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北京 100875)
對于項目制的學習,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探索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一套系統的教學法,這種具有系統性的教學法是對相對復雜但又真實存在問題的一次探索過程,同樣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計劃、合作和克服困難的過程。在音樂教育中,學生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通常都與他們的體驗相關,我們需要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需要學生不斷開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學生來說是一次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高階段學習過程,對于教師來說是幫助學生不斷掌握新技能、幫助自己不斷了解學生能力的過程。
項目制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發展初期在北歐、北美等許多國家的學校被廣泛采用,近年來也在國內被頻頻提及。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通過做項目來完成一系列教與學的活動。其目的是學生通過對一個或多個復雜的、真實存在的問題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究,并從中獲得新的知識,開發新的技能。簡而言之,即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一種日常學習思維,融入每一次的學習當中,項目起到任務和引導作用。項目制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進與創新。教師以項目作為引導,讓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只發揮輔助、答疑和建議的作用。
項目制的教學方法近些年在國內被頻頻倡導,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符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要求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本內涵,是一種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嘗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以及“社會參與”三大基本內涵。其中,“自主發展”模塊要求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書本,要真正學會學習,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具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并且學會對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評估。在項目制教學方法之下,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讓項目制學習在國內的發展成了一種有價值且有益的全新嘗試。
1.“教”與“學”的系統化呈現
項目制下的教學,是學生探索適合于自己學習模式的一種教學,是在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下,找到自我,將學習方法變成終生學習的錦囊,而不是所謂的學科知識。為什么會用“系統化”來形容項目制下的教學,是因為項目制的學習已經開始摒棄所謂的“機械灌輸”式教學、“滔滔不絕”的教師、“只知其一”的學生以及“愛莫能助”的家長,它更關注的是“教”與“學”的一種平衡和融合、更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更關注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否可以被現實所用。
2.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解決
追溯到學習的本質,是通過閱讀、研究、理解、觀察實踐等手段不斷獲得知識及技能的行為和過程。那我們獲得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又是是什么呢?廣義上理解為,為了更準確、更微觀的認識整個世界,狹義上理解為,可以運用一些技能解決現實當中發生的問題,能夠有效提高生活質量,豐富生命意義。比如,垃圾分類,消除霧霾以及當下最嚴峻的新冠疫情的防護與救治。不論是各個專業的頂尖專家還是與之息息相關的普通民眾,都在用自己的能力改善和解決著當下面臨的社會問題。
3.學習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提高
在項目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對一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而是在探索某一個驅動問題的同時不斷克服新的困難,然而這樣一個克服困難的過程正是一個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會形成自己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和方法。比如“關于開發一款為初學者打造專注于學習音樂知識的APP構想”項目,學生在實施項目中需要進行市場調研、原型設計、音樂知識系統學習、確定產品需求等探究過程,在解決這些問題困難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技術開發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筆者認為,學習和工作能力的培養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歸宿。
1.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的觀點認為:知識是控制現實的工具,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實際經驗是最重要的,原則和推理是次要的;理論只是對行為結果的假定總結,它是一種工具,是否有價值取決于是否能使行動成功。這是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哲學,他的思想就如同教育界的馬克思一般,總是能看透事物的本質。教育的目的是實踐、合作與生活,我們要做的是在實踐中開發創造精神、在合作中探求事物的真知、在生活中發現學習。
2.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人的學習是在已知的知識框架基礎上不斷填充、完善、新舊知識碰撞的知識體系。它所強調的是學生要主動探索出自己的知識體系構架,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項目制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輸入-整理-輸出-評價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在合作中利用已有知識不斷解決疑難問題,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再一次建構。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例如: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是: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等。
在本文中筆者要強調的是音樂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是:對于音樂較高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較深層的感悟能力。從這些詞句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如果只是照循書本教學或開展簡單的唱歌活動,是很難達到以上目標的。設想,如果教師采用項目制的教學方式,給予學生一個有關于音樂的驅動問題,例如:在“紀念建黨100周年”的主題下,我們如何用一場音樂會的形式呈現呢?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會選擇節目(曲目)、安排排練計劃、設想舞臺布局、構思撰寫文案等等,他們將在其中會學到更多的技能,感受到更多音樂的魅力。
直到現在,學生眼中的教師依舊扮演著一個要求者、管理者的角色,而音樂教師在大多數地區會被看作輔助所謂的“主科”教學者,以至于當下音樂教師的職業發展漸漸受到挑戰。
項目制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師來說是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的過程,音樂教師從“站講臺教唱歌”到“與學生一起創作音樂”,漸漸啟發學生把自己看作是學習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帶領學生掌握音樂學科知識的同時,培養創造力、想象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等。同時,在與學生共同完成項目的同時,也是教師自我學習的過程。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對于音樂學科不同知識的興趣(有的學生熱愛唱歌、有的學生熱愛演奏樂器……)、能夠從真實世界出發,讓音樂成為學生生活精神的調味劑、能夠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以“學生是否能辨別某首歌曲”為學習成果標準。這樣,在課時量不變的情況下,教師不但完成了自我完善而且還提升了教育的價值。
項目制的學習在國內漸漸推廣之后,有許多學生反映體驗到了學習真正的樂趣,在完成一個又一個項目之后,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會有一個質的飛躍。筆者從周圍攻讀音樂相關專業的同學中做了小調查,結果顯示大約80%的學生對于項目制學習抱有積極態度,他們認為這種主動挖掘音樂靈感的方式總是可以讓他們保持研究的熱情和專注。
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是因為,項目制學習是能夠讓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有意義的任務和問題當中,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結果幾乎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即模擬在真實的情境中所發生的事情與面對的困難,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學習內容產生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同時,由于項目制學習具有“向公眾展示”這一特點,學生也可以進行成果分享與展示。例如音樂相關學科可以進行音樂會展示、音樂課說課展示、音樂類APP開發等。
以課程標準為核心,具備實施性、價值性、情境性、關鍵性和道德性。建立在學生的興趣基礎上,讓學生在興趣驅動下解決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拓寬眼界,加深認知水平,獲取知識,提升技能。好的驅動問題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明確目標進行思考。
例如,“我們如何策劃一場形式多樣的音樂會來紀念建黨100周年”這樣一個核心驅動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此核心問題進行分解:
1.建黨100周年期間發生過什么樣的重大歷史事件?(了解黨成立的背景之后才能夠確定以什么主題線路貫穿整場音樂會)
2.舉辦這樣一場音樂會的前期準備有哪些?(場地安排、曲目安排、后勤安排、演員挑選、節目單設計以及宣傳任務)
3.人們對此主題的看法是什么?我們的受眾群體應該是哪個年齡階段?(市場受眾調查)
在分解驅動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開始進行分工合作、制定具體計劃以及收集資料等工作的開展
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個“模擬真實”的情境,讓學生能夠置身情境之中去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可以以不同的角色投入到研究和策劃當中,才能對學習材料產生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例如,在一場音樂會的策劃中,教師應該安排或者學生自主產生每個節目編排的負責人,負責節目的創編、排練以及最后的呈現。同時,負責的同學依舊會以參與演出的身份加入其他小組的排練當中。當學生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到音樂會的整體策劃中時,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并提出切實合理的建議,使得音樂會可以完整呈現。
項目成果實際上是學生學習產出的“產品”,學生可以運用各種形式來展示問題解決的成果,如舞臺展示、節目單設計、倡議書撰寫、視頻制作等。
例如上述提到的例子:“我們如何策劃一場形式多樣的音樂會來紀念建黨100周年”。首先學生可以為音樂會做一個前期的“推廣演講”,提前聆聽音樂,查找相關資料,了解其音樂特征及歷史與現狀,基于自己的理解“宣傳”共產黨的魅力和傳播我黨精神的必要性,將音樂學習由簡單的聆聽深化到了解、傳承傳統文化層面。在此鋪墊基礎上,學生可展現一場“帶解說的音樂會”,以民族器樂合奏、鋼琴演奏、合唱以及朗誦的形式為主,每個節目之前加有主持人解說其節目構想由來,為受眾群體清晰呈現音樂會主題。
反思與評價是項目制學習比較關鍵的一個步驟,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及家長評價的形式,從旁觀者和參與者的不同角度反思活動的優點和缺點。學生不但可以從中不斷改進以獲得更高質量的項目成果,還包括思考自己學到了什么以及如何進行更有效的學習。
對于上述例子中“推廣演講”以及“帶解說的音樂會”,學生可以分別針對演講稿的文章結構、內容進行評價;對演講情緒、肢體語言的評價;對講解內容的準確性、樂曲選擇等進行評價;梳理音樂會流程,對音樂會各環節提出優化建議;對音樂會整體效果進行評價等等。
綜上所述,項目制的學習可以用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學習三位一體論當中的觀點來描述:“所謂‘學習’就是同教科書(客觀世界)的相遇與對話,同教室里的伙伴們的相遇與對話,同自己的相遇與對話。”運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進行音樂課堂教學,會形成以音樂學科為中心,多學科綜合的自主、實踐、創新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置身音樂發展語境,在解決實際真實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多角度思維,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獲得審美體驗,實現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總體目標。所以,項目制的教學方法是具有無限價值的,是需要大力倡導和推廣的。
注釋:
①SN Rohmah,Rohmah SN,Waluya SB,Rochmad,Wardono.Project based l earning to improve student l earning activeness[J].Journal of Physics:Conference SeriesVolume 1613,Issue 1.2020.PP 012079-
②http :// www .360doc .com/ conte nt/18/0818/11/11385318_779194329.shtml
③Lekha Das,Amita Naiksatam,Megha S hama.Project Based Learning:Effective Tool for a Course on Electronic Product Desig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sVolume 33,Issue 0.2020.PP 257-259.
④呂達,劉立德,鄒海燕主編.杜威教育文集第5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9).
⑤楊日飛.行動、實驗與協作: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的意蘊[J].教育史研究,2021(01).
⑥李逸平.建構主義背景下的PBL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管理信化,2021,24(05).
⑦https://wenku.baidu.com/view/f93eb85969ec0975f46527d324 0c844768eaa018.html
⑧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9528361332461267.html
⑨韓婷,郭卉,尹仕,張蓉.基于項目的學習對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發展的影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