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云
(畢節市七星關區農業農村局 農業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貴州 七星關 551700)
沼肥由沼渣和沼液兩部份組成,沼渣含腐殖酸11%左右,氮、磷、鉀速效養分含量較高,沼液也含氮、鉀、銅、鐵、鋅等元素,沼渣和渣液均是無公害優質有機肥。沼氣建設在七星關區已全面普及,沼肥在農作物栽培中的應用日益重要,特別是在七星關區蔬菜生產中,線辣椒生產占比較大。因此,探討線辣椒施用沼肥的性狀、產量、產值表現,對實現七星關區沼肥的高效利用與線辣椒生產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試驗用沼肥為正常產氣的98型強回流沼氣池所產沼液和沼渣,有機肥和清糞水為農家常規腐熟,過磷酸鈣含P2O516%,線椒品種為畢節本地品種。
試驗于2020年選擇在七星關區撒拉溪鎮沙樂村石板組農戶張明秀家地塊進行,地塊海拔1 600 m,地勢平坦,土壤為黃壤,肥力中上等,前茬為玉米。區域年均溫13.5℃,年降雨量900~1 100 mm。
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A為沼肥基施:基施沼肥3 000 kg/667m2(沼渣+沼液混合物),追肥同D(CK);處理B為沼肥基施+沼液噴施:沼肥基施同A,沼液噴施是在盛花期、初果期、盛果期采果1~2次后各噴沼液1次,每次用沼液40 kg/667m2;處理C為沼肥基施+沼肥根追:沼肥基施同A,沼肥根追是在盛花期、初果期、盛果期采果1~2次后各施1次,每次用沼肥500 kg/667m2;處理D為常規施肥(CK):基施腐熟有機肥3 000 kg/667m2、過磷酸鈣50 kg,在盛花期、初果期、盛果期采果1~2次后各用清糞水追施1次,每次用清糞水500 kg/667m2,另在盛花期用0.5%磷酸二氫鉀液噴2次。試驗各處理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長4 m、寬4 m,面積16 m2,小區間設走道30 cm,重復間設走道50 cm。
試驗線椒采用育苗移栽方式。于2月28日播種,5月1日移栽,種植株行距為30 cm×40 cm,每窩2株苗,栽4 002窩/667m2、共8 004株苗(每小區192株苗)。線椒生長期未防治病蟲害。
線椒株高、分枝數、開展度等是每小區隨機抽取10株進行調查;椒果縱徑、橫徑是每小區抽取第2、3臺成熟果共30個進行調查;產量是每小區從8月25日始采至10月6日終采的鮮果重量。
試驗各指標數據采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由表1可見,各處理的盛花期均為7月20日,初果期均為7月30日、盛果期均為8月20日,說明施用沼肥與常規施肥相比,對線椒的生育期無影響。試驗線椒施用沼肥的各處理生育期未發現病害,但有少量蚜蟲和煙青蟲發生,而常規施肥處理則有炭疽病、疫病、枯萎病等發生,且蚜蟲、煙青蟲發生嚴重,說明抗病性是施用沼肥的處理強于常規施肥處理;抗逆性是處理C>處理B>處理A>處理D,說明沼肥基施+沼肥根施優于其他處理。

表1 各處理的生育期(月/日)與抗逆性
由表2可見,各處理的線椒產量是處理C>處理B>處理A>處理D,處理C、處理B、處理A分別較處理D增產33.8%、24.5%、19.0%。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結果(表3、表4)表明,處理C、處理B與處理D的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A與處理D的產量差異達顯著水平,說明施用沼肥較常規施肥能顯著增加線椒產量。

表2 各處理的線椒產量

表3 試驗的產量方差分析結果

表4 各處理線椒產量的差異顯著性
由表5可見,處理C的線椒植株高度、分枝數、開展度、果實長度、果實粗度分別為70 cm、5個、60 cm×50 cm、18~20 cm、1.8~2.3 cm,較處理D分別增加15 cm、2個、15 cm×10 cm、3 cm、0.4~0.7 cm,說明施用沼肥對線椒植株生長和椒果增大有一定促進作用。

表5 各處理線椒的經濟性狀
試驗各處理施用的有機肥和沼肥按零成本計,從表6可見,線椒的產出和投產比是處理C>處理B>處理A>處理D,施用沼肥各處理的產出和投產比均高于常規施肥。

表6 各處理的線椒經濟效益
1)線椒全程施用沼肥能促進植株生長,改善經濟性狀,使椒果肉質增厚,香、辣味增濃,與常規施肥相比增產效果明顯。特別是在線椒生長期間如遇連續干旱,沼肥全程施用可為線椒及時補充水分,從而減少因干旱缺水對線椒生長的影響,保持產量穩定。
2)生產上全程施用沼肥可代替部分化肥,能提高化肥的經濟效益,同時減輕不合理使用化肥帶來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改善土壤生態條件,推動無公害辣椒生產的產業化發展。
3)全程施用沼肥為主的線椒病蟲害發生較輕,可不進行藥物防治(但若周圍環境有非沼肥辣椒栽培,可結合發病情況適當進行藥物防治),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農藥殘留帶給人體健康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