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霞,蘭才武,楊平飛,簡應權,吳明開*
(1.貴州省農業科學院 現代中藥材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2.昌昊金煌(貴州)中藥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6;3.貴陽德昌祥藥業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6)
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hypoglaucum(Lévl.)Hutch]又名火把花、斷腸草、紫金皮等,為衛矛科雷公藤屬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及浙江等地。火把花一名始載于《本草綱目》[1],202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收載昆明山海棠片劑[2],其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的治療。所含的化學成分包括生物堿類、雷公藤次堿、雷公藤內酯和山海棠二萜內脂等[3]。所含諸多化學成分經藥理研究表明具有生物活性,如抗炎、免疫、抗腫瘤等約20個作用[4-5]。近年來,昆明山海棠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全國有近20家藥廠生產昆明山海棠制劑;但隨著野生資源日益減少,發展昆明山海棠人工馴化栽培勢在必行。有關昆明山海棠種植的研究已有文獻報道,張金霞等[6]編制了貴州昆明山海棠扦插育苗規范化技術規程。張春花等[7]研究發現,激素根旺、NAA和IBA等對昆明山海棠插穗生根有促進作用,NAA的促進作用較IBA和根旺更明顯;1 500 mL/L IBA對昆明山海棠插穗生根率達70%,較對照(2%)高68百分點;且成活率和須根數均明顯高于其余處理。余永富等[8]研究昆明山海棠插根繁殖發現,總體平均成活率26.17%,插根長度對成活率的影響不顯著,但插根粗度的影響顯著。昆明山海棠為貴州道地中藥材,貴州自2006年起開展了昆明山海棠種植技術研究。目前,在貴州雷山、劍河和修文等縣市相繼開展了昆明山海棠種質資源的收集、整理和保存等工作,并進行了示范種植。為貴州及類似地區昆明山海棠野生資源保護及規范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在貴州昆明山海棠扦插育苗規范化技術的基礎上,開展了大田示范栽培推廣工作,針對生產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如產地環境、苗木質量、大田管理、病蟲害防治及采收與產地加工等,總結形成了一套貴州昆明山海棠綠色生產技術規程(SOP),現對其介紹如下。
本規程規定了貴州昆明山海棠綠色生產的術語和定義,產地環境、苗木質量、起苗、種植、病蟲害防控及采收。
本規程適用于貴州昆明山海棠的綠色生產。
下列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 156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 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3095環境空氣質量標準;NY/T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NY/T394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本規程原植物符合《中國植物志》收載的衛矛科(Celastraceae)雷公藤屬(Tripterygium)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hypoglaucum(Levl.)Hutch]的植物特征,經分類鑒定確認[9]。
采用1~2年生昆明山海棠的枝條扦插繁殖成活的種苗。
種植區域選擇在海拔800~1 800 m,年平均氣溫≥14.5℃,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的區域,且生產環境符合GB 3095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15618 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及GB 5084 農田灌溉水質標準規定。
用作大田移栽的昆明山海棠苗木應生長健壯,無病蟲害。
昆明山海棠種苗質量標準控制在二級或二級以上。具體苗木分級見表1。

表1 昆明山海棠苗木的質量分級
依據生產的需要,采用扦插10~14個月的(一、二級)昆明山海棠扦插苗進行大田種植。取苗前苗床要適當控水,進行蹲苗。起苗時如遇苗床干燥,須先行澆水,使土壤濕潤松軟,便于起苗,挖苗時盡量少傷根,多帶土。剪成約40 cm長的段,并按50株或100株1把進行分級捆扎。
每年2—3月栽種。
種植區域應符合本標準的產地環境規定,種植地土壤宜選取肥沃、疏松且耕作層厚30 cm,pH 6.0~7.5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種植地坡度應<25°,坡度≥25°時,應進行坡改梯作業。
對選定的昆明山海棠種植地提前30 d進行整地,并按株距80~100 cm、行距80~100 cm進行挖穴,穴徑40 cm左右,深30 cm左右。挖穴時表土與心土分開。回填時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同時每穴施入腐熟廄肥5 kg+復合肥0.1 kg,并與穴土拌勻。
肥料施用嚴格執行NYT394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按每穴1株種苗植入已挖好的定植穴內,扶正苗木,用熟土覆蓋根系,填土至穴深1/2時,將苗木輕輕往上提一下再踏實土壤,填土滿穴,澆透定根水。
550~600株/667m2。
移栽定植20 d內巡查種植地塊,發現未成活植株需及時補種同齡種苗,以保證全苗生產。
定植后每年依據雜草的生長情況人工除草2~4次,同時可對昆明山海棠根部培土。
定植后1~3 a內每年4—5月和9—10月分別追施有機肥1次,施肥量為1.0~1.5 kg/株;3 a后在每年3—4月發芽追施1次有機肥,施肥量為1.0~1.5 kg/株。
定植后的第1年內,要注意水分的管理,根據立地條件和天氣情況適時進行澆水,及時排灌、防旱保濕;定植1 a后,昆明山海棠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可視情況進行澆水。
第1年控制昆明山海棠新生莖長度控制在50 cm,剪去長勢差、受病蟲害危害以及干枯的枝條,控制新生莖在3條以內。
第2年冬季開始定形,控制植株高度在100 cm以內,剪去長勢差、受病蟲害危害以及干枯的枝條,控制分莖數3~4條;第3年后每年冬季進行修剪,控制植株高度在150 cm以內,分莖數3~4條。
除采種地外,及時摘掉昆明山海棠的花序。
昆明山海棠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白絹病和膏藥病,主要蟲害有蠐螬和蝽象(表2)。病蟲害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防控原則;嚴格遵循NY/T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禁止使用國家規定的劇毒、高毒、高殘留及三致(致癌、致畸、致突變)農藥品種。通過利用農業、物理、生物及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技術措施,降低病蟲害危害。

表2 昆明山海棠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控措施
種植第4年的10月至第5年1月進行采收。
去除地上部分,利用工具挖出根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