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陳 穎,邱 煉
(1.畢節市農業機械研究所,貴州 畢節 551700;2.畢節市中藥材技術服務站,貴州 畢節 5517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深度、廣度、難度絲毫不亞于脫貧攻堅,尤其對仍有超過6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的畢節市來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為此,總結分析畢節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發展已有的基礎、面臨的機遇、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畢節市是貴州省下轄地級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2020年轄10個縣(區),共279個鄉鎮(街道)、3 704個行政村(社區)、937.7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559.23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238元。“十三五”時期,畢節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動“三農”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全市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 98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徹底撕掉了長期困擾畢節發展的絕對貧困標簽。
“十三五”時期,通過大力實施“55441111”農業特色產業提升工程,以市級領導領銜推進12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地方傳統種養結構、習慣、思維、觀念得以有效轉變。2020年全市累計銷售農產品295.26萬t,銷售金額175.21億元,帶動74.43萬戶群眾實現增收3.3億元。
“十三五”時期,通過創新推出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優化黨組織設置、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四個留下”等改革措施,黨領導下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強大動力。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肯定,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得到中央改革辦肯定并推廣。
“十三五”時期,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則,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短板,硬化通村通組路近3萬km,32.48萬貧困群眾搬出大山、遷入新居;完成危房改造18.4萬戶,整治老舊住房2.81萬戶;基本解決149.7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大力推進“一改治八亂、兩有三提升”工作,鄉村宜居環境得以明顯改善。同時,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壩區基礎設施、提升組織程度、提高經濟效益、強化利益聯結,使全市207個壩區建設穩步推進,其帶動產業革命的“科技田、樣板田、效益田”作用得到發揮。
“十三五”期間,畢節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大踏步前進,交通、水利、農業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政治優勢、政策優勢、資源優勢等眾多利好因素疊加,“十四五”時期,畢節市仍將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6次對畢節市作出重要批示,明確要求畢節“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貴州視察,首站來到畢節市化屋村,指示畢節“脫貧之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飽含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各族干部群眾的特殊關懷、特別厚愛,給予了全市各族干部群眾巨大鼓舞、巨大激勵,為畢節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黨中央認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做到扶上馬、送一程,過渡期內財政投入總量規模不減少。對于才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的畢節市來說,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既是嚴峻考驗,也是寶貴機遇。
畢節市有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廣東省廣州市及恒大集團等多方面的幫扶協作資源,這些不僅在助推脫貧攻堅,而且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條件。中央明確,中央定點幫扶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社會力量參與幫扶的,目前都不做調整,是畢節市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強大動能。
黨中央2020年出臺了完善支持西部發展的政策措施,決定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畢節市鄉村振興和“三農”領域爭取更多政策、項目、資金支持,推動補齊農村短板弱項,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基點放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幾億農民同步邁入現代化,能夠釋放巨大消費和投資需求,畢節市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完全符合新發展理念要求和人們對生態產品的需要。
畢節市雖已解決絕對貧困問題,農民基本生活雖有保障,但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5 893元,低于全省404元;全市還有脫貧不穩定戶4.48萬人、邊緣戶4.94萬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展成果壓力較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困難較多。
多數農村產業發展基礎較差,水利排灌、冷鏈倉儲、分揀包裝、農村物流等設施配套不足,無法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需求。農業產業鏈條比較短,仍存在種植、養殖“兩頭獨大”問題,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不夠,鄉村旅游規模較小,“三產”融合發展深度不夠。2020年,農產品加工率為48%,比全省低2百分點,比全國低19百分點;全市3 000余個村中,只有鄉村旅游經營戶288家,甲級旅游村寨只有19個。新型經營主體總體上規模較小,龍頭企業帶動能力、發展后勁不足,產業發展對政府扶持資金依賴較大。多數示范村農業新經濟發展不夠充分,農民在家種地和發展養殖收入較低,就近務工渠道較少,主要收入來源依靠外出務工。
全市各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度不平衡,經濟實力強的縣鄉村普遍進度快,實施效果好,經濟實力弱的地方普遍進度慢,實施效果差。大部分村莊規劃建設缺乏特色,有的地方甚至沒有鄉村規劃,導致鄉村建設雜亂無章;一些地方環境衛生“臟亂差”現象仍然普遍,有的甚至整村整寨“臟亂差”。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還有差距,濫辦酒席、人情攀比、宗教迷信、早婚早育等問題突出。
當前,農村年輕黨員外出較多,很多村“兩委”成員年齡普遍偏大,發展經濟能力較弱,對縣鄉下派駐村、包村干部依賴較大。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群眾對鄉村振興都很支持,但參與度不高,鄉村建設主要靠鄉村干部工作,政府包辦代替現象比較突出。農村年輕人、大學生等精英人才不斷外流,回鄉創業意愿不強,致富能人服務鄉村發展積極性不高,農村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2021年初,貴州省委副書記藍紹敏赴畢節市調研,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重中之重是鞏固拓展鄉村產業發展成果。要圍繞脫貧攻堅期內產業項目后續管護經營,深入研究政策,系統梳理項目,突出精準施策,著力破解融資貸款難、抵押擔保難等問題,確保達產達效。要高度重視抓好春季農業生產,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解決好農田基礎設施重建輕管、糧食種植吸引力不夠、農技人員服務不力等問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市寄予的殷切期望與省委副書記藍紹敏對畢節市提出的要求,根據畢節市的實際,提出畢節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如下。
一是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結合畢節市山區農業實際,大力支持發展馬鈴薯、高粱、小麥等優質高效糧食作物;積極發展豆類、蕎麥等特色雜糧;完善稻谷、小麥等糧食作物保險支持政策,穩定和加強種糧農民補貼,提升收儲調控能力,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只增不減。
二是做大做強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圍繞做強12大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一批高標準種養示范基地,推動農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重點選擇一批具有精深加工潛力的單品,集中力量打造,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和增值空間。大力推廣“林業+種養”“林業+康養”等發展模式,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之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庭院經濟、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三是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入推進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加大專業合作社扶持力度,重點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引進和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推動農村產業規模化、標準化、訂單化生產。
一是注重村莊規劃編制。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十百千”示范創建工程的基礎上,圍繞“四園四美”愿景目標和“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田園建筑、田園生活、田園風光,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的總要求,做好村莊布局規劃,明確相應建設任務和建設強度,強化規劃執行,提升村莊整體風貌和形象。
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村水、電、路、訊、物流等基礎設施短板,加快推進通鄉公路提級改造,全面提升鄉鎮通達能力。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健全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支持5G、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覆蓋延伸。
三是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服務、社會保障、養老服務、防災減災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是注重繁榮農村經濟。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點,壯大縣域經濟、承接產業轉移,加強以小城鎮為中心的農民生活圈、服務圈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建設,繁榮農村消費市場。著力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通,為農民就近就業創業提供便利,改變農村“空心化”“空巢化”傾向。
一是推動“四個留下”走深走實。堅持把“四個留下”作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根基的關鍵舉措,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力支撐,細化實化各項工作措施,著力抓出成果、抓出經驗、抓出水平。
二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加大農村“三變”改革力度,探索更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解決合作經濟組織不強、利益聯結不緊等問題。嚴格落實“一戶一宅”規定,探索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完善限制宅基地和閑置農房利用政策,審慎穩妥抓好農村供銷、水利、農墾、林權等領域改革,最大限度盤活農村資源資產。
三是著力提升鄉村善治水平。堅持抓鄉促村、整縣提升,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大力推廣“黨建+積分”“十戶一體”“兩帶三治”“七人議事”“三個一元”等行之有效的鄉村自治模式,強化“平安鄉村”“法治鄉村”建設,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持續鞏固農村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成果,確保農村社會穩定。健全守正創新的“德治教化體系”,構建教化與引導、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長效機制。
一要強化組織保障。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形成上下銜接、整體聯動的合力,建立起市縣鄉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績考核制度,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實施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村“兩委”班子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有序推動村級支書主任“一肩挑”工作。
二要強化資金保障。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方針,繼續把“三農”工作作為政策資金優先保障的領域,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金融產品上優先支持,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推動更多資源向農村一線下沉。
三要強化人才保障。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完善鼓勵農民參與機制,提升廣大農民自己動手建設美好家園的能力。強化政策激勵,完善對村干部的關心關懷機制,激發干事創業動力,引導農村致富帶頭人、優秀農民工、本地大學生等精英群體積極投身鄉村振興。持續做好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選派工作,對鄉村干部開展鄉村振興政策輪訓,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
四要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和群眾文體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保護好歷史名鄉名村,傳承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充分借鑒城市文明及新興文化優秀成果,豐富鄉村文明內涵和表現形式,讓鄉村文明展現獨特美麗和時代風采。
五要充分用足各方幫扶資源。抓住國家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持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等政策機遇,用好用活各級各方寶貴幫扶資源,積極爭取更多資金支持、項目投入,為全市“三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充分利用好廣州幫扶畢節的機遇,爭取從廣州等地引進更多優秀人才和工商資本支持畢節發展,選派“三農”優秀人才赴畢節開展結對幫扶,組織專家來畢節調研指導,幫助各級“三農”干部到廣州培訓學習,提升“三農”工作隊伍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