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辰洋
(河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部署,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臺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站在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大艱巨任務的新起點,回顧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實踐的偉大歷程,準確把握脫貧攻堅偉大奇跡的成功經驗,對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把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掛帥、親自督戰下,開啟了以2020年徹底消除絕對貧困為主要目標的偉大脫貧攻堅新征程。經過八年精準扶貧,新時代脫貧攻堅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新時代脫貧攻堅大約經歷了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到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穩步攻堅克難再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三個歷程[1]。黨的十八大鮮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必須時不我待抓好脫貧攻堅工作。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2],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2],拉開了新時代決戰脫貧攻堅的序幕。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了扶貧工作機制。2015年,黨中央提出推行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明確了脫貧攻堅的實施路徑和目標任務。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年,為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帶來的影響,黨中央要求全黨全國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信心百倍向著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進軍。期間,黨中央和國務院圍繞“扶持誰”“扶什么”“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問題,出臺了《全國連片特困地區分縣名單及其說明》《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關于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從政策、工作、制度等方面對精準脫貧攻堅進行了超常規布署。
八年的脫貧攻堅戰,黨領導帶領人民披荊斬棘,發揚釘釘子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3]。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標志著千百年來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已歷史性地畫上句號。但我國農村發展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宏愿、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國農村還存在相對貧困,我國的減貧事業任重道遠。因此,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國需要借鑒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功經驗,才能達到費省效宏地完成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艱巨任務。
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復興的政黨,是國家意志與人民意愿的“傳聲筒”,具有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堅持黨的領導,是推進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根本原則,也是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戰脫貧攻堅,積極發揮黨的先鋒號召力,共同發揮黨中央和各級黨組織的協力作用,確保了各項扶貧政策落地落實,為打贏脫貧攻堅凝聚了信心、民心、決心。因此,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化對黨中央制定的重大方針、出臺的重大舉措、規劃的重大項目的充分認識,強化責任擔當,確保黨在鄉村振興的政治保障作用的實現。“致富不致富,關鍵看干部。[4]”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各級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發揮了領導帶頭作用。因此,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必須加強干部政治思想作風建設,去除干部隊伍中存在的消極、軟弱、渙散現象,提高干部解決具體復雜問題的能力,調動干部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發揮各級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引領群眾干的重大作用。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不僅是推動我國脫貧攻堅實踐不斷向縱深處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時也是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累累碩果的最終受益者。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廣大人民現實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5]”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黨把貧困群眾的需求、困難、期冀作為落實扶貧行動的“風向標”,把貧困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診斷脫貧成效的“檢測劑”。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緊緊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難題,緊緊圍繞“三農”發展短板、城鎮改造難題、特殊群體困頓等問題,切實精準制定落實各項措施,著力發展資源向最需要最關鍵的地方和環節傾斜,以便最大程度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好脫貧攻堅戰,必須堅持各項脫貧扶貧政策精準落地,確保脫貧攻堅有高招、出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曾生動地指出,扶貧必須要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堅決反對“大水漫灌”,積極實行“精準滴灌”,落實精準扶貧工作,必須以“真扶貧、扶真貧”為根本準則,在“精、準、嚴、實”上同步發力,摸清貧困人口數量,了解貧困地區分布,找到致貧根因,劃分貧困程度,遵循“四個切實”,做到“七個強化”,從而確保做到真脫貧、脫真貧,實實在在地解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面臨的窮苦窘境。為此,提出了“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六精準”要求與“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分類脫貧方略,確保了脫貧攻堅目標的如期實現。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務必要把握好“精準”兩字,堅持精準方略,有針對性、目標性、高效性,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做好系統化、高質量化和高效率化政策規劃,立足民情、鎮情、村情、戶情,找出制約根子、開出發展方子、用對實施法子、走出振興路子,確保鄉村振興目標高質量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解決好貧困人口存在的思想精神貧困問題,激發其脫貧內生動力是保證脫貧攻堅順利開展的關鍵。為此,采用“授之以魚”與“授之以漁”、“輸血”與“造血”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脫貧對象轉換思想觀念,提高脫貧信念,激發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埋頭苦干精神,培育“我想富、我要富、我能富”的強大內生動力,實現了貧困人口“腦袋子“與”錢袋子“的雙提升。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務必要堅持促“富”與促“志、智”結合,徹底轉變“等、靠、要”等舊有觀念,摒棄“懶、卑、貪”等不良思想,提升鄉村群眾的自我發展意識,調動發揮鄉村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大力激發鄉村各方內生動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筑牢群眾思想根基。
脫貧攻堅是一項及其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和市場功能的雙重作用,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協同發力,構建起全社會踴躍參與的大扶貧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就必須要匯聚各方力量,讓“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6]。為此,脫貧攻堅中,我國堅持大扶貧格局,充分發揮政府主導職能作用,強化了扶貧政策的頂層設計、扶貧資源的有效配置、扶貧過程中的監管機制等的建立;充分發揮市場功能在產業扶貧、勞務扶貧的促進作用;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有的全國上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凝聚社會各方力量,構建了不同地區、部門、單位之間心連心、手拉手、肩并肩的社會扶貧體系,形成了黨政軍民學一條心、東西南北中一股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全社會人人參與、人人盡心、人人盡力的良好格局。因此,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必須堅持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作融合力量,集聚政府、市場、社會力量,形成全社會合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大格局。
縱觀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走過的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積累的成功經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所講“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3]”站在新時期開啟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起點,脫貧攻堅積累的成功經驗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應具有重要啟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