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伊元
指導專家·王超(心理咨詢師)
艾琳43歲,是位全職媽媽。先生是企業高管,兒子在國際學校讀中學,家里住的是別墅。在別人眼中,丈夫愛她,兒子學業有成,她的人生是值得羨慕的。最近,平時無憂無慮的她,從先生的手機里,無意發現了他有外遇的證據。那一刻,艾琳很憤怒,也很傷心,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她找朋友哭訴,想要和老公離婚。但一想到孩子還沒成年,需要媽媽的陪伴;自己離開職場多年,再找一份滿意的工作也很困難;真要走到離婚那一步,也是很難的。艾琳左右為難,很是苦惱。
大多數人認為,有“外遇”,主要是當事人缺乏對婚姻的責任心,要么是為了尋找刺激,要么是婚姻中有各種不滿足和不滿意,為了彌補自己某方面的需求才導致的。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借口。婚姻生活是否如意,與外遇發生并沒有因果關系。
在心理咨詢師王超看來,外遇是一種很平常的生命現象。即便是眾人眼里美滿的婚姻,同樣也可能擋不住外遇的誘惑。心理學認為,人有各種欲望和需要;對于那些無法直接滿足的需要,往往會通過替代的方式進行滿足。比如用美食代替美性,用心理需要代替生理需要,用溝通交流代替性行為,用藝術或祈禱緩解孤獨和空虛、無聊。當夫妻感情出現了裂縫,恰好又存在他人的誘惑時,外遇就乘虛而入了。
因此,發生外遇的原因,更多在于個體的心理因素,而婚姻美滿與否并不是必要條件。我們只能說,外遇與婚姻問題有某種相關性。
Linda跟老公是青梅竹馬,他們都是彼此的初戀。但Linda總覺得生活平淡,尤其是性生活沒什么意思,并不像書里描述得那么有激情。直到一次出差時的偶然出軌,Linda體驗了幾天非常美妙的性愛,才發現老公其實屬于性障礙。從此,Linda對性方面的追求欲罷不能,于是便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外遇。對方多是比她年輕的小伙子,外遇滿足了她的欲望,但同時也帶來了痛苦。她放不下那么多年的婚姻和一個好老公,好幾次都是她主動斷絕了跟外遇的關系,但是后來又因為生理上的痛苦,開始新的外遇。
有些人認為,外遇能解決夫妻生活中的一些困擾。就拿Linda來說,外遇能夠幫助她解決生理上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維護了夫妻關系的穩定性。還有一些人認為,對于中年夫妻來說,隨著生理機能的衰退,夫妻性生活不和諧的比例會更大一些。因此,有些時候,發生外遇反而是婚姻穩定的有益支撐。但在王超看來,這些觀點是似是而非的。夫妻生活中的事情,需要正本清源,找對原因,對癥下藥。性生活不和諧,對很多夫妻來說,是一個客觀事實,但他們完全可以通過溝通,了解到對方的感受需求,去找醫生尋求幫助。通過外遇的方式去尋找生理上的滿足感,無異于飲鴆止渴。這種方式既不可持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正如Linda,她一次又一次地尋找外遇對象,緊接著一次又一次的后悔,其實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已婚人士發生外遇,基本上會被視作“道德敗壞”,甚至遭到周圍人的唾棄。捫心自問,如果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浪漫而美好的環境里,也不會被任何一個你認識的人知曉的情況下,你會拒絕一次美妙絕倫的外遇嗎?心理咨詢師王超認為,在外遇不被認識的人知道,也就是外遇不損害認識人的利益,不對認識的人造成傷害的情況下,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會拒絕外遇。
王超說,很多人把“外遇”當成洪水猛獸,這里面有個觀念問題,就是人們有時把結婚、離婚看得太重了一點。如果一個人只是談了3次戀愛而不是離婚3次,他的生活是否更容易讓人理解?如果一個人只是不停地換女友而不是換妻子,他的行為是否也更容易讓人理解?
王超同時指出,面對外遇,我們首先要正視它、面對它,不要過分把別人的外遇妖魔化,也不要過分把自己的外遇合理化。發生外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外遇是一種生命現象,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遇到。遭遇外遇并不可怕,關鍵是如何去面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外遇是導致夫妻感情破裂,進而離婚的罪魁禍首。其實,從本質上說,外遇是親密感破裂的結果,而不是出現問題的原因。一項統計顯示,80%左右的離異男女認為,婚姻破裂是他們彼此逐漸疏遠,喪失了親密感,感覺不到來自彼此的愛和欣賞。真正因為婚外情破裂的婚姻只有 20%左右。如果夫妻的親密感仍在,即使出現外遇,也有很大可能挽回。
婚姻是情感和各種社會關系的復雜連接。人到中年,婚姻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往往還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以及夫妻雙方背后的家庭,這就需要給彼此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有句話說得好,“婚前要睜大眼,婚后要睜只眼閉只眼”。對于外遇來說,更是如此。我們改變不了外遇發生這個結果,但要認真分析導致外遇發生的原因所在。只有夫妻共同面對,積極解決存在的問題,才能不斷修正夫妻感情,讓婚姻這條船繼續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