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德格八邦噶瑪嘎孜唐卡的歷史發展講述著藏族傳統文化的脈絡,而其唐卡作品則反映著藏族傳統文化的人文地貌及風俗習慣。噶瑪嘎孜唐卡以青綠山水展現著該畫派的風格特點,不管是用色還是用線都是繪畫中值得學習的典范。通過唐卡元素提取,思考噶瑪嘎孜唐卡的視覺效果與現代插畫的融合性,創作系列插畫作品,并進行運用,以展現噶瑪嘎孜唐卡的獨特之美,體現其藝術審美價值。
關鍵詞:嘎瑪嘎孜;唐卡元素;現代插畫;設計應用
一、噶瑪噶孜畫派概述
唐卡作為一種平面卷軸畫,其載體的形式也是多樣的,有繪制于動物皮上的唐卡,也有繪制于布或紙等材質的唐卡,不管是何種材質載體,其畫面的呈現形式都是以視覺作為語義而進行信息或情感的傳達。初期唐卡源于宗教,繪制內容同宗教文化緊密相連,題材多以佛像佛塔為主,重于刻畫佛的莊嚴與神圣;成熟期唐卡始于公元前8世紀中后期,題材更為寬泛,畫面尺寸得以規范,出現了傳世與裝藏作品;后期唐卡衍生出眾多風格流派,有尼式、克什式、東印式、齊烏崗巴派、勉唐畫派、欽則畫派、嘎瑪嘎孜畫派等1。唐卡發展至今,對于當代藝術的探索及唐卡傳承的思考,“新概念唐卡”得以出現,繪畫技法沿用傳統藏式唐卡畫法,畫面題材多樣,色彩變化較多。唐卡作為一種掛起來的“裝飾畫”,特別是后期出現的新概念創作唐卡,雖傳統類型中的宗教內涵進而弱化,但畫面的藝術審美及發展價值卻得到了提升。
噶瑪嘎孜畫派作為藏區三大畫派之一,其唐卡的畫風影響著藏東康巴地區,德格縣八邦寺則是噶瑪嘎孜唐卡的重要傳承地之一。16世界下半葉,因噶瑪巴大法會得名出現了著名的噶瑪噶孜畫派,又譯“嘎瑪嘎赤畫派”,亦簡稱“噶智派”2。嘎瑪嘎孜畫派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三扎西”,其一為畫派創始人的南喀扎西,其唐卡繪制中融合了印度銅佛像造型特點與明代工筆畫繪畫特點,用色逐漸趨淡,題材較多采用中原山水自然風景;其二為南喀扎西傳承人卻扎西,在前者的基礎上繼承了的嘎孜畫派的設色特點,設色以青綠為主,創作了大量的組畫唐卡;其三為噶雪·噶瑪扎西,在構圖上放大了唐卡中心人物,且人物角度通常為半側面,唐卡背景多以漢地風格風景畫為主,側重刻畫自然風景元素,設色以青綠為主,但對藏傳繪畫傳統中的紅黃色系進行改變,色彩更為大膽新穎。
二、噶瑪嘎孜唐卡特點
嘎瑪嘎孜畫派唐卡區別于其他畫派唐卡的獨特之處在于青綠山水技藝的運用,畫面構圖靈活,設色以青綠為主3。中心視覺集中的構圖多以佛像尊者為主,主題明確,后景多以山水或植物烘托,主色調以刻畫的形象色或服裝色為主,后景山水植物也以青綠或土黃色為主;分散視覺中心的構圖較多采用三分布局用以表現大場景,上為天、中為山、下為地的場景中雖包含眾多的人物形象,且又有山或云進行布局分割,但縱向自成一體,形成了聯系性極強的畫面,用以表達故事情節。此類唐卡情境性強,畫面較常采用漢地自然風景,以山水風光作為全景布局,具有極強的寫實性,其中人物形神各異,建筑結構精巧,動物活靈活現,整體景色開闊大氣,值得反復欣賞。
線條,是一幅畫的框架及靈魂所在,在噶瑪嘎孜唐卡作品中則充分展現了畫面線條的精妙所在。怪石嶙峋的山峰,用鐵線描繪制山的險要及層次;飄逸涌動的云浪或服裝衣帶,則用高古游絲描表現其飄渺靈動的弧度。在線條色彩的運用上,噶瑪嘎孜唐卡也偏向靈活與寫意,畫面線條運用較多較細,貼近于工筆畫繪畫手法。青綠山水的刻畫,其線條色彩取較之更深的對應色,更重的墨青或墨綠,表現山體的走勢與體積感;紅墻黃檐,其線條則配以深紅或金黃,表現建筑的神圣與輝煌。由此可見,噶瑪嘎孜唐卡中的線條不是一味用黑色去表現,而是更加靈活的處理線條色彩,使得畫面中線條與形象較好的融為一體,畫面飽滿度高意境性強。噶瑪嘎孜畫派唐卡的諸多特點同現代插畫風格中的中國風插畫貼合,因此,在繪畫藝術創作中,可嘗試兩種畫風類型的契合點,使噶瑪嘎孜唐卡元素同現代插畫進行融合。
三、現代插畫風格定位
插畫的主要作用是一種視覺畫面的呈現形式4。中國的繪畫歷史古老而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貴族陪葬品中的“帛畫”,延續后期,則相應的出現了不同時期的繪畫形式,較為特殊的有墓室壁畫以及石窟壁畫。對于插畫概念的出現離不開書籍的發展,穿插于文字旁的繪畫作品就是最直觀的插畫表現,印刷術的成熟也使得真正意義上的插畫運用普及與多元。插畫的運用在近幾年的藝術發展中越來越廣泛,特別是中國風插畫,更是為弘揚中國文化和建立文化自信而受到大眾的好評與喜愛。
所謂中國風插畫,最主要的特點為畫面元素結合中國傳統紋樣及工筆畫用線手法,畫面形象給人以古風之感,常用到祥云、流水、古建筑等形象,其線條運用上也注重技巧,用粗細變化表現輪廓深淺,用卷曲流動表現物體節奏,線條豐富飽滿,以線表示山的走勢或葉的經絡等。現常見的中國風插畫類型大致有人物類、建筑類、植物類、動物類、山水類。
四、插畫元素定位
噶瑪嘎孜唐卡作品同現代插畫的藝術價值有較多的共通性,尤同中國風插畫相似,不僅在用線方式上大量采用工筆畫技法,而且在設色上也是側重于青綠或黃白,兩者的藝術契合度較高,因此,在對噶瑪嘎孜唐卡作品進行元素提取而進行的插畫創作,在視覺效果上定位為中國風插畫。
創作插畫所依托的噶瑪嘎孜唐卡為司徒班欽·卻吉迥乃大師于18世紀初創作的佛本生傳如意虅系列作品,共五幅(如圖1),均為彩色唐卡,現收藏于四川德格縣八邦寺中,收錄于由康·格桑益西主編的《噶瑪嘎孜畫派唐卡》一書中5。佛本生傳如意虅唐卡畫面背景采用了自然風光,刻畫的形象既有人物也有動物等,色彩以青綠為主,黃白為輔。為使創作的系列插畫作品整體性更強,主要選用前三幅作品作為參考。
五、作品創作
作品以系列插畫形式呈現,設定五個主題,作品名稱為《噶智山水美》。
第一幅圖以山峰為主,水波、云霧及建筑為輔,場景元素采用佛本生傳如意虅之二。整體畫面集中繪制山體造型,以豎向構圖,以凸顯山的高大與巍峨,山巒由遠及近,由高至矮而打造畫面的空間感與層次感,畫面中環繞的云霧加強了物與物之間的聯系性,設色以青綠為主,黃白為輔。用線形式也以工筆畫手法繪制精細而流暢的高古游絲描,使用金黃描線,渲染圖像的華麗與精美(圖2)。
第二幅作品以白象為主,山峰、云霧及植物為輔,場景元素采用佛本生傳如意虅之二。整體布局開闊大氣,白象處于黃金比例處,而山峰及植物呈環繞狀立于白象四周,使視覺較好的集中于中心物,而四周元素之間的層次感用以營造白象至于大自然中的情境性,畫面意境給人祥和安寧感。整體設色以青綠為主,黃白為輔。畫中山峰造型選用佛本生傳如意虅之二唐卡作品中不同形態的山體輪廓,以鐵線描刻畫線條,以嘗試不同繪畫技法的運用(圖3)。
第三幅作品以雙魚為主,水波、云霧及植物為輔,場景元素采用佛本生傳如意虅之一,蓮葉元素采用于佛本生傳如意虅之四。整體布局以橫向構圖,以適應畫面中水波的延展性。雙魚處于視覺中心點,四周浮動蓮葉蓮花,有吉祥美好的寓意,而飄渺的云霧呈半透明狀態穿插于圖中,增添了一絲空靈脫俗之感(圖4)。
第四幅作品以飛天為主,山峰、云霧及植物為輔,場景元素采用佛本生傳如意虅之二。畫面的中心視覺點為兩位飛天,直接選用于唐卡作品中的形象,并稍作修飾。飛仙衣帶飛舞,形態婀娜靈動,四周環繞的云霧營造置身云端的意境。背景以白色山峰為底,以襯托飛天服裝及衣帶色彩,此幅畫作用線,顏色偏紅,同服裝中大面積使用的赤色相呼應(圖5)。
第五幅作品以德格縣八邦寺建筑為主,山峰和云霧為輔,場景元素來自于實物拍攝素材。前四幅作品均借鑒于噶瑪嘎孜唐卡作品中的元素而進行創作,因此,最后一張作為總結,選取收藏眾多噶瑪嘎孜畫派唐卡的八邦寺進行創作。建筑外觀選取八邦寺側視圖,此角度能較全面的看清八邦寺的建筑布局,具有較明顯的識別性。畫面周圍以云霧環繞,營造八邦寺神秘而又莊嚴的形象(圖6)。
六、德格八邦及噶瑪嘎孜唐卡的開發價值
藝術,不管其語義如何,其給人的審美價值是不可忽略的,通過不斷的創作及嘗試,才能在變化的時代中尋找藝術的傳承及發展之路。噶瑪嘎孜畫派唐卡作為藏東康巴地區的藝術傳承,其審美價值是不可忽略的,在深刻體會其藝術內涵的基礎上加以現代插畫的創作,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于新概念藝術的大膽嘗試。隨著近幾年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創作噶瑪嘎孜唐卡元素相應插畫,并應用到文創產品開發中,可在成本上控制當地旅游紀念品市場的形成,打造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耷·瓊培仁波切.新概念唐卡[J].中國民族博覽,2015(04):31-39.
[2] 康·格桑益希.康區噶瑪嘎孜畫派唐卡的人文風采[J].中國民族美術,2015(02):6-13.
[3] 董菁. 噶瑪嘎孜畫派唐卡對青綠山水吸收的傳承和發展[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4] 黎艷.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插畫中的運用與創新[J].藝術大觀,2021(07):30-31.
[5] 康·格桑益西.噶瑪嘎孜畫派唐卡[M].文物出版社,2015.7
作者簡介:馬蘭蕊(1995.06.28)女,民族:漢,籍貫(精確到市):四川省成都市,當前職務:專職教師,當前職稱:助教,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基金:1、四川民族學院康巴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校級特色孵化一般項目:《德格八邦噶瑪嘎孜唐卡元素在現代插畫設計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KBFHB20017 的研究成果》2、噶瑪嘎孜唐卡畫派研究中心研究成果3、康巴文化研究中心2020年度校級特色孵化重點項目:《康巴噶瑪嘎孜唐卡畫派藝術傳承與發展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HBFHA20003的研究成果》。
(四川民族學院美術學院 ?四川 ?康定 ?6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