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志,蔡 滔 ,范仕勝,雷睿勇
(1.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4;2.貴州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貴州 貴陽 550001;3.貴州省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貴州 貴陽 550001)
自2007年以來,貴州茶作為脫貧攻堅、精準扶貧主導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在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聚力推動下得到了快速發展。2019年,貴州茶園面積46.67萬hm2,連續7年排名全國第一,投產面積40.1萬hm2,茶葉產量40.1萬t,產值451.2億元。2019年,貴陽海關共檢驗檢疫出口茶葉529批,數量4 008.8 t,金額1.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0%、41.4%和109.7%[1],茶葉已成為貴州第一大出口農產品。貴州茶葉出口量連續8年持續增加,實現了跨越式增長,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深入,品牌競爭力逐漸提升,茶葉正成為引領貴州農產品出口的一股新勢力[1]。主要出口地有我國香港,緬甸、俄羅斯、德國、美國、日本、摩洛哥等30個國家及地區,出口產品主要為紅茶、綠茶、白茶、烏龍茶和花茶等[2]。貴州茶葉出口近年雖然增長較多,但出口量和出口額仍相對較小,總體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立足自身條件,放眼國際市場,分析貴州茶葉出口存在的優勢和劣勢、面臨的機遇和威脅,探討發展對策,對促進貴州茶葉出口持續發展,進而推動貴州茶產業強省目標實現具有意義。
貴州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之一,也是我國古茶樹保存數量及分布最廣的省份之一。自然地理環境獨特,資源遺傳多樣性豐富,被譽為茶樹資源的寶庫[3]。世界唯一距今100多萬年的茶籽化石發現于貴州晴隆。近十多年來,貴州強力推進茶葉基地規模提升,目前已成為我國茶園面積最大的省份。同時,貴州以提高茶園集中度為核心,推進茶園向優勢區域集聚,打造專業村、核心鄉鎮、主產縣以及產業走廊。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等武陵山區茶園面積33.33萬hm2以上,已成為中國綠茶新“金三角”,為貴州茶產業的大規模、大制造、大創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貴州是中國唯一兼具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霧、無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區。低緯度,表現為熱量豐富;貴州平均海拔1 100 m,高海拔,表現為晝夜溫差大、氣候冷涼,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茶葉天然喜歡散射光、漫射光。貴州高原四季云滔滔、霧茫茫,天無三日晴[4]。貴州綠茶2017年順利通過農業部認定,以“翡翠綠、嫩栗香、濃爽味”的獨一無二品質成為全國第一個以省為單位申報的地理標志產品。
貴州按做生態茶、干凈茶、放心茶定位,強力管控茶葉質量安全。以“林中有茶、茶中有林”的生態建園模式,維護茶園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采用“生態為根、農藝為本、化學防控為輔”措施,大力推行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每年開展綠色防控面積13.33萬hm2以上。在全國率先提出茶園禁止草甘膦和水溶性農藥,全省茶園禁用農藥參照歐盟標準和日本禁限農藥標準,在國家禁用60種的基礎上提高到128種[5]。貴州茶葉品質具有先天的優勢,茶葉品質好,質量安全。貴州綠茶水浸出物含量平均值在40%以上,高于國家標準6百分點;氨基酸含量3%~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百分點[4]。
茶產業已成為貴州農業的第一大產業,自2007年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先后出臺2個黔黨發文件、2個黔府辦發文件以及3個茶產業五年規劃,各級各部門上下聯動,通力協作,合力推動茶產業發展。成為全國所有產茶大省中省委省政府重視程度最高、資源投入最多的產業,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政策推進貴州茶產業做大做強。縱觀全國產茶省,不管是從基地、加工、品牌打造,還是招商引資等方面,貴州的政策扶持力度都具有較明顯優勢。目前已有聯合利華、英國太古等國際知名企業和品牌進駐貴州發展茶產業。
目前貴州茶葉企業普遍遇到的外銷難題是對國際茶葉貿易市場比較陌生。對整個國際市場上的市場需求外銷流程和如何辦理外貿業務不了解。貴州地處內陸,對外貿易不發達,對整個外貿行業不了解。另外,在外貿業務上,能提供代理出口服務的公司較少。
貴州省茶葉出口以轉口貿易的企業占大多數,主要給省外大的出口茶企業做代加工,茶葉的利潤相對較小,茶葉外銷成本難以把控。全國出口茶葉的平均單價是4.54美元/kg,對貴州的企業而言價格偏低,外銷壓力大。因此,如何降低成本以適應外銷是目前企業面臨的一個痛點。
很多貴州茶企都是先建基地,后搞加工,再做市場,然后再培育品牌。在資源、資金、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一是企業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對茶園的管理投入逐步縮減,茶園肥力不足;二是山地茶園基本采用人工采摘為主,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且生產效率低下。
2019年,全省注冊茶葉加工企業(含合作社)有5 705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0家、省級龍頭企業228家、市級龍頭企業384家[5]。但具有出口資質的企業只有92家,占全省加工企業的1.6%;全省出口茶葉備案種植基地1.6萬hm2,僅占全省茶園總面積的3%左右[6]。企業的出口量很小,多數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主要以提供原料為主。貴州茶葉出口量僅占總產量的1%左右,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5%左右[7],市場開拓能力不強、渠道不多。出口茶葉產品結構有待調整,茶葉生產原料以春茶為主,不重視夏秋茶采摘,生產成本偏高[6]。
茶葉企業缺乏從事國際貿易的專業人才,尤其是優秀的外銷人員。沒有外銷人才,無法直接跟國外客戶交流,對國外市場也不了解。
以出口歐盟的茶葉為例,目前中國出口歐盟的茶葉不僅農殘檢測指標數量多而且限量標準要求也更為嚴格,檢測指標近500項。質量安全是貴州茶葉的生命線和核心競爭力,近年來在質量安全上嚴格管理,每年開展綠色防控面積13.33萬hm2以上,成功創建了湄潭、鳳岡、雷山、思南、正安、余慶、松桃、普安、甕安等9個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5]。近幾年,農業農村部和省內每年抽檢茶樣約1 500余個,重金屬和農殘均100%合格,農業農村部公認貴州茶葉的質量安全是中國一流的。這是貴州茶葉出口的基本優勢和難得的機遇。
我國出口的茶葉品類主要以綠茶為主,綠茶占比79.76%,紅茶、烏龍茶的出口量相對較小,紅茶占9.24%,烏龍茶占4.76%。因此,貴州始終聚焦綠茶主戰略,正好應對國際市場對綠茶的需求。貴州全省種植95%以上的品種都是適制綠茶的中小葉種,貴州綠茶是貴州茶葉的比較優勢。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貴州茶產業的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加快茶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打造出口競爭新優勢[8]。2007年貴州茶葉出口25 t、8.7萬美元[9],2019年貴陽海關共檢驗檢疫出口茶葉529批,數量4 008.8 t,金額1.3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0%、41.4%和109.7%。2019年,貴州茶葉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前三位是中國香港、緬甸和越南。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貴州茶葉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增長勢頭迅猛[2]。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應用,跨境電商外貿新模式的快速發展為茶葉出口提供了新途徑。速賣通、亞馬遜、eBay、Wish、蘭亭集勢、敦煌網等跨境電商平臺,可直接將產品銷至國外消費。要善于應用大數據,對茶葉銷售相關數據進行有效挖掘。跨境電商平臺給貴州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讓貴州中小茶企去搶占終端市場成為可能。
2019年,我國茶葉出口數量38.1萬t,同比上升0.94%,金額21.74億美元,同比上升14.01%,出口量價均創新高[10]。2019年,綠茶出口首次突破30.39萬t,占茶葉出口總量79.76%,同比增長0.34%;金額13.18億美元,占茶葉出口總額66.61%,同比增長7.8%。2019年,按出口額排序,我國茶葉出口位于前十的省區依次是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江西、湖南、貴州、云南、廣東和河南,貴州首次擠進前十。浙江出口量和出口額仍居全國第一,但均出現小幅下滑;福建和安徽分別為出口額第二和出口量第二大省;貴州和湖北是出口量增長最快的省[10]。與其他省相比,貴州的出口量還很小,與處于前列的浙江、福建等省差距較大。
2018年全球茶葉出口量是185.4萬t,排名前五的分別是肯尼亞、中國、斯里蘭卡、印度和越南,其中肯尼亞、斯里蘭卡和越南的出口份額較大。2018年,世界茶葉出口量排在第一位的肯尼亞,出口量達47.5萬t,占25.6%;第二位的中國,為36.5萬t,占19.7%;第三位的斯里蘭卡,為27.2萬t,占14.7%;第四位的印度為25.1萬t,第五位的越南為12.6萬t。非洲茶葉主產國茶葉出口量增長明顯,其中,2018年肯尼亞出口增長達14%[11]。肯尼亞和斯里蘭卡的茶葉出口量占其茶葉生產量的90%以上,為出口型的國家,茶葉生產主要用于出口外銷。中國和印度不僅是生產大國還是消費大國,因此中國茶葉產量中只有13.1%出口,印度只有19.1%出口。
國外如歐盟、日本等不斷增設農殘控制標準,農殘問題直接影響茶葉出口,貴州茶葉出口將會面臨更加嚴苛的綠色壁壘,風險更高。我國標準與歐盟標準相比,吡唑醚菌酯、多菌靈、啶蟲脒、唑蟲酰胺4種農藥歐盟標準要求更嚴;甲霜靈、嘧霉胺、乙烯菌核利、烯酰嗎啉、戊唑醇5種農藥在我國國標GB 2763中未做要求。說明,歐盟對殺菌劑控制非常嚴格,是貴州茶葉出口歐盟的貿易壁壘風險點,同時茶葉中高氯酸鹽也存在貿易壁壘風險。2019年我國茶葉出口六大洲129個國家和地區。亞洲和非洲是我國最主要的茶葉出口市場,合計占出口總量和出口總額的80%以上。按出口量排序,五大出口市場依次是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中國香港、美國和加納[10]。作為我國茶葉出口最大市場的摩洛哥,于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進口茶葉農殘限量新標準。新標準十分嚴苛,規定了60項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對于未批準茶葉所用的活性物質,執行0.01 ppm的限量或最低定量濃度(LOQ)。受此影響,2019年我國對摩洛哥出口茶葉7.4萬t,同比下降4.2%。歐盟不斷增加農殘檢測項目,提高農殘限量標準[12],出口茶葉農殘超標風險很大。2019年我國茶葉對歐盟出口2.8萬t,同比下降1.5%,出口金額1.2億美元,同比下降12.1%[13]。
一是搭建文化傳播平臺。充分發揮華人、華僑、海外留學生等群體作用,以孔子學院、我國駐外使館等機構作為紐帶,通過宣傳推介貴州茶、多彩貴州民族茶文化、貴州沖泡品飲方式,培養消費群體等方式,把貴州茶傳播到世界。二是利用好國際茶葉博覽會,展示推介貴州茶,為企業搭建溝通交流平臺,以展促銷,逐步對接好國際市場。
貴州茶園面積規模全國第一,每年扎實推進茶葉標準園建設、茶園投入品管控、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茶葉加工機械化清潔化標準化[5],茶規模與質量優勢明顯。在此基礎上,多渠道對接市場,強化與太古集團、聯合利華、星巴克、泉盛等國際茶商的貿易合作,鼓勵支持出口茶葉企業到貴州省建立出口基地和茶葉加工中心,實現“借船出海”;鼓勵支持有基礎有條件的省內茶葉企業自營出口。發揮貴州茶品質和安全優勢,以綠寶石、抹茶等產品為主,拓展歐盟、美國、日本市場;用好中國最大原料基地的規模優勢,以珠茶、眉茶等產品為主,爭奪傳統的中東、非洲茶葉市場;運用跨境電商平臺,搶占終端市場。
人才是決定茶葉能否“走出去”的關鍵因素,高校、科研院所和茶葉企業應加強合作,加快人才體系建設,不斷培養科研實力硬、加工技能優、營銷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茶產業精英,為貴州茶走出去提供高層次的人才支撐。培養企業自己的外銷人才,直接跟國外客戶交流,加強對國外市場的了解。通過科技助推茶葉出口,形成貴州茶的核心競爭力。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構建數字化管理體系,企業嚴格對標、按標生產,國際貿易上,進一步對標國際目標市場的產品標準,確保貴州茶順利走出去。
運用好“一帶一路”國家政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約有46.7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6.9%,經濟總量達27.4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38.2%。“一帶一路”茶葉市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開發紅茶等新興產品,開拓俄羅斯為主的新興市場。另外,文化搭橋時跟進。通文化交流、展銷會、博覽會,抓住機會跟進宣傳、銷售。同時,注重研究目標市場需求及偏好,準確定位產品。
貴州茶葉出口雖然近幾年快速增長,但出口量和出口額相對較小,仍處于起步階段。貴州茶企應立足國內市場,放眼國際市場,根據自身條件,選準定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貴州資源優勢、規模優勢、生態安全等優勢,加強出口茶葉基地建設,不斷拓寬出口渠道,持續調整優化產品結構等,并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在國際茶葉高端市場、傳統市場、新興市場、終端市場全面發力,走出一條符合貴州特點的茶葉外銷之路。利用好貴州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平臺,推動貴州茶葉進一步擴大出口,帶動茶農增收致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