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芝婷
【內容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積極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它緊密貼合教材內容,秉承學科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學生大腦綜合學習活動,建立愉悅的心靈體驗,從而掌握學科知識,陶冶個人情操,為發展學科核心素養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就將從如何營造初中歷史教學的生動情境這個角度,展開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情境設定? 實施措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是人和人的心靈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觸。它著眼于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雙向溝通,心靈上達成完美契合,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心靈發展和人格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的教學不僅承擔著傳輸知識的要務,還肩負著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發展健康心靈,進而實現全面素養的提升這個目的。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思維是教師負責知識的傳授,把課堂視為一個人的單向行為,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求,自然也喚不醒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課堂上,缺乏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融通,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打擊,學習興趣提不起來。在這樣的課堂上,初中歷史教學就如進入一個冰冷的天地,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但是又收不到實效。
在面對傳統教學遭遇的困境時,我們積極借助課改的東風,全力解決這個問題,情境教學法便應運而生。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能夠針對所需學習的教學內容,遵循本學科的教學規律,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情境,喚醒學生大腦深層的綜合學習活動,從而帶來愉悅的學習體驗,為順利掌握學科知識,陶冶個人情操,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基礎。它徹底摒棄了傳統教學中的呆板、繁瑣又低效的弊端,把學生帶入到擁有強烈主體意識的具體情境,引發學生的積極態度體驗,培養直覺,發展創新。
一、認識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的實施原則
1.趣味性原則
初中學生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創設歷史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從趣味性出發,靈活運用教材,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喚醒他們的求知期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使學生的歷史學習產生持久的動力。
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小故事的形式或者成語典故等,給學生營造生動的故事情境,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學“商鞅變法”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引入了“南門立木”的小故事,讓學生感受商鞅變法的成功秘訣。在講述“吳越爭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通過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體會越王勾踐立志雪恥的堅定決心等。這些故事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活躍了氣氛,也啟迪了思維。
2.自主性原則
所謂歷史教學中的自主性,是指教師的情境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使學生在積極自主的狀態下,主動參與課堂,調動積極情感,投身學習活動。學生自我的學習意愿一旦被激發后,會自覺主動地動腦、動手、動口,自主思考,自我評價,構建良好師生關系,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例如在學習“美國內戰”的相關內容時,筆者通過創設情境,把課前準備好的南北矛盾中的工業原料、關稅、奴隸制度等材料出示,然后把班級學生分成兩組,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便會穿越時空,進入南北方辯論的氛圍中,針對南北矛盾的焦點展開探索和辯論,最后自主得出綜合性的結論。
3.適當性原則
雖然我們知道生動的教學情境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也要秉承適當的原則,即教師所設計的情境內容,必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要從我們的真實教材出發,我們要破除那種嘩眾取寵、形式主義,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學生群體,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以促進學生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并為他們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例如我們在面向七年級學生時,可以采取激發學生學習趣味的情境,以保持學生高度的學習熱情。而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則可以適當提升一下情境的挑戰性,激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探索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的實施措施
實際教學實踐中,我們積極探索了諸多創設課堂情境的辦法,切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構建角色氛圍,激發學生參與意識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法,注重學生情感的激發和情操的培養,不再把學生看成單純的知識容器,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通過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使學生既順利掌握基本的知識,也發展了全面的學習能力。在情境營造的過程中,筆者運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氛圍,親自去扮演歷史人物,在和其他同學合作過程中,演繹歷史人物的事件,體驗歷史人物經歷的人生,品悟人物的思想變化,并且能夠把人物的經歷和感受放置到歷史的長河中進行整體把握,從而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
2.語言積極溝通,融入豐富情感世界
初中歷史的教學經歷了很大的變革,教師由傳統模式中占據課堂的主要地位,過渡到把教學錘煉成一種藝術,既往的一言堂方式忽略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欠缺,僅僅把學習過程理解為知識的死記硬背、知識點的硬性灌輸,而新課改后帶來的可喜變化便是教師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和諧、情趣共生的課堂情境,通過自我語言藝術的提升,給學生帶來一種極致的心靈享受,也為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塑造帶來良性促進作用。從而,讓學生徜徉在初中歷史的長河中,徜徉在教師充滿感情的語言情境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在講述歷史人物的事件時,可以通過真摯、飽滿的感情滲透,把故事講述給學生聽,動之以理,曉之以情,描述歷史長河的變化規律,闡明歷史人物的豐富命運,描述大氣磅礴的歷史場景,把歷史學科的魅力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
例如當學生在學習《海峽兩岸的交往》時,教師便可以通過朗誦余光中膾炙人口的詩作《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把學生帶入到遠離家鄉、遠離祖國的游子感情世界中,這種飽含深情的情境,會喚醒學生對新知識的期待,想探尋詩歌背后的背景,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出示中國的版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挖掘出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因素,把學生的思維拉入到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中。
3.運用圖片實物,鼓起高漲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營造生動有趣的情境,還可以通過出示實際的圖片、實物、模型等,再現歷史,極大限度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讓他們產生難以磨滅的記憶。所謂歷史學習中的實物,包含的范圍很廣,如歷史遺留下來的物品或者文物,如古代器皿等,還包括歷史人物的畫像、歷史場景的模擬等,教師在出示這些圖片或者實物時,配合以極具感染力的說明,這樣可以把歷史教材解釋通透,并且課堂進行得生動活潑,利于理解,能夠從歷史知識上發現新規律,探尋新觀點。
例如在教學“西歐殖民主義的擴張”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通過展示伊麗莎白一世等人物畫像、英、法、荷等殖民擴張的示意圖等歷史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殖民侵略者的貪婪、殘暴,體會殖民地人民的非常悲慘的命運,觸動學生的心靈,尤其是一幅印第安人在礦井下勞作的圖片,更是讓同學們視覺上受到直接刺激,體會到殖民主義給世界人民帶來的傷害,學生們也會從總體的層面上去反思學習的意義。
4.運用音頻視頻,再現生動歷史情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的教學手段也越來越先進,各種教學成果層出不窮,現代化的音頻、視頻、交互使用的多媒體資源,給我們的初中歷史教學帶來了嶄新的契機。它改變了我們傳統的授課模式,改觀了試聽方式,提升了試聽的效果,通過場景再現、影視劇的片段導入等手段,讓學生受到最真摯的情感那熏陶,聲、光、形、色等因素綜合作用于學生的感官,會在他們的大腦皮層留下最深刻的痕跡,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升我們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西歐殖民主義的擴張”時,筆者講述的是殖民主義的奴隸貿易這部分內容,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如果單純依靠文字或者語言表述,未免顯得太蒼白無力,感受不深。所以,筆者積極借助影視資料,營造生動的情境,在課堂上,筆者播放了美國電視劇的片段,即男主人公被掠為黑奴的場景,當學生面對著屏幕上黑奴的掙扎和吶喊,受到的苦難和折磨,內心是非常不平靜的,這對于學生深刻感受教材內容,提供了直觀的通道。
例如在教學《三國鼎立》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給學生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在視頻忽閃而過的鏡頭剪輯中,學生看到了風起云涌的歷史情境變遷,各路人馬的不同裝扮,然后,在雄渾的音樂聲中,配合以教師生動的講述:讓我們一起進入到當時那個風云變幻、人才輩出的時代,去揭開那一幕幕真實生動的歷史場景吧!學生在視覺、聽覺的直觀刺激中,自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均在發展和提升,讓他們掌握知識的速度加快,對歷史規律的把握也更加準確和全面。
結語
初中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和手段,但是不管是采用哪一種,都需要圍繞著我們的教學目標而展開,緊緊依據當堂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不能為了單純的嘩眾取寵。因此,教學情境的營造要新鮮、生動、開放而且適用,既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操,和清晰的歷史辯證思維。
【參考文獻】
[1] 劉曉平. 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歷史教學研究通訊,1998(12).
[2] 黃小波. 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J]. 歷史教學問題,1998(06).
[3] 李吉林. 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 人民教育,1991 (05).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天潤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