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于可紅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 體育學系,浙江 杭州 310058)
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一直備受我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注,自1985年開始至2014年,我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5部委已進行了7次(每5年進行一次,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4年)大規模的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從歷次調研結果看,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學生身體形態水平等有了大幅提高,但部分身體素質指標卻出現下滑。其中,上肢力量素質是下降最明顯的指標。根據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反映力量素質的引體向上合格率僅為18.7%,顯著低于其他身體素質指標[1]。何素艷(2019)等人采用量化和質性的研究,對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數據和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男生引體向上“零”分的首要原因是體重增長較快,其次是肌群絕對力量和耐力增長的不足[2]。因此,找出和分析導致學生力量下降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只有這樣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大量研究表明,遺傳為體質健康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但體質的強弱則更多依賴于社會經濟環境、營養及體育鍛煉等后天生存環境,其中,經濟發達程度是影響國民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學者張彥峰對體質健康與經濟發展二者間的關系進行探究后發現,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民體質的影響表現出差異性、階段性以及邊際效應性[3]。浙江省作為我國沿海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水平一直名列前茅。而湖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實現快速增長。因此,本文選取我國經濟發達的浙江省和經濟水平相對落后但發展勢頭迅猛的湖南省,通過對兩省學生在1985-2014年7次體質健康調研中,上肢力量素質指標數據進行縱向梳理,并對兩省學生上肢力量發展進行橫向對比,以了解兩省經濟發展水平在學生力量素質變化上的反映,為更好地了解和提高現階段學生上肢力量以及體質健康水平提供有價值的數據與參考建議。
本文數據來源于我國7次(1985年[4]、1991年[5]、1995年[6]、2000年[7]、2005年[8]、2010 年[9]、2014年[10])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所公布的數據,將其中湖南省與浙江省7-22歲男生的引體向上(斜身引體/7-12歲男生、引體向上/13-22歲男生)指標數據作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對相關文獻的閱讀搜集,整理出湖南省與浙江省學生7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中上肢力量指標數據。通過學校數據圖書資源庫查閱了解相關研究現狀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發展趨勢,以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尤其是力量素質發展及現狀;查閱湖南省與浙江省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水平發展變化,并進行梳理和總結。
1.2.2 數理統計法。本研究以7次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中湖南省與浙江省學生上肢力量指標數據為分析單位,使用EXCEL軟件對各學段學生在歷次體質調研中的上肢力量指標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SPSS23軟件對數據進行方差分析,分析前使用Kolmogorov-Smirnov、Levene統計檢驗數據是否滿足正態分布、方差齊性的要求,數據符合正態分布時采用LSD或Tamhane T2進行事后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時則采用非參數檢驗以及Kruskal-Wallis檢驗進行多重比較。
反映學生上肢力量素質水平的測試中,7-12歲男生采用斜身引體測試,13-22 歲男生采用引體向上測試,由于各學段學生身體機能發育有所差異,加之為更直觀地對比不同學段、城鄉男生上肢力量動態變化,本研究將所選數據分為小學(7-12歲)、初中(13-15歲)、高中(16-18歲)和大學(19-22歲)四個學段,再將每一學段中的學生劃分為兩組學生群體(城市男生、鄉村男生),并根據各年齡數據計算出兩組學生群體的學段均值,以探究同年齡段城、鄉學生上肢力量是否存在差異性。結果如下所示:
2.1.1 小學學段(7-12歲)。湖南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小學學段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的斜身引體平均成績分別增長12.17個和8.80個,增長幅度分別為72.32% 和58.04%(表1)。1985-2000年期間城市男生和鄉村男生的斜身引體成績大幅提高,鄉村男生斜身引體成績在1995年和2000年高于城市男生;2000年后,兩組學生斜身引體成績開始大幅度下滑,其中城市男生斜身引體成績在2005年后均高于鄉村男生,2010年后止跌回升。而鄉村男生則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下降趨勢在2005年后有所減緩。
浙江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小學學段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的斜身引體平均成績分別增長13.31個和9.97個,增長幅度分別為90.67% 和48.89%(表1)。1985-1995年期間,城市男生斜身引體成績持續增長,鄉村男生斜身引體成績則在1991年有所下滑后大幅增長;1995-2005年期間,兩組學生斜身引體成績均呈現出持續下滑的趨勢;2005-2014年期間,城市男生斜身引體成績呈回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而鄉村男生則與之相反,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變化趨勢。

表1 兩省7-12歲男生斜身引體變化情況表
為對比兩省小學學段城、鄉學生斜身引體成績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差異,為此,進一步對城、鄉學生的斜身引體成績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2),可見兩省小學學段城鄉學生斜身引體成績不具有統計學上的差異性(P>0.05)。上述數據說明了1985年-2014年間,湖南省與浙江省小學學段學生的斜身引體成績整體均有所提高,但與成績最高值的年份相比仍有所下降。其中,湖南省城鄉學生上肢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逐漸變大的趨勢,農村學生上肢力量下降問題值得研究和關注。相比之下,2014年浙江省鄉村男生斜身引體成績明顯高于湖南省鄉村男生,但浙江省城市男生低于湖南省城市男生。

表2 小學學段城、鄉男生在斜身引體上的ANOVA分析結果
2.1.2 初中學段(13-15歲)。湖南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初中學段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的引體向上平均成績分別下降0.47個和1.05個,下降幅度分別為14.79%和28.64%(表3)。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在1985-1995年期間持續增長,1995-2005年期間持續性下滑。鄉村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則在1985-2000年期間呈波動性增長,2000年后開始下滑;2005-2010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有所回升,2010年后均繼續大幅度下滑。
浙江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初中學段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的引體向上平均成績分別下降0.25個和0.50個,下降幅度分別為6.49%和15.15%(表3)。1985-1995年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呈略為下降后增長的變化;1995-2005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呈持續性大幅度下滑;2005-2014年期間,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開始持續回升,鄉村男生則為繼續下滑,2010年后有所回升。

表3 兩省13-15歲男生引體向上變化情況表
為對比兩省初中學段城、鄉學生引體向上成績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差異,進一步對城、鄉學生的引體向上成績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4),可見兩省初中學段城鄉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不具有統計學上的差異性(P>0.05)。上述數據說明了1985-2014年期間,兩省初中學段學生的引體向上成績均有所下滑,其中,浙江省城鄉男生2014年引體向上成績均高于湖南省城鄉男生。

表4 初中學段城鄉男生在引體向上上的ANOVA分析結果
2.1.3 高中學段(16-18歲)。湖南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高中學段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的引體向上平均成績分別下降4.32個和3.16個,下降幅度分別為56.55%和44.93%(表5)。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在1985年-2000年期間呈現波動性的下滑,而鄉村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在該期間呈持續增長;2000-2014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有所下滑,其中,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在2005年后有所回升,2010年后繼續下滑,而鄉村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在此期間呈現持續下滑的趨勢。
浙江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高中學段城市男生、鄉村男生的引體向上平均成績分別下降2.96個和2.88個,下降幅度分別為36.85%和34.02%(表5)。1985-1995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先有所下降,1991年后回升;1995-2005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呈大幅度持續下滑;2005-2014年期間,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在2005年后開始回升,2010年后略有下降,而鄉村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則在2005年之后繼續下滑,在2010年后有所回升。

表5 兩省16-18歲男生引體向上變化情況表
為對比兩省高中學段城、鄉學生引體向上成績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差異,進一步對城、鄉學生的引體向上成績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6),可見湖南省高中學段城鄉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具有統計學上的差異性(P<0.05),而浙江省城鄉學生則不存在統計學上的差異性(P>0.05)。上述數據說明了1985-2014年兩省高中學段學生的引體向上成績整體均呈下滑趨勢,其中,2010年后兩省差距在加大,2014年浙江省學生引體向上成績明顯高于湖南省學生。

表6 高中學段城鄉男生在引體向上上的ANOVA分析結果
2.1.4 大學學段(19-22歲)。湖南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大學學段(19-22歲)城男、鄉男的引體向上平均成績分別下降4.34個和4.44個,下降幅度分別為48.17%和45.60%(表7)。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在1985-1995年期間均呈持續性增長;1995-2010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開始持續性下滑;2010年后,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下滑趨勢均得到遏制并開始回升。
浙江省2014年與1985年相比,大學學段(19-22歲)城男、鄉男的引體向上平均成績分別下降5.06個和6.23個,下降幅度分別為61.12%和67.02%(表7)。1985-1995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呈持續性增長;1995-2014年期間,兩組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持續性下滑。

表7 兩省19-22歲男生引體向上變化情況表
為對比兩省大學學段城、鄉學生引體向上成績是否存在統計學上的差異,進一步對城、鄉學生的引體向上成績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表8),可見兩省大學學段城鄉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均不具有統計學上的差異性(P>0.05)。上述數據說明了1985-2014年湖南省大學學段學生的引體向上成績整體呈下滑趨勢,其中,湖南省鄉村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在各年份上整體高于城市男生,且下滑幅度低于城市男生;而浙江省鄉村男生引體向上成績下滑幅度高于城市男生。

表8 大學學段城鄉男生在引體向上上的ANOVA分析結果
由于小學學段力量素質測試項目(斜身引體)與另外三個學段(引體向上)有所不同,因此主要對初中、高中及大學學段男生引體向上進行對比分析。根據上述數據分析發現:湖南省學生30年間力量素質指標成績下降值上,高中>大學>初中;浙江省學生則表現為:大學>高中>初中。造成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1985年時初中學段引體向上數值基數相對較小,加之,1990年后,體育在初中升學考試中列為升學考試科目,因此學校、家長及個人會對此投入更多的關注。但根據數據顯示,湖南省初中學生引體向上成績2014年時仍在下滑。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社會普遍對升學和文憑的重視也給青少年帶來了較大的學習壓力,而高中無疑是所有學段中升學壓力最大的學段,因此在繁重的學業壓力下,身體活動量減少,從而導致了該學段學生上肢力量素質的大幅度下降。而根據人體機能的生長發育規律,大學是個體生長發育的后期,已進入成年階段,但大學學段學生引體向上成績下滑幅度也很大,兩省大學生2010年的引體向上成績明顯低于同省份高中學段學生,此外,浙江省初中、高中學段學生引體向上情況均好于湖南省學生,但在大學學段中卻明顯低于湖南省學生。由此可見,兩省各學段學生上肢力量素質均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湖南省高中學生與大學學生上肢力量下降問題尤為突出;浙江省大學生上肢力量下降問題需特別引起關注。
根據各學段學生城鄉差異對比發現:湖南省除高中學段引體向上成績具有統計學上的城鄉差異外,其余學段以及浙江省各學段城鄉學生均無統計學上的差異性。從數值上來看,浙江省小學學段城、鄉學生斜身引體差距隨時間推移逐漸縮小,而湖南省小學學段城鄉差距卻在逐漸加大,且鄉村學生顯著低于城市學生,說明湖南省鄉村孩子的上肢活動量正在減少。初中學段中,湖南省鄉村學生引體向上成績在1985-2005年期間除1991年低于城市男生外,在其余測試年份上均高于城市男生,浙江省鄉村男生則在1995-2005年期間高于城市男生,但在2010-2014年期間均明顯低于城市男生,可見,前一階段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初中學段鄉村男生的生活方式及營養水平有所改善,而后一階段生活方式與城市趨同,鄉村學生身體活動量也大幅減少。高中學段中,湖南省男生引體向上存在統計學上的城鄉差異,從數值上看,湖南省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除1985、2010年高于鄉村男生外,在其他測試年份上均低于鄉村男生;浙江省城市男生除2010年高于鄉村男生外,在其他測試年份上均低于鄉村男生,而該學段兩省鄉村男生引體向上成績顯著好于城市男生的原因可能是,城市男生學業壓力相較于鄉村學生更大,身體活動減少,上肢得不到鍛煉,從而導致上肢力量水平下降。大學學段中,兩省城市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均低于鄉村男生,湖南省學生在該點上較浙江省更為明顯,可見造成學生體質出現城鄉差異的原因,除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外,體育場館、基礎設施的缺乏、師資力量相對落后以及教育水平相對較低,也導致了鄉村中小學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條件受限,而進入大學后整體條件趨同。
浙江省位于我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截至2013年,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3年位居中國第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連續29年全國第一,是中國省內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最小的省份。
湖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區,歷史文化悠久,物產資源豐富,由于區位優勢顯著,產業發展基礎良好。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經濟實力邁上了新的臺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GDP從1978年的147億元不斷躍升,2008年首次進入“萬億俱樂部”,2016年躋身“3萬億俱樂部”,2018年更是躍居至全國第八。
1985-2014年30年間,浙江省與湖南省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尤其在2005年后,兩省各經濟指標均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從兩省30年間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來看,湖南省在2000年達到浙江省1995年時的水平。經濟發展差異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也勢必影響到青少年體質健康情況的變化。為進一步探尋兩省學生引體向上的階段性變化及原因,本文從總體變化情況出發,將10年作為一階段,分為“1985-1995年”、“1995-2005年”、“2005-2014年”三階段進行分析研究:
1985-1995年階段,該階段由于經濟基數較小,兩省均處于改善溫飽的階段,經濟水平發展促進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時,大部分家庭的主要支出還在食品購入上,因此學生飲食結構開始轉變,主食攝入的減少以及營養攝入的均衡,使得青少年的營養狀況得到改善,肌力也有所增長。此外,1990年,《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頒布與實施,體育中考正式拉開帷幕,此政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尤其是初級中學,加強對學生在校期間體育課和體育鍛煉管理。綜上,由于經濟水平的發展,青少年營養狀況的改善,加之體育工作條例政策的實施,使得該階段各學段學生上肢力量素質水平整體大幅度提高。
1995-2005年階段,由于我國政府于1993年全面取消“憑票供應制度”,實現糧油敞開供應,這一歷史性的社會變革進一步提高了居民飲食營養水平,也促進了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居民消費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過上了相對富足的生活。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的進一步加大,同時,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上學及經濟、社會生活的快速發展,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期望高,“不讓孩子吃苦”,不用干家務,活動怕出危險等,導致青少年學業壓力越來越重,身體活動與體育鍛煉逐漸減少。綜上,由于經濟水平的進一步發展,青少年營養過剩現象開始出現,兩省學生上肢力量在該階段均呈現出下降趨勢。其中,上文提到湖南省經濟發展進程滯后于浙江省,因此浙江省各學段學生上肢力量上升轉為下降均出現在1995年后,而湖南省小學學段城、鄉學生以及初高中鄉村男生下降轉折點則出現在2000年后。可見,經濟發展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變化有很大的關聯性。
2005-2014年階段,兩省各經濟指標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其中,2005年以后家庭購車數量呈現“井噴式”的增長,大大改變了我國居民的出行方式,汽車的普及導致了青少年“被動”的生活方式[11],青少年身體活動量不足、營養過剩等現象進一步發展,兩省部分學段學生上肢力量繼續下滑。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前一時期青少年體質下降明顯的現象,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7號文件,廣泛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等一系列措施,以期提高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由此,湖南省小學城男、浙江省小學鄉男、浙江省高中鄉男以及湖南省大學學段男生上肢力量在此期間止跌回升,可見該階段政府為加強學生體質健康頒布7號文件等一系列政策與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學業的壓力,兩省其余學生上肢力量素質水平仍在下滑。
3.1.1 浙江省與湖南省學生上肢力量呈階段性發展變化:1985-1995年階段,兩省經濟水平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很好地解決了溫飽問題,青少年營養狀況得到改善,使得兩省各學段學生上肢力量水平均有所提高;1995-2005年階段,由于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兩省學生上肢力量水平均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2005-2014年階段,兩省學生上肢力量水平整體有所回升,但部分學段上肢力量水平仍在下滑。
3.1.2 湖南省高中男生與浙江省大學學段男生引體向上水平在30年間下滑尤為明顯。
3.1.3 隨著湖南省經濟發展,湖南省城鄉學生力量素質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特別在小學學段中,鄉村學生上肢力量下降明顯,出現城市好于鄉村。需關注湖南省農村孩子的體育鍛煉和身體活動。
3.2.1 保證學生身體活動量,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學校方面,應利用學生在學校的時長,除確保體育課課時外,積極開展課余體育活動以及大課間活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的體育活動量;家長方面應積極配合,減少汽車接送的頻率,盡量讓學生使用步行、騎行等方式上下學,參與必要的家務勞動。此外,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社會方面,應積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的發展。
3.2.2 重視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加強其體育鍛煉意識。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更多依靠的是學生的個人意識與自覺性。因此高校需加強體育教育改革,深化學生對體育鍛煉價值的認識,引導學生杜絕久坐不動的生活行為,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
3.2.3 關注鄉村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縮小城鄉體育教學水平差距。要加強鄉村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研究,促進城鄉一體化,加強鄉村中小學校體育場館建設以及體育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為鄉村中小學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創造有利條件,推進鄉村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