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倩 劉 穎 孟 瑩 鞏志英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
早在2013年11月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就被提出,進而在2014年1月設計規制了頂層精準扶貧模式,這一設計從而推動扶貧工作的落地實施。持續至今,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決定性成就,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完成脫貧目標,貧困縣也摘帽,現在到了攻堅拔寨、全面收官的階段。在國家“精準扶貧”項目進入緊張的收尾階段,互聯網脫貧紅利還沒有被消耗殆盡,關鍵時刻創新互聯網網商平臺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有望按下精準扶貧“快速鍵”。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以來,全國各地無論地方政府還是人民大眾皆紛紛投身于此場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行列里,針對扶貧過程中所顯現的薄弱環節,政府進行詳細分析、制定明確的改進方案綜合施策,從而得使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而在這一時段中也使國家六千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同時也讓國家的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了4%以下,效果初步可觀,但因為人自身能力有限制,依舊存在需要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互聯網的普及,而互聯網經濟也是現如今時代不可或缺的經濟模式。而在中國由于擁有著極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也就造就了極大程度的網民數量,因此人們對互聯網相關大量的需求也就被牽引出來。同時近幾年來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日漸趨向成熟,無論是從網絡廣告、視頻直播、搜索引擎還是網絡支付等業務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的生活,從而普遍在被大眾所接受;與此同時也借助互聯網的發展衍生出了更多發展空間的行業,例如:電商平臺、網絡直播、小視頻、互聯網文學諸如此類都具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與此同時互聯網的迅速崛起給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例如:VR空間創意設計師、云開發軟件工程師等專業皆為不錯的選擇。互聯網行業迅速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人類社會趨向科技普遍化、最便民化的必然趨勢,其中最重要國家種種政策與現狀都給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在我國第三次信息革命時,黨和政府就高度重視互聯網的發展,積極出臺各種政策推進互聯網的發展,為互聯網與國家政策結合發展奠定了基礎,現如今在“兩不愁三保障”這一問題在實施解決時,國家全力倡導充分發揮并挖掘互聯網普遍化、信息化的特點在扶貧工作中的潛力,使得網絡扶貧行動得以更縱深發展,以此來不斷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就業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實行精確扶貧與互聯網相結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新助力。
互聯網涉及各個領域、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豎向與橫向全面發展,近五年間,我國網絡銷售額已超過10萬億元,其中網上實物銷售額在社會消費品銷售總額中占比達到45.6%。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已達1.69萬億元。
一是網民用戶數量較大。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用戶數量已達9.89億,網絡普遍率高達70.4%。隨著互聯

圖1 農村和城鎮的互聯網普及率
數據來源:CNNIC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調查第47次調查報告網普及程度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帶來的是更多的便利,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網民群體。
二是網民人口規模呈現城鄉差異化減小的特征。呈現出從“城到鄉”遷移特征,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截至2020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半年增長了5 471萬人;城鎮網民規模也高達6.8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半年提高了9.7個百分點。
三是網絡扶貧作為重要的環節為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的帶領下,我國人民決心實現脫貧攻堅,互聯網扶貧作為扶貧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受到網民們的理解、關注和認同。第一方面網民對各種網絡扶貧活動意識進一步提升。第二方面參與網絡扶貧活動的網民不斷增加。第三方面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認識到互聯網在幫助貧困地區擺脫貧困方面的作用。
互聯網將加速脫貧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仍有4.16億非網民,較2020年3月減少8 073萬。城鎮地區占比37.3%,農村占比62.7%。我國非網民仍以農村為主,互聯網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隨著互聯網治理逐步完善,互聯網跨領域融合發展加速深化。互聯網平臺在現有良好環境的基礎上創新,對已經完成脫貧的地區和人口進行持續及時的幫扶,促進穩步的發展,做到實質上脫帽,減少返貧情況出現,并且有利于及時對完成脫貧人口進行統計和情況調查。依托科技大數據、云端計算等先進科技,對貧困原因,脫貧人口信息等情況做到精準把握。運用數據科技幫助產業扶貧的發展,首先從根源上可以幫助貧困地區擴大現代農業規模,提高農產品質量。其次通過和電商、直播等互聯網平臺充分結合,進一步提高品牌的影響力,拓寬銷售渠道。
國家扶貧政策一直都是一項較為重要的政策,同時也是國家每年財政支出最大的一項,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等工作報告,主要針對鄉村人口脫貧摘帽此項工作,堅持打贏這場持久的攻堅戰,盡快實現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在2020年新冠疫情嚴峻形勢下,堅持做到并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國家繼續加大農業支出的投入,強化項目統籌規劃,加快實現貧困地區現代化。
除了國家政策的鼓勵,京東、阿里巴巴等企業也推出了強農惠農平臺為的就是促進貧困地區產品銷售,使偏遠地區的特色產品被大眾所了解。2020年2月6日,淘寶在全國率先啟動愛心助農計劃,幫全國滯銷農產品找銷路。項目發起的初心很簡單:一頭是農貨滯銷,一頭是生鮮短缺,淘寶作為貿易橋梁。阿里巴巴凝聚集團之力,集合天貓、淘寶、聚劃算、餓了么、菜鳥、阿里鄉村事業部等,組成了線上線下農產品銷售的全域網絡。

圖2 農產品銷售額年增長率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貧困縣企業銷售增長率分別為18.6%、11.7%、8.5%和18.7%,2020年初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仍保持著15.9%的增長水平。消費與互聯網本就是密不可分,只要搭上電商這個快車,貧困地區走向現代化也是不久便可完成。
農民們紛紛在家中開啟了直播,淘寶成為了她們邁向數字化的第一步。直播中買家可以看到田間、大棚農產品真實的生長狀態以及生長環境,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同時,“跨界直播”成為新時尚,關鍵詞是農民。情人節當天,多位明星相繼在淘寶直播進行公益音樂會,呼吁買農貨。1 000多家化妝品、電器、運動鞋服商家自發在直播中推薦農產品。支付寶螞蟻森林種樹活動一天幫助農戶銷出二百多萬斤農產品。
事實證明,直播帶貨確實打開了銷路,例如在2020年初的疫情背景下幫助湖北地區解決了大部分滯銷的農產品、度過了難關。同時,數字化助農幫銷產品也是有弊端,許多買家收到貨后不盡人意,由于路途遙遠顛簸且各地天氣狀況不一出現產品壞損也是不可抗因素。也有少數農戶為了減少成本,缺斤少兩造成失信情況。
農戶直播銷售農產品這一助銷方式目前面臨的問題基本分為四種:
一是農產品標準化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中西部貧困地區,農產品的市場化水平低于標準化,缺乏程序性的電商鍛煉,產品分級不嚴格,品控也達不到消費者的期望水平,導致消費者體驗感不好。
二是農產品供應鏈水平相對不理想,包裝不嚴格、冷鏈環節不完善、運輸速度慢或導致損壞、倉儲目前還跟不上,嚴重影響了保鮮、保質和配送,導致消費者收到已經變質的產品,導致大部分網絡消費者不愿再相信農產品直播帶貨。
三是存在質量高低不一、農戶夸大其產品、以次充好,甚至是掛羊頭賣狗肉,導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四是人才較為稀缺,主要依靠市長、明星,幫助宣傳遠遠是不夠的,更應該農民自己上陣代言。還需對農戶進行專業的培訓以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
無論落實怎樣的扶貧計劃,因地制宜是重中之重,并不是所有的電商扶貧模式都適合每個地區。例如《中國樣本全國電商精準扶貧案例與點評》一書中提到的案例,龍泉·昭化農村電商精準扶貧案例成為全國50佳。浙江省對口幫扶四川省廣元市已有22年歷史,兩地人民情誼深厚。龍泉、昭化在東西部扶貧協作進程中,創新實踐“東智西借、東訂西種、東建西供”農村電商協作模式,助力兩地脫貧攻堅。東智西借,強化人才培育,龍泉龍泉谷青創園建立的“昭化電商培訓飛地”分批開展電商實訓,組織昭化青年集中學習電商運營、倉儲管理等經驗。已有學員自主創業,創辦了公司。日銷售額最高達1.7萬元,線下采購月銷售最高8萬元,平均月銷售額6萬元左右。東建西供,實現優勢互補,兩地在資源和信息方面實現了共享與互通,在昭化舉辦“交流展”等活動,邀請了浙江電商到昭化考察,簽訂了昭化韭黃、王建貢米等特色農產品供銷協議。
浙江省本就是電商大省,它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幫助昭化農民銷售產品,實現扶貧助農計劃。而昭化擁有特色的產品借助電商也實現了“走出來”。
我國在前些年的脫貧工作中不斷摸索,通過設想、實驗、實行、規范扶貧新興模式,進一步推動扶貧的快速進展。其中互聯網對的扶貧進展快速推動功不可沒,現以兩種常見的互聯網模式為例,對現有新興的互聯網扶貧模式進行分析改善加以創新。
1.“直播助銷+線下銷售”相結合
在新時代的大數據發展的大力推動下,目前“直播帶貨+平臺銷售”的電商扶貧較為普遍。多為獨立直播間主播及團隊通過實地考察產品實際質量情況或分析營銷手段從而和供貨商進行商務合作,簽訂具有定價政策和銷售產品數量等的合作合同,從而進行扶貧產品直播帶貨銷售,通過流量、促銷活動、高品質產品等多方面吸引消費者購買,從而提高銷售額,帶動扶貧產業、地區、人員。
目前,物流網發達,電商銷售商品模式穩定,在現有基礎上,將扶貧產品直播銷售平臺規范化,將直播促銷平臺和產品銷售電商平臺一體化。如今,專業方面的人才缺乏是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然而,我們規劃的網絡式扶貧的前提是現代信息技術,那么想要電子商務進入農村就需要大量掌握“農業+電子商務營銷”的復合型技術人才。但是農村人才引進工作難上加難,很少有人愿意去偏遠地區。因此,利用現有的年輕人進行培養使其掌握基礎技術既解決了農村就業問題也解決了人才稀缺的問題。
除了經濟指標的上漲還需要涓涓細流的“源水”不斷推動。這“源水”便是該模式基礎建設人才的培養,才能像永動機一樣持續推動。
2.“線上+線下”多維傳送模式
現階段除了線上產品銷售作為拉動當地經濟的一個本質外,在其中占重要位置的還有宣傳當地文化旅游來拉動經濟實現脫貧。而文化旅游推動經濟發展的實質也就是通過外來流動人口的產品消費和旅游開發。現有的是產品的直播銷售和文化旅游的直播介紹。并且尤其是偏遠地方存在許多交通不便的情況,很多通過多年的努力促進物流運輸的進步實現了將產品賣出去到消費者手里,但大部分地區很難實現讓消費者走進。
線上銷售無疑是一個天然的“免費”宣傳機會。在直播產品介紹時,通過實際生產環境或者場景夾雜著當地的文化背景、氣候環境、生態條件的信息滲透。對現有模式進行改善創新,將互聯網和多維的現實世界互聯,而多維的互聯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的鏈接產品進行連接,可以在線上產品銷售的基礎上推出文化追根溯祖之旅套餐,特色“農家樂”美食味蕾體驗套餐等產品。
中國作為最強大的發展中國家,扶貧工作的落實關系著是否能躋身發達國家的要點、關乎人民福祉、關乎黨的執政基礎是否堅固、關乎我國國際形象,時間上要加速,不能有一刻松懈,扶貧攻堅,刻不容緩。古人言:“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于寸陰”。目前扶貧工作收官完成,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只有促使產業振興啟動鄉村振興,不讓扶貧工作留空檔,才能確保脫貧不返貧。我們要認真貫徹并將其納入議事日程,將扶貧思想刻入心里,對于貧困地區發展不僅要政策扶持,老百姓更應該充滿動力,即借助互聯網功能實施精準扶貧,切實充分利用技術助脫貧,協助貧困地區發掘自身有的優勢資源,從本質上徹底摘掉貧困的帽子,從而間接提升國家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