以美育人、以音化人,將對音樂文化的學習和實踐內化為自覺的音樂行為,為生活注入音樂的力量,用音樂的力量勾勒出美育教育的美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