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蘇,蔡成瑤,黎 榮
(1.江口縣氣象局,貴州 江口 554400;2.沿河縣氣象局,貴州 沿河 565300;3.德江縣氣象局,貴州 德江 565200)
旅游氣候資源是指具有能夠滿足人們正常的生理需求和特殊的心理需求功能的氣候條件,是一種可再生、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宜人的氣候條件及其持續時間長短是旅游地開發利用的先決條件,也是旅游季節長短的決定條件。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旅游氣候舒適度的分析已有大量報道[1-6]。20世紀50年代初,LOTZ等[7]分析了氣流對人體舒適度的間接影響,BURTON等[8]研究了濕度對人體舒適感的作用。此后近10年,有關研究基本為定性描述或者用經典公式來定量討論,直到1966年TERJUNG[9]正式提出風效指數和氣候舒適度指數等概念后,氣候舒適度研究進入新的里程碑。1973年OLIVER[10]建立了風寒指數量表;接著加拿大氣象局建立了舒適性指數測評標準模型[11]。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炎熱指數[12]、不舒適度指數[13]及體感溫度模型等。國內的相關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主要是一些定性的描述,直到1990年定量研究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與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人們對旅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旅游氣候舒適度的分析已成為旅游氣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2015年,孔欽欽等[14]提出人體冷熱舒適程度受除氣溫影響外,還與濕度、風速、輻射以及人體代謝、服裝熱阻等諸多因素有關;張瑩等[15]對中國大陸九大名山風景區旅游氣候舒適度進行了分析評價;叢曉男等[16]評價了我國城市每月的旅游氣候舒適度,通過分析時空演變規律,得到稀缺性的旅游氣候舒適度“M型曲線”;曹偉宏等[17]對云南麗江旅游氣候舒適度分析得出,麗江3—11月適宜旅游,冬季較不適合旅游。
梵凈山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3縣交界處,靠近印江縣城、江口縣東南部、松桃縣西南部。梵凈山雄奇俊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避暑名山,2018年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8年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隨著梵凈山知名度的提高,前往游客的人數逐年上升,因此,對梵凈山旅游氣候資源進行分析評價,對梵凈山旅游氣候資源的綜合開發與旅游氣候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梵凈山東側和西側山腳1990—2019年的月平均氣溫、相對濕度、風速、降水等要素,分別以江口站和印江站代表。梵凈山山頂2015—2019年的月平均氣溫、相對濕度、風速、降水等要素,來源于梵凈山山頂氣象站。
以月平均氣溫、相對濕度、風速、降水等要素計算梵凈山東西兩線景區山門附近、山頂的溫濕指數(THI,用溫度和濕度反應任何環境之間的熱量交換)、風寒指數(WCI,用風速和氣溫來表示對人體的影響)及穿衣指數(ICL,表示人類通過穿衣來改變氣候不舒適對人體的影響),分析溫濕指數、風寒指數時空分布特征,并根據表1描述進行舒適度評價。

表1 溫濕指數、風寒指數、穿衣指數與人體感覺
THI=(1.8t+32)-0.55(1-f)(1.8t-26)
式中,t表示氣溫(℃),v表示風速(m/s),f表示相對濕度(%),H為人體代謝的75%(取輕活動量下的代謝率87 W/m2),α為人體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情況(取0.06),R是垂直光照下單位土地面積吸收的太陽輻射(W/m2,取1 385 W/m2),α表示太陽高度角,β為本地緯度(取江口國家氣象站緯度27.7°),春秋季α=90°-β,夏季α=90°-β+23.4°,冬季α=90°-β-23.4°。
梵凈山山腳東西兩側各月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穿衣指數呈波動狀態,且變化幅度不大,兩側同一時間內的差異較小,個別月份接近重合。溫濕指數西側2011年1月最小,2013年7月最大;東側2008年1月最小,2013年7月最大。風寒指數西側2011年1月最小,2013年7月最大;東側2011年1月最小,2013年7月最大。穿衣指數西側2013年7月最小,2011年1月最大;東側2013年7月最小,2011年1月最大。由此表明,梵凈山山腳東西兩側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穿衣指數最大值與最小值出現的時間基本相同。
從圖1看出,梵凈山山腳東西兩側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均為先上升后下降,具有年中高、年頭年尾低的特點,穿衣指數則相反。溫濕指數與風寒指數呈正相關,與穿衣指數呈負相關。

圖1 梵凈山山腳東西兩側各月的氣象指數
梵凈山山頂各月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穿衣指數波動幅度較大,與梵凈山山腳東西兩側同一時間內的差異較大。山頂溫濕指數2016年1月最小,2016年7月最大。風寒指數2015年1月最小,2016年7月最大。穿衣指數2016年1月最小,2016年7月最大。由此表明,梵凈山山頂溫濕指數最大值、最小值與風寒指數最大值、最小值出現的時間基本相同,穿衣指數則相反。
從圖2看出,除12月外,梵凈山山頂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比山腳東西兩側小,表現為年中高、年頭年尾低,穿衣指數則普遍比山腳東西兩側大,具有“V”型特征。各指數均在1—2月、10—12月變化幅度小,7月前后起伏較大,尤其是風寒指數最為明顯。

圖2 梵凈山山頂各月的氣象指數及其與山腳東西兩側的對比
2.3.1 梵凈山山腳 除7月外,梵凈山山腳東西兩側各月的溫濕指數均有較大變化,3—5月和10—12月變化較明顯,其中,4月氣候由舒適轉變為非常舒適,氣候舒適度升高,10月氣候由非常舒適轉變為舒適,氣候舒適度降低;1—2月、6—9月溫濕指數變化較小,其中1月、9月氣候由不舒適轉變為較不舒適,氣候舒適度升高。1月風寒指數最小,7月最大;1—3月、11—12月為涼風,4—5月、10月為舒適風,6—9月為暖風。1月穿衣指數最大,7月最小;1—2月、12月適合穿秋冬常用便服,3月和11月適合穿春秋常用便服,4月和10月建議穿襯衫薄外套,5—6月、9月適合穿輕便夏裝,7—8月適宜穿短袖涼鞋。
2.3.2 梵凈山山頂 各月的溫濕指數均有較大變化,2—6月和9—10月變化較明顯;1—2月期間極不舒適,6—9月氣候由舒適轉變為非常舒適,再轉變為舒適,氣候舒適度先升后降,10—12月較不舒適。風寒指數1月為最小,7月最大;1—2月為冷風,3—4月、10—12月為稍冷風,5—9月為涼風。1月穿衣指數最大,7月最小;1—2月、12月適合穿棉衣、羽絨服,3—4月和10—11月適合穿厚實外套,5—6月和9月建議穿春秋常用便服,7—8月適合穿襯衫薄外套。
2.3.3 梵凈山山腳與山頂的差異 梵凈山山頂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比山腳小,穿衣指數比山腳大;同一月份,人體感覺表現為春秋山頂比山腳較涼,夏季山頂適合避暑,冬季山頂比山腳寒冷,說明梵凈山因地勢等原因,山頂與山腳的氣候差異大。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多地氣候舒適度呈下降趨勢,氣候舒適期縮短,對當地旅游業的不利影響將越來越大。研究結果表明,梵凈山山腳東西兩側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均為先上升后下降,具有年中高、年頭年尾低的特點,穿衣指數則相反。溫濕指數與風寒指數呈正相關,與穿衣指數呈負相關。除12月外,梵凈山山頂的溫濕指數、風寒指數比山腳東西兩側小,表現為年中高、年頭年尾低,穿衣指數則普遍比山腳東西兩側大,具有“V”型特征。各指數均在1—2月、10—12月變化幅度小,7月前后起伏較大,尤其風寒指數最為明顯。同一月份,人體感覺表現為春秋山頂比山腳較涼,夏季山頂適合避暑,冬季山頂比山腳寒冷。整體看,梵凈山氣候變化幅度較小,與梵凈山區域環境的大力保護有關,氣候舒適度變化不大,對旅游的抑制作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