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在海西遼闊博大的區域里穿行,人們會發現,光伏發電的吸熱板比肩接踵匯成藍色海洋;一臺臺白色風機在荒漠的土地上扎下陣腳;高聳的吸熱塔于藍天白云間“追光逐日”。
置身德令哈太陽能光伏產業園區,開闊的戈壁灘上擺開一望無際的光伏產業陣容,一條全長24公里的光伏大道由東向西貫穿其中。兩側的定日鏡場在太陽的照耀下,如張開的“蝶翼”,隨著日光在不覺間游移,吸納著日照賦予的每一束能量。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亙古的瀚海戈壁,依托綠色產業革命大潮注入的強勁之力,新能源產業蓄勢鼓起風帆,在波瀾壯闊中沿著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航線,一路劈波前行。
戈壁灘上筑起的“風光”大道,深刻昭示著青海省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落實“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三個最大”重大要求的執行力,敘述著新發展理念在實踐中衍生的傳奇。一個朝陽產業的孕育和長成,詮釋著在發展路徑選擇中帶來的嶄新氣象。
眾所周知,礦產資源的富甲一方,曾經成為海西州發展工業的長期依托。然而,伴隨新一輪綠色產業革命的到來,產業轉型,倒逼海西州亟須完成產業的重塑。
青海省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對推進國家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擔負著重大責任和使命。而置身柴達木盆地的海西州,肩上的責任尤為重大。
新能源產業在融入海西州產業“棋局”后,不僅給海西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變化,而且為西部資源型地區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大規模開發新能源走出了一條全新之路。
“十三五”時期,海西州圍繞高效光伏發電新技術、太陽能光熱儲能發電技術、高海拔低風速風力發電技術研發應用,統籌新能源產業布局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加速構建上下游產業聯動發展體系,著力打造國家新能源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國家新能源輸送基地。加快構建“裝備制造—新能源發電—負荷消納—向外輸出”產業鏈,基本形成了定位清晰、特色鮮明、產業配套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
幾年間,海西州先后建成青海明陽新能源高原型風機裝備項目、華匯化工機械風機塔筒制造項目、興明電力年產1萬噸電線電纜生產項目……圍繞推進新能源產業落地落實諸多項目,不但助力了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效緩解了全州清潔能源部分裝備運輸、價位帶來的矛盾,而且在提升當地上下游產業相輔相成、互助互推能力,進而實現由傳統產業向新型現代產業邁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柴達木盆地的風光資源哺育了新能源產業的健康成長,那么,新能源產業依托自身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與生俱來的優勢,在延伸產業鏈和打通產業脈絡中顯化的能量,是對海西這片高天厚土的反哺。