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華,韋錦福,盧玉文,秦延春,陳國龍,丘獻娟,劉明福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廣西 玉林 537000)
秀珍菇是鳳尾菇的一種,但與普通的鳳尾菇有所不同,其菇體較小,柄長5~6 cm,菌蓋直徑小于3 cm。秀珍菇因味道好和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秀珍菇適宜鮮食,鮮菇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種類較多,熱量極低[1]。通過不斷探索與發展,玉林市秀珍菇產業已形成了較高水平的規模化生產,對區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為玉林市秀珍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在介紹秀珍菇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指出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
近年來,玉林市秀珍菇生產從傳統分散栽培向規模化、專業化轉變,呈快速發展趨勢。據市農業農村局統計,全市秀珍菇種植面積、產量和產值2016年分別為146.01 hm2、1.52萬t和1.45億元,2020年分別為243.83 hm2、2.48萬t和2.63億元,2020年較2016年分別增加66.70%、63.16%和81.38%。
玉林市秀珍菇產業過去只有菌種品牌,近年來,還樹立了“福興”“益康牌”“喜盈田”“精準牌”“綠康牌”“天原菌業”等秀珍菇品牌。玉林秀珍菇在華南地區已具有較高聲譽,如廣西興業福興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的“福興”秀珍菇在華南地區具有較好品牌效應,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價0.5~1.0元/kg。秀珍菇品牌建設進一步增強了秀珍菇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了其產業的經濟效益。
充分發揮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玉林食用菌綜合試驗站、各縣(市、區)經作站的技術優勢,開展科技攻關,大大提升玉林秀珍菇生產水平。近幾年來,玉林秀珍菇由過去的傳統分散栽培逐漸向設施化、規模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建成名優菌種繁育中心,培育推廣名優秀珍菇品種5個,成功轉化“秀珍菇反季節栽培技術”和“秀珍菇智能調控生產技術”等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解決了“農業靠天吃飯”的問題,達到按需供應;解決了生產成本過高的問題,提高了產業經濟效益;解決了秀珍菇周年生產的技術難題,實現天天有鮮菇上市。生產技術的不斷創新,極大地提高了設施利用率和土地單位面積出產率,有效推動了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及秀珍菇產業的技術升級。其中,“桂東南地區秀珍菇新品種引進與技術集成及示范”于2019年3月獲廣西農牧漁業豐收獎。
玉林市因地制宜,圍繞秀珍菇產業扶貧項目,積極探索創新產業扶貧投入機制、發展模式和分紅模式,走出了一條“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產業扶貧之路,分別在興業縣賣酒鎮、玉州區玉東鎮建成秀珍菇產業扶貧基地2個,成功總結推廣產業扶貧“標準培養料供給”“種植小區托管”“能人帶動發展”“扶貧款入股分紅”和“科技特派員+”5種模式,產業扶貧帶動致富效果成效顯著。如,玉林市益康菌業種植有限公司采取“科研院所+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發展扶貧產業,該公司以玉州區益康菌業生態循環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為核心,周圍村屯為基點,以貧困戶入股的形式成立專業合作社,公司統一品牌種植銷售,完善產、供、銷產業鏈經營,確保貧困戶有分紅有收益,帶動仁東鎮沼心村、城西街道新定村和仁厚鎮上羅村3個貧困村合作社發展秀珍菇種植,共建成設施標準化秀珍菇產業扶貧生產基地3個,覆蓋3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400多戶。
按照“規模大、標準高、輻射廣”的要求,通過創建秀珍菇產業示范基地,推廣良種良法,充分發揮樣板的示范帶動和典型引導作用,有效帶動全市秀珍菇產業技術升級,推動秀珍菇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全市通過加強市場引導與政策扶持,優化擴建,形成興業縣大平山鎮雅橋村等3個現代秀珍菇生產示范基地。大平山鎮雅橋村秀珍菇示范基地以廣西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為技術依托單位,以廣西興業福興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為建設主體,占地面積13 hm2,設有辦公室、生產部、技術部、質檢部、市場部和財務部等部門,現擁有各種熟練員工78人,其中管理人員5人,技術人員10人。目前,擁有秀珍菇菌包生產標準化環境控制系統、高壓滅菌系統、完善的生產流水線和菌包生產車間共計3 000 m3,種植大棚26座、面積22 000 m3,冷庫600 m3,年栽培菌包180萬包,年產量達90萬kg,年產值達1 000萬元。
雖然玉林市已把食用菌產業列入市政府發展規劃,政府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但由于科研推廣機構及人員編制不健全,專項資金投入不足,無法滿足秀珍菇產業發展的需求;由于停止征收農業特產稅,秀珍菇產業不能為市政府財政創造效益,加之政府對秀珍菇產業發展概況缺乏深入了解,進而影響市政府對秀珍菇產業的重視程度,無法有效解決菇農亟待解決的生產難題。
一是原輔材料成本上升。栽培秀珍菇用的各種原輔材料,如木屑、麩皮、棉籽殼、石膏、薄膜袋和消毒劑等近年來價格大幅度上升,對秀珍菇產業發展產生的影響較大[2]。木屑2015年為140元/m3,2020年升至280元/m3;麩皮2015年為1 600元/t,2020年升至2 500元/t;石膏2015年為650元/t,2020年升至950元/t;薄膜袋2015年為12 900元/t,2020年升至15 800元/t。二是人工成本高。秀珍菇生產為勞動密集型產業,2016年玉林市雇工成本為120~160元/d,2020年升至160~200元/d,人工費用大幅提高。三是設施成本高。搭建鋼架菇棚的成本和遮陽網、薄膜、霧化設施的價格較以前也有較大幅度提高。
玉林市受科研經費、設備和設施條件的影響,對食用菌產業的創新研究不足。主要表現:1)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菌株新品種的篩選與引入和病蟲害防治等相關技術還較薄弱,亟待進行深入研究;特別是從引進秀珍菇以來,一直使用的是從福建引進的秀珍菇原種,并多年使用同一品種,已出現退化現象。一些菌種廠家為降低成本,采用快速生長方式培育菌種,生產出的菌種質量不高,品質較差,導致出菇少;2)保鮮加工技術以及對優質菌種的深加工技術缺乏創新,不利于秀珍菇產業的可持續發展;3)產品市場調研工作開展力度不夠,不能及時了解和掌握秀珍菇的市場發展動態與銷售的最新信息,影響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玉林市秀珍菇多以單一的鮮菇以及鹽漬品和罐頭等較初級的加工產品進行銷售,產業鏈較短,缺乏對諸如食品添加劑和保健食品生等進行附加值高深度開發,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秀珍菇的產業發展優勢,不利于其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秀珍菇產業的發展是一綜合性復合工程,涉及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科學布局。一個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需要政府在引導、扶持、招商引資和制定發展規劃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2]。政府應該深入到基層一線開展調研,結合調研結果與實際生產狀況,對玉林市秀珍菇產業進行科學的長、短期發展規劃,并給出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不斷完善政府激勵機制,從低息貸款、稅收減免、征地建柵和產品運輸優惠等方面入手,在政策上實施專項扶持;確保企業應知盡知及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
實踐證明,秀珍菇菌種選育改良、栽培原料本地化應用、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等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革命,對推動秀珍菇產業技術升級增效起到關鍵作用,是產業發展的源動力。一是實施核心技術攻關工程。聚焦秀珍菇菌種應用的相關共性、關鍵性技術,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的方式,開展科技攻關,全面突破目前全市秀珍菇菌種發展所面臨的技術瓶頸;鼓勵市內優勢企業加大國產菌種使用力度,促進國產菌種迭代優化。二是充分發揮全市資源優勢,開展秀珍菇菌種的種質資源收集保護、保育與保藏,搭建鑒定評價基因發掘平臺,建設種質資源數據庫,實現種質資源共享,推動源頭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基層農技推廣體系、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及產業能人的作用,集成示范應用一批新裝備、新工藝、新品種和新技術。加強與區內外食用菌專家的聯系溝通,整合力量組織攻關,力爭在技術裝備、良種良法和生態循環等方面進行科技創新。
積極培育秀珍菇龍頭企業,通過制種、發菌、包裝、運輸和銷售一條龍經營模式,幫助菇農降低市場風險,減少企業人工與管理的成本投入,不斷培育與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爭取銷售市場的主動權,增加出口貿易。一是培育壯大玉林市益康菌業種植有限公司、廣西興業福興食用菌發展有限公司和廣西玉林市喜盈田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優秀企業,積極推動企業列入廣西玉林市龍頭企業培育庫,以享受龍頭企業政策“紅利”。二是鼓勵行業優勢企業與科研院所加強聯合研發,協同攻關,促進核心菌種研發、生產和應用的協同作用,吸引、引導新型生物制造業落戶玉林,全面提升現有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
玉林市秀珍菇產品主要以鮮銷為主,未進行精深加工,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對秀珍菇保鮮加工工藝、精深加工技術等不斷進行深度研發,并在休閑食品、餐飲、保健領域的產品開發制造方面進行拓展研究,扶優扶強全市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內外企業來玉林創辦精深加工企業,鼓勵、支持企業與農業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引進高新設備,開發食用菌系列產品[3],大力發展秀珍菇衍生產品、保健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延長其產業鏈條。
發揮秀珍菇產業優勢,主要把秀珍菇產業與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聯合,開展大宗農作物莖稈、葉片等農林廢棄物在秀珍菇產業的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實施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如應用于生豬及水果種養生態循環方面,利用本地農業廢棄物稻草為主料栽培秀珍菇,利用養豬場的豬糞和食用菌基地的食用菌菌渣、微生物菌劑發酵種植水果,通過有機高效生態循環集成與示范,助力生態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