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升
(遵義市播州區種植業發展服務中心,貴州 遵義 563100)
遵義市播州區(原遵義縣)地處貴州省北部,撤縣前獲評為全國蔬菜生產大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示范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縣,近年來當地蔬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蔬菜種植總面積3萬hm2,設施蔬菜種植面積1 000 hm2,商品蔬菜種植1.33萬hm2;每年引進大量蔬菜新品種、新技術,在蔬菜基地大量推廣使用,對促進當地蔬菜品質提升、提高蔬菜種植效益和蔬菜產業健康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加快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對加速播州區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蔬菜大區向蔬菜強區、黔北糧倉向黔北錢倉轉變,實現蔬菜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加速與改善播州區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其蔬菜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對當地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
播州區蔬菜辣椒工作站結合全區蔬菜生產實際,將發展蔬菜生產與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有機結合,積極探索推廣播州蔬菜“八項主推新技術”,即綠色蔬菜生產、膜下噴滴灌、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異地育苗、嫁接育苗、蔬菜漂浮育苗、早春電熱育苗。一是宣傳培訓,通過印發宣傳資料,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和現場展示觀摩等,對種植戶進行蔬菜生產新技術培訓,提高其運用新技術的自覺性。二是示范帶動,通過在龍坑蘇池、八里、金鼓、南白民主、三合長青、三岔紅光示范推廣蔬菜八大主推技術,積極引導種植大戶運用蔬菜生產新技術,發揮示范帶動效應。三是服務指導,通過技術人員下鄉指導及引導企業與農民合作,免費為農民提供蔬菜生產技術指導服務。
截至2020年,全區創建省級蔬菜園區2個,建設面積28.8萬m2,并根據產業發展特點和需求,以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蔬菜示范園等規模蔬菜生產基地為重點,選擇高速公路沿線、設施基礎好、種植水平高的區域,大力開展標準蔬菜示范點建設,帶動附近區域蔬菜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全力推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使播州區蔬菜基地形成技術新、有亮點、有品牌、有基地、有園區的良好格局。
播州區蔬菜辣椒工作站和各種植大戶每年引進蔬菜新品種達500個,每年篩選品種20個,但在試驗示范和推廣上缺乏有效的安排和協調,各自為戰,優良品種沒有共同分享,新品種在生產基地的推廣應用水平參差不齊,影響蔬菜品質,進而影響蔬菜的商品性,削弱其市場競爭力。
區蔬菜辣椒工作站每年引進新技術10項以上,推廣過程中因對新技術的認識不到位和掌握程度存在差異,以及應用成本的制約,影響新技術推廣,特別是噴灌、膜下滴灌、異地育苗和嫁接技術推廣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2.2.1 噴灌技術 一是未加裝過濾系統或過濾系統維護不周,導致噴灌帶堵塞嚴重,影響噴灌效率和均勻度。二是由于對噴灌的時間、氣候掌握不好,增加濕度,病害加重發生。三是沒有實行水肥藥一體化,或沒有掌握水肥藥一體化技術,降低噴灌使用效率。
2.2.2 膜下滴灌技術 該技術是一項較為省水的灌溉技術,單次灌溉面積大,適宜在水資源少的地區推廣,還可防止棚內濕度增加引發病害,但在推廣中面臨阻力:一是種植戶認為滴灌所需時間長而不愿使用。二是安裝成本高。滴灌的范圍相對小,每行蔬菜必須有1條滴灌帶,一壟(2行)蔬菜需安裝2行滴灌帶,和噴灌相比,滴灌需增加1倍的管帶和接頭管件,安裝成本約增加1倍,種植戶顧及成本不愿使用。
2.2.3 異地育苗技術 由于播州區前期溫度低,光照不足,育苗成本高,蔬菜苗素質差,從2010年開始,播州區部分蔬菜生產基地在重慶、成都等異地育苗,目前播州區80%的茄子苗育自重慶,85%的苦瓜苗育自成都。異地育苗可使蔬菜提早上市,提高種植效益,但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異地育苗成本偏高,綜合運輸成本、育苗成本、育苗公司或育苗大戶的利潤,茄子苗單價為1.3~1.8元/棵,苦瓜苗單價為3~5元/棵,苗成本達1 000余元/667m2。二是信息不對稱,各種植戶分散訂購,還有中間商倒賣,極大增加菜苗購買成本,有些種植戶買的苗比上述價格還高。根據筆者調查,如集中采購,茄子苗單價可降至0.80元/棵,苦瓜苗單價可降至2元/棵。三是受運輸成本的制約,目前異地育苗的蔬菜品種較少,全區大量種植的早春白菜苗、辣椒苗、西紅柿苗、黃瓜苗、白瓜苗等以本地育苗為主。
2.2.4 蔬菜嫁接技術 嫁接是作物改良及種苗繁育的重要手段,不僅可增強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而且可增強植株抗逆性,克服連作障礙,同時通過嫁接可實現蔬菜早熟、抗病、增產,比自根苗一般可增產30%。但在播州區推廣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于嫁接對溫度要求比較嚴格,在25℃左右嫁接成活率最高,嫁接時間5月最佳,但因前期所需設施,如加溫補光設施大棚不夠,無法使用嫁接技術,嫁接苗只可在6—10月使用;二是對嫁接技術掌握不好,部分基地進行嫁接操作時,由于不熟練,嫁接時間長,菜苗失水快,消毒不好、在傷口愈合期管護不到位等原因導致成活率低,在60%以下,影響種植戶使用嫁接技術的積極性;三是嫁接可選擇的砧木少,適合當地的砧木更少,部分外地引進的砧木在當地的應用效果不理想,又缺乏對適合當地的砧木品種篩選和選育;四是嫁接苗成本高,如西紅柿嫁接苗每株成本近1元,若按1 800株/667m2計,成本達1 800元,極大增加種植成本。
2.2.5 蔬菜漂浮育苗技術 漂浮育苗技術是在溫室或塑料棚內,利用成型的膨化聚苯乙烯格盤為載體,裝填以人工配制的適宜基質,然后將苗盤漂浮于含有完全營養液的水池中完成種苗的萌發生長和成苗過程,具有苗壯、苗齊、無病蟲的優點,且育苗成本低、育苗效率高。該技術在播州區蔬菜種植中大量推廣,但推廣中也發現,生產的基質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基質不吸水或吸水過少過多,影響種子發芽率;另外,在育苗過程中對驗苗缺乏重視,部分菜苗移栽后成活率低。
加快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是提高種植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蔬菜產業集約化經營、促進蔬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是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載體,是推進科教興農、培育新型農民的有效手段。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將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工作作為農民增收、加快小康建設的重要工作,理清發展思路,將任務分解到基層,責任明確到干部,構建主要領導總體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機制。
根據城鎮建設發展需要,播州區已列為貴陽市蔬菜保供基地,同時,2025年遵義市城鎮人口預計將達700萬人,因此,促進蔬菜產業快速發展是滿足遵義市“菜籃子”需要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更是發展播州區都市農業、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播州區蔬菜產業應以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保障供給為發展思路,立足于解決遵義市大宗蔬菜基本供給,并面向貴陽及周邊市場大力發展蔬菜產業,以2025年全區建成1.33萬hm2常年鮮銷商品蔬菜生產基地,實現鮮銷商品蔬菜總產100萬t以上為目標,圍繞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搞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全區蔬菜產業發展遠期規劃及政策的保障措施,并盡快落實年度目標任務,確保按進度推進。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建立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發展基金,加大對示范基地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蔬菜育苗大棚、綠色蔬菜規范化生產物化以及技術服務體系等建設項目的補助,盡快制定出臺無公害、綠色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推廣補助標準和管理辦法,最大限度調動種植戶運用新品種新技術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集中連片適度規模經營的標準化規范化蔬菜生產基地。同時,制定相應的項目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加強項目資金監督管理,確保扶持資金規范使用,切實發揮扶持效果。
一是完善區、鎮和基地村三級技術服務體系,加大先進適用技術培訓力度,廣泛推廣應用綠色病蟲綜合防治、膜下噴滴灌、蔬菜嫁接、平衡配方施肥和深溝高廂規范化栽培等先進適用的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增加種植收益;在各基地鎮村建立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和農資專供點,對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進行嚴格監管,并提供一定的農資補助,以確保蔬菜產品質量安全和無公害、綠色蔬菜基地建設的有效實施。二是建立播州區蔬菜生產營銷協會,提供一定經費支持,用于綠色蔬菜產地環境的評估認定和產品認證,以及蔬菜營銷經紀人隊伍培育等,并積極搭建和夯實生產、銷售、加工對接平臺,利用《貴州農經網》等渠道加強生產技術、市場信息發布等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